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任澤平:未來貨幣政策或會對資本市場重新友好

2021年05月27日08:34    作者:任澤平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

  中國選擇通過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而不是放水刺激,有希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經濟學者里,我是對中國中長期經濟轉型前景的樂觀派。對于中長期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三大判斷:新5%比舊8%好;未來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中國經濟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在做正確的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循環,新格局,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未來如果我們要靠創新驅動,非常依靠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資本市場的發展回到了重要戰略位置。

  過去這些年,在中國不斷轉型調整過程中,出現過一些負能量的、唱空的或者說迷茫的觀點;比如說洗洗睡、離場論,這些觀點可能對中國經濟缺乏深刻的認知,尤其是對這個階段我們怎么去應對,缺乏深刻的認知。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卻沒有拿一個諾獎。

  “在諾貝爾獎領域,我們文學、醫學都獲獎了,但是中國的經濟學竟然到現在,沒有取得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什么原因?這就是偏見;

  印度發展得這么差,拿了那么多諾獎,我們發展得這么好,沒有拿一個。比如說當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應該至少可以拿一個諾獎,近年我們所進行的發展經濟學的偉大理論創新與實踐,可以拿一個諾獎。”

  在全球的三角分工里面,美國、歐洲提供需求,中國、日本、德國提供生產,拉美、東南亞、中東提供原材料。

  這個分工體系,在需求側,疫情控制的比較好,因為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經濟恢復的也比較好。但是全球經濟的陰影是什么?供給國,尤其是大宗商品的供給國,像印度、巴西、阿根廷,疫情出現了大爆發,甚至出現了失控的局面。大宗商品的超級通脹,很重要的原因是供求缺口和美元泛濫。”

  “美國面臨兩大挑戰:內部社會撕裂的矛盾,外部與中國競爭。宏觀經濟學在過去的幾十年過度強調了效率和增長問題,忽視了公平和分配問題。分配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未來的10年、20年,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將得到空前的重視。

  “拜登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是三招,對普通家庭和工人減稅,對富人和企業加稅,加大新老基建的投資。旨在調和國內矛盾以及與中國競爭。但是錢從哪里來?美元超發!市場對美元泛濫的不信任感在加強,MMT是宏觀經濟思想史上的一次大倒退。美國選擇MMT,中國選擇供給側改革。”

  “大宗商品的供給端可以調整,政策是有空間的。”

  我們處在一個廣義流動性的周期性拐點上。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流動性拐點,也包括緊信用,它將會從生產、投資、消費等方方面面,對宏觀經濟產生一種收縮效應,這種收縮效應對中國經濟的復蘇會產生滯后性的影響。

  一季度可能是中國經濟增速這一輪復蘇的頂部,雖然韌性會比較強,但是到了二三季度邊際上會放緩。

  2020年-2021上半年,出口超常高增、房地產投資反彈、基建逆周期調節支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未來均面臨回歸。

  周期總是輪回的。未來隨著供求缺口的恢復,大宗商品價格的高點將臨近。

  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隨著通脹壓力減輕,經濟邊際放緩,可能中國的貨幣政策,包括財政政策,會對我們的資本市場重新友好起來。

  這些年我參與到了一些宏觀領域的論戰,比如說2010年關于增速換擋的論戰,還有這些年我倡導的新基建,后來從學術討論走向國家戰略。

  最近幾年我又跟幾位學者一起呼吁放開生育,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努力做有溫度、有情懷、有責任的研究。

  總的來說,新基建進展比較快,放開生育應該也快看到了曙光。但關于住房制度改革,坦率地講可能任重道遠,中國解決房地產問題還有最后十年的時間窗口。

  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你前面享受到了多大的人口紅利,未來就將承受多大的老齡化負擔。

  “人口問題是什么?就是短期你知道是這么個形勢,但你改變不了,因為未來的老年人口是60年前決定的,未來的勞動力人口是18年前決定的。”

  “中國房地產的問題是人地錯配和供求分離,出路是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定。”

  “未來醫藥、養老、醫療等行業都是大賽道。”

  以上,是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5月25日在東吳證券2021中期策略會上,分享的最新觀點。

  這次任博士從房地產回歸資本市場,認為“隨著注冊制改革、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創新,中國資本市場正在迎來繁榮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上次是2014年從公務員下海到資本市場,唱多“5000點不是夢”。

