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家俊輝 廣州報道
A股銀行半年報即將啟幕。
今年以來,復雜的國際環境疊加國內疫情沖擊,我國宏觀經濟承壓,這讓市場擔憂銀行資產質量和業績表現。特別是受近期“聯名停貸”事件影響,市場擔憂情緒上升,銀行板塊大幅震蕩調整。
公開數據顯示,過去一周,A股銀行指數下跌4.83%,而今年以來已累計下跌5.99%。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聯名停貸”事件并不會對銀行業造成太大影響。在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看來,“停貸風波”目前更多是對市場心理沖擊和預期影響,實質性影響較小。隨著“保交樓”進程的穩步推進,市場情緒面得以平復,則事件影響偏短期沖擊性質,銀行股階段性承壓后即可回歸正常軌道。
與此同時,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銀行經營形勢穩中向好,受疫情等因素沖擊有限。7月14日,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媒體通氣會上介紹,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360.4萬億元,同比增長9.6%;不良貸款余額3.8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7%,較年初下降0.05個百分點;撥備余額7.6萬億元,撥備覆蓋率201.3%。
具體到各家銀行,截至目前,已有江蘇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無錫銀行、蘇農銀行、張家港行、江陰銀行等7家江浙地區城農商行披露今年上半年業績快報,營收和凈利潤均保持強勁增長的同時,資產質量均有明顯改善。
對此,多位業內分析師指出,上半年銀行業整體經營穩健,加之部分銀行披露業績快報表現亮眼,有助于市場對銀行板塊形成良性預期。
數據顯示,截至7月18日收盤,A股銀行指數上漲1.39%,其中40家銀行股價上漲,江蘇銀行以4.41%的增幅領漲銀行板塊。
7家銀行凈利增速超20%
根據業績快報,江蘇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張家港行、無錫銀行、蘇農銀行、江陰銀行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收351.07億元、235.32億元、172.95億元、23.54億元、23.36億元、20.88億元、20.36億元,同比均實現正增長。其中江陰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江蘇銀行營收增速達到兩位數,分別為25.96%、16.28%、16.26%、14.22%。
從凈利潤來看,江蘇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無錫銀行、蘇農銀行、張家港行、江陰銀行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3.80億元、101.50億元、65.85億元、10.20億元、8.47億元、7.61億元、5.75億元,同比凈利增速均超過20%。其中杭州銀行、江蘇銀行、無錫銀行增速突破30%,分別為31.52%、31.20%、30.27%。
在整體經營業績喜人的同時,上述7家銀行的資產質量實現不同程度改善,不良貸款率均在1%以下。其中,杭州銀行不良率最低,僅為0.79%,較年初下降0.07個百分點;江陰銀行不良率改善幅度最大,較年初下降0.34個百分點,為0.98%。
此外,上述7家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均超過300%,其中杭州銀行、張家港行、無錫銀行撥備覆蓋率都在500%以上,分別為581.6%、534.24%、531.55%。
對此,王一峰指出,現階段上市銀行撥備“余糧”有較大緩沖余地,也為部分基本面優異、盈利訴求強、撥備較厚的銀行,留下了借助動態撥備管理平滑業績的空間。
而針對上述江浙地區的中小銀行,王一峰分析稱,受益于項目儲備充裕、區域經濟活力強、消費信貸需求修復等因素,這些銀行信貸投放均維持了較高景氣度,資產質量穩中向好,營收及盈利增速大體延續了一季度的優異表現,這反映疫情擾動對銀行經營影響相對有限,有助于市場對銀行板塊形成良性預期。
當前,業內普遍認為銀行板塊估值處于低位,之后隨著宏觀經濟改善,銀行估值修復可期,甚至有望迎來超額收益。在王一峰看來,近期銀行股股價回調后,將再次打開配置窗口。
中銀證券銀行組首席分析師林媛媛認為,對于銀行股來說,政策進入穩增長階段后,絕對收益確定性更強。隨著經濟數據修復,防疫政策的轉變,穩增長政策發力和效力顯現,經濟數據持續修復和持續性預期改善或持續催化銀行股,相對收益可期。
監管支持中小銀行“補血”
相較于市場關心的經營業績表現,金融監管部門則更關注銀行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的風險防范和抵御能力,這就要求中小銀行努力夯實自身資本實力。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問題不僅是這一微觀群體自身的問題,也成為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小銀行提升資本充足率,不僅能夠有效抵御風險,還可以進一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而根據銀保監會披露,受疫情沖擊影響,我國銀行業今年整體的資本充足率略微有所下滑。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資本充足率為15.02%,較上季末下降0.11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25%,較上季末下降0.10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0%,較上季末下降0.09個百分點。分銀行類別來看,除國有大行資本充足率普遍上升外,股分行、城商行和農商行資本充足率均略有下降。
對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商業銀行在2022年將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疊加監管對資本要求趨嚴,而對于中小銀行而言,資本補充渠道較窄,資本充足情況需要重點關注。
日前,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采訪時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銀行風險防范,多措并舉增強資本實力和風險抵御能力。今年以來,銀保監會積極會同財政部、人民銀行加快推動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上半年,經國務院批準,已向遼寧、甘肅、河南、大連四省(市)分配了1030億元專項債額度。近期,還要批準一些地方的專項債發行方案,預計到8月底,將完成全部3200億元額度的分配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金融監管部門的“助攻”,銀行金融機構也在積極通過各種渠道“補血”。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今年以來銀行業通過IPO、配股、可轉債、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等方式已經合計募集資金超過5000億元。
其中,作為銀行補充資本的最常用工具,今年上半年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創下新高。根據興業研究統計,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已合計發行3800億元二級資本債,為歷年最高。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稱,一方面,二級資本債的發行審批流程相對簡便,對銀行是否上市沒有硬性規定;另一方面,二級資本債的發行利率相較于普通金融債券的收益率高,一定程度上更受投資者青睞。
相比之下,銀行補充資本的另一常用工具——永續債則有明顯“縮水”。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披露,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規模接近1600億元,而去年上半年這一數字超過3000億元。
永續債是商業銀行補充非核心一級資本的一種創新工具,我國永續債市場最早開始于2019年初,目前發行規模已突破2萬億元。
曾剛分析稱,我國永續債市場的快速發展極大緩解了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壓力,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夯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基礎提供了重要作用,但作為一種創新資本工具,仍存在多方面問題:一是投資準入較為嚴格,需求端存在掣肘;二是發行主體相對集中,供給端廣度不夠;三是流動性仍存不足,支持性工具仍有待擴展。
曾剛進一步表示,考慮到夯實中小銀行資本的必要性,未來應完善相關政策,推動永續債等創新資本工具的發行主體擴容,支持中小銀行建立多元化資本補充渠道,更好地支持小微企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琳琳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