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金宏觀:人民幣升值并非為了對抗通脹 來源:中金宏觀
5月26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收盤跌破6.4,創下2018年6月以來新高,過去一周(5月19日以來),升值預期升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升值0.49%,快于美元指數0.14%的貶值幅度。中國政策制定者是不是有意通過人民幣升值來降低通脹呢?我們認為可能性較小。
首先,PPI快速上升,但CPI并不高。PPI同比短短4個月已由負快速上升至6.8%,去年11月以來平均環比1%,亦大幅高于此前5年均值的0.2%。但無論總體CPI同比(4月0.9%)、非食品CPI(1.3%)、剔除豬肉CPI(1.4%)盡管有所上行,但遠低于3%的目標。PPI快速上升主要是大宗價格上漲帶動,其中有多少是輸入性的、多少是國內因素所致?油價、銅價上漲國際因素影響較大(國際供小于求),但3月至5月上旬,國內大宗(鋼鐵、鋁、動力煤)價格升勢接棒國際大宗,更多是國內供給受限帶來的,并非輸入性的,匯率升值對此影響不大。
其次,11月以來,油價和銅價最高時已上漲85%和60%,石油開采、石油加工、有色冶煉行業PPI指數也上升了16%-40%,匯率小幅升值對這些通脹的影響也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升值會加重出口制造業的壓力。匯率升值固然可以減少原材料進口成本,但也會更大程度減少出口產成品的收入(原材料成本只是總投入或總產出的一部分)。去年中以來,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已經升值了12%,超過主要發達和新興貨幣升幅,對下游制造業高出口依存度的行業的利潤率已有擠壓(我們測算在0.5-2個百分點)[1]。
再者,通脹和匯率都是價格,前者是貨幣的對內價格,后者是貨幣的對外價格,二者往往都是實體金融供求關系的結果。前段時間通脹上行和人民幣升值,是中國引領全球復蘇的結果。但展望未來,我們預計中國復蘇進入后半段,增長動能或減弱,人民幣升值空間有限甚至有小幅貶值的可能,人民幣將雙向波動。
5月21日和23日金穩委和央行三天兩度發聲[2],強調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并強調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都是適合中國的匯率制度安排。
責任編輯:郭建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