  任澤平結合國內外當前經濟形勢,分析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對于今年中國經濟的前景以及國內經濟政策,都給出了分析和判斷。

  同時,他還重點談到了當下的人口問題,認為人口最重要的不是總量,而是結構問題,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城市群化和階層固化。

  以下是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我今天的題目是“于無聲處聽驚雷,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巨變,應對這些新挑戰新機遇需要很高的戰略智慧。

  我想給大家介紹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是國內外經濟形勢;

  第二個是人口形勢。

  中國選擇通過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而不是放水刺激

  有希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大家知道,在經濟學者里,我是對中國中長期經濟轉型前景的樂觀派。

  對于中長期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我有三大判斷:

  第一個,新5%比舊8%好;

  第二個,未來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第三個,中國經濟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

  先來看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我想用一張圖給大家展示一下。

  這張圖的橫坐標是人均GDP,縱坐標是經濟增速。

  這張圖告訴我們,成功追趕的經濟體都出現了增速換擋,還有很多沒有成功追趕的,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這就是10多年前世界銀行提的發展中經濟體的中等收入陷阱之謎;

  當時我還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服務,經歷了10年前最大的宏觀經濟領域的論戰——面對中國經濟的持續下行,什么原因?怎么辦?

  后來我們所在的國研中心團隊提出“增速換擋”,我下海以后提出過“新5%比舊8%好”的觀點。

  當時有的觀點認為,中國可以通過刺激的方式重新回到高增長,我還在國研中心服務的時候,看了拉美、東南亞、東歐,也包括德、日、韓、中國臺灣地區的很多文獻,他們在那個階段面臨的挑戰,以及公共政策的迷茫與應對,基本的結論就是凡是通過貨幣刺激、試圖把經濟重新拉回高增長軌道的,最終都陷入到了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

  長期的經濟增長毫無疑問要通過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那一場論戰,對于當前,包括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公共政策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后來的新常態、經濟L型、從高速到高質量發展,都是一脈相承的。

  如果你選擇做正確的事情,運氣就在你這邊。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中國正在做正確的事

  經過過去長期的大論戰,2015年,中國公共政策做了一個比較大的調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筑長期的增長動力和增長平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三去一降一補。

  三去是破舊,一降一補是立新。

  后來我們又提出雙循環、新格局,面臨內部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以及外部的挑戰,我們來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戰略。

  還有就是推動注冊制改革,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過去以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和金融體系,支撐了中國過去的高增長,重化工業支撐的高增長。

  未來如果我們要靠創新驅動,非常依靠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資本市場的發展回到了重要戰略位置。

  還有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包括調節收入分配和實現共同富裕。

  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應該放在調節收入分配的維度、社會改革的維度,來看這個命題。

  還有就是碳達峰、碳中和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這一系列的政策導向,從經濟、金融、技術、社會、環保,包括對外的開放,對我們當前面臨的挑戰是非常有針對性的。

  如果你看過當年拉美、東南亞,包括韓國、日本、德國在同樣的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公共政策迷茫的時候,你會發現,中國這一套政策思路,大的方向是對的。

  唱空中國的人

  對中國經濟缺乏深刻認知

  過去這些年,在中國不斷轉型調整過程中,出現過一些負能量的、唱空的或者說迷茫的觀點;

  比如說洗洗睡、離場論,這些觀點可能對中國經濟缺乏深刻的認知,尤其是對這個階段我們怎么去應對,缺乏深刻的認知。

  因為有的人很容易去套書本上的理論,而現實往往是最生動的教材。

  在過去的這些年,唱空中國經濟的輿論此起彼伏,但是過去這40多年,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我給大家說兩個數據,

  1978年中國城鎮化率17.92%,剛剛公布的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到了63.89%,而40多年前中國城鎮化率不如印度。

  1978年的時候,中國人均GDP不如印度高;但是現在,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多美元,大約是印度的三倍還要多。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卻沒有拿一個諾獎

  中國經濟取得了如此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顯然我們并沒有講好中國的故事。

  在諾貝爾獎領域,我們文學、醫學都獲獎了,但是中國的經濟學竟然到現在,沒有取得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

  什么原因?這就是偏見;

  印度發展得這么差,拿了那么多諾獎,我們發展得這么好,沒有拿一個。

  比如說當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應該至少可以拿一個諾獎,我們最近所進行的偉大理論的創新與實踐,可以拿一個諾獎。

  這一批學者是做了巨大的貢獻的,發展經濟學告訴我們怎么起飛,但是并沒有告訴我們怎么降落,或者告訴我們怎么換擋,但是這一代學者做出了探索和貢獻。

  中國人均GDP已經1萬露頭了,大約再過5~7年,我們就有可能邁入發達經濟體的行列。

  中國是14億人,全球是70多億人,這將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壯舉。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拿一次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是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特點。

  我的觀點非常鮮明,新5%比舊8%好,中國經濟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未來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大宗商品的超級通脹:

  供求缺口疊加美元流動性泛濫

  講一下當前的經濟形勢。

  全球疫情和經濟在2021年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大分化,隨著疫苗的大規模接種,美國歐洲的疫情得到緩解,經濟開始復蘇。

  美國的新增確診病例,從二三十萬已經降到了5萬以下。

  英國、德國、法國、以色列這些發達經濟體,疫情在快速被撲滅,所帶來的是經濟的快速復蘇。

  在全球的三角分工里面,美國、歐洲提供需求,中國、日本、德國提供生產,拉美、東南亞、中東提供原材料。

  這個分工體系,在需求側,疫情控制的比較好,因為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經濟恢復的也比較好。

  但是全球經濟的陰影是什么?供給國,尤其是大宗商品的供給國,像印度、巴西、阿根廷,疫情出現了大爆發,甚至出現了失控的局面。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今年出現了大宗商品的超級通脹?很重要的原因是供求的缺口所帶來的。

  一方面,美國歐洲步中國之后,出現了需求的回暖。

  另一方面,印度拉美疫情的失控,導致了大宗商品供給的約束,這種供求的缺口帶來了大宗商品價格在今年猛烈的的上漲,創10年新高;

  再疊加了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以及中澳經貿關系的變化。

  這就是整個大宗商品今年表現的基本框架。

  當然,這里還要疊加一個因素,美元流動性的泛濫;美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創了20年新高。

  大宗商品更多是以美元定價的,在美元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美元指數從將近100,一度跌破90。

  為什么出現了美元流動性泛濫?這跟拜登的經濟刺激計劃有關。

  美國面臨兩大挑戰:

  內部社會撕裂的矛盾

  美國現在主要矛盾是兩個:

  第一個,內部的社會撕裂。

  大家可以看這張圖,這張圖告訴我們,美國的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已經回到了1929年大蕭條前的水平。

  很多傳統的經濟學認為,1929年大蕭條是一次經濟和金融危機。實際上它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危機,就像美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一樣。

  美國人均GDP 6萬美元,已經不存在所謂發展的問題了。

  它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撕裂問題,所以才導致了民粹主義、逆全球化、貿易戰等等這些思潮的盛行,包括占領華爾街運動。

  宏觀經濟學在過去的幾十年過度強調了效率和增長問題,忽視了公平和分配問題。

  分配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未來的10年、20年,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將得到空前的重視。

  因為1929年大蕭條之后發生了什么?

  了解經濟史的人都知道,貿易戰、以鄰為壑,后來升級到了各種社會思潮的盛行,包括社會主義運動。

  后來資本主義吸收了社會主義運動的思想,改良了,加強了社會保障,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

  而更嚴重的是什么?

  當時有極端的思潮,比如說納粹主義、軍國主義的上臺,人類爆發了軍事沖突和軍事危機,都是試圖要解決社會的撕裂問題和收入分配問題。

  當前美國,也包括全球,都面臨由收入差距、財富差距過大導致的社會撕裂問題。

  美國面臨兩大挑戰:

  外部與中國的競爭

  第二個,是與中國的競爭

  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時候,克林頓向國會呼吁,應該給中國最惠國待遇,把中國納入到全球化的體系當中。

  20年后的今天,美國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逆轉;

  逆轉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給大家說一個數據,在去年中國相當于美國經濟規模的70%,貢獻了世界經濟增長的1/3,這還不是我講的重點,重點是因為中國是14億人,美國是3.2億人,雖然中國經濟規模已經相當于美國的70%,但是中國的人均GDP只是美國的1/6。

  按照我們原來測算的,中國新的潛在增長率大約是5%左右,中國還是美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2~3倍。

  我們可以推演,大約用10年左右,中國經濟規模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將會改寫世界的經濟、貿易、政治,包括全球治理的版圖,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未來10年,美國面臨著怎么和日益崛起的中國相處的關系。

  這就是美國面臨的兩大挑戰,內部社會的撕裂,外部與中國的競爭。

  市場對美元泛濫的不信任感在加強

  MMT是宏觀經濟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拜登所采取的措施跟川普是不太一樣的,川普所采取的措施是把矛盾向外轉移,與中國開打貿易戰。

  拜登主要是三招,

  對普通家庭和工人減稅,

  對富人和企業加稅,

  加大新老基建的投資,

  旨在調和國內矛盾以及與中國競爭。

  但是錢從哪里來?因為基建也好,減稅也好,都是超過1萬億美元的,對富人和企業的加稅顯然難以滿足。

  毫無疑問,回到了美元的超發。

  這使我想起了經濟史的1972年,也是因為美元過度泛濫,導致了美元布林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這就可以理解,在過去的一年多,我們看到了股市、房地產市場、不動產市場,包括大宗商品,包括比特幣,這種普遍的各類資產價格上漲。

  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大家對以美元為代表的、主權國家信用貨幣的不信任感在增強。

  MMT(現代貨幣理論)是宏觀經濟史上的一次大的倒退,它救不了美國,更救不了中國,只會導致廣義資產價格的通脹,以及經濟的K型復蘇。

  根本出路,經濟增長理論寫的是非常清楚的,通過供給側改革提升長期經濟增長的全要素生產率。

  大宗商品的供給端可以調整,政策是有空間的

  對于這種輸入性通脹,國內的貨幣政策顯然是無效的,央行的貨幣政策報告也給予了解釋。

  中國不會對于這種輸入性的通脹采取比較明顯的收緊貨幣的態度,更多的保持所謂的中性穩健和不急轉彎。

  而且客觀地講,這一輪的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不是需求導致的,更多的是供給端的原因,因為這一輪全球經濟的復蘇,只能算是一個弱復蘇。

  中國的消費和制造業投資復蘇基礎不牢固,還有美國歐洲也只是剛剛從底部爬起來,非常明顯,這一輪的復蘇是一個弱需求復蘇的特征,

  大宗商品價格如此猛烈地上漲,主要是供給的短缺所帶來的。

  而在供給的短缺方面,有些政策是可以做出調整的。

  比如說,有色更多是國際定價,但是中國的鋼鐵產能在全世界排第一位的。

  中國有些戰略,大方向是對的,但是在節奏上似乎是可以做出一些調整的,這是我最近一直在呼吁的。

  如果做出這種調整,像在鋼鐵領域,它的價格應該是可控的。

  一季度是中國這輪經濟周期復蘇的頂部

  二三季度邊際上會放緩

  這一輪的通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跟豬周期的疊加。

  大宗商品價格的向上周期和豬周期的向下周期的疊加,你看到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我們并沒有像過去一樣,出現CPI和PPI的同漲,這一次恰恰出現了非常驚人的分化。

  我們4月份PPI是6.8%,CPI只有0.9%,按照標準的定義,毫無疑問PPI已經通脹了,CPI處在通縮的區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講的,拿掉豬以后都是通脹。

  中國貨幣政策的導向,我們處在一個廣義流動性的周期性拐點上。

  隨著通脹預期的上升,經濟復蘇達到了潛在增長率的水平,而且一些資產價格出現了異動,中國貨幣政策從去年的下半年已經開始回歸正常化。從去年底以來,在房地產、地方債等領域,進行了結構性的收緊,信用政策的收緊。

  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流動性拐點,也包括緊信用,它將會從生產、投資、消費等方方面面,對宏觀經濟產生一種收縮效應,這種收縮效應對中國經濟的復蘇會產生滯后性的影響。

  如果說一定要判斷,我還是維持原來的看法,大約一季度可能是中國經濟這一輪復蘇的頂部,雖然韌性會比較強,但是到了二三季度邊際上會放緩,這是我們對經濟的一個初步的看法。

  中國出口高增源于發達國家的供求缺口

  未來出口會逐步向均值回歸

  2020年-2021上半年,出口超常高增、房地產投資反彈、基建逆周期調節支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未來均面臨回歸

  美歐需求恢復好于供給,供求缺口拉動了中國出口高增,未來隨著美歐生產恢復,中國出口將均值回歸。

  三道紅線、信貸集中度管理等針對房地產的結構性信用政策收緊將產生滯后性影響。

  隨著經濟回到潛在增長率、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大,基建投資逆周期調節的必要性下降。

  從“三駕馬車”來看,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出現了出口超常的高增長。

  2018年中國出口是個位數增長,2019年甚至將近零增長,但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出口出現了20%多超常的高增長,我認為是不可持續的。

  還有房地產投資的反彈以及基建的逆周期調調節,在未來,三大支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力量將會面臨均值回歸。

  為什么中國出口出現了兩位數的高增長?

  除了防疫物資50%、100%的增長之外,我們可以看到來自美國、歐洲的供求缺口。

  美國需求的恢復遠遠好于供給,從它的產能利用率、就業等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它的需求已經回到了歷史的高位。但是它的供給,它的產能利用率等等都是不及預期的,這就帶來了發達國家的供求缺口,美國供求缺口的另一面就是我們出口的高增長。

  未來隨著美歐的生產的恢復,中國的出口將會逐步的向均值進行回歸,比如說5%左右的個位數增長。

  房地產信用收緊政策將產生滯后性影響

  今年再去拉基建的必要性很小

  還有就是“三道紅線”,信貸集中度管理,對房地產結構性信用政策的收緊,也將產生滯后性的影響。

  現在開發商更多的在五一前后是“以價換量”。

  還有隨著經濟回到潛在增長率水平,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加大,基建投資逆周期調節的必要性我認為也是下降的。

  因為基建投資是有非常明顯的公共政策的特點,是逆周期調節很重要的工具。

  今年很多宏觀經濟的觀察者認為我們債務的投放等等可能會要推遲,后面的基建投資會比前面的基建好,但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大概率是要落空的。

  因為經濟通脹壓力這么大,經濟已經恢復到潛在增長率的水平下,在地方債務壓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我們再去拉基建的必要性是很小的。

  今年一季度是經濟增長的景氣頂部

  經濟周期一二季度處在過熱和滯脹階段

  站在現在的時點往后看,我們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政策導向是什么?

  毫無疑問,在過去,中國在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方面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2021年將是中國經濟向潛在增長率回歸。

  中國未來5-10年的經濟潛在增長率的水平,我們原來講的是“新5%比舊8%好”,這是在2014年就做出的判斷。

  新的潛在增長率水平大約是5-6%之間,而且如果能夠實現5-6%的10年增長,這將是中國的第二個奇跡。

  因為二戰以來,世界上100多個經濟體,真正邁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的只有12個,成功的概率是10%。

  所以中國第二個奇跡的量級一點不遜色于第一個。

  我們從政策的導向,流動性的拐點,全球的供求缺口,中國的三駕馬車,自身的驅動力量判斷:

  大約在今年一季度,可能是經濟增長的景氣頂部,二三季度可能會面臨潛在增長率回歸放緩的節奏,但韌性仍然比較強。

  從周期的角度,經濟周期是從去年3月份開始復蘇,大約在今年的一二季度處在一個過熱和滯脹的階段。

  從政策的導向來看,去年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對資本市場是比較友好的,就是一個字——松,因為穩增長放在了第一位。

  今年按照高層的表態,利用好穩增長壓力比較好的時間窗口,也就是現在穩增長壓力不大,所以更多的是什么?“調結構,促改革”等等這些政策目標放在了穩增長的前面。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今年中國的貨幣政策正常化,為什么我們提出中國站在流動性的拐點上,為什么看到了在房地產領域結構性信用政策的收緊。

  在未來的某個時點

  可能貨幣政策會對市場重新友好

  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點,隨著美國,英國,德國這些發達經濟體的增速有望轉正,美聯儲政策的調整也是有可能的,這將對我們的市場產生系統性的沖擊。

  但好消息是,周期總是輪回的。

  未來隨著供求缺口的恢復,大宗商品價格的高點可能臨近了。

  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隨著通脹壓力減輕,經濟邊際放緩,可能中國的貨幣政策,包括財政政策,會對我們的資本市場重新友好起來,這是我們對經濟的一個看法。

  人口問題重要

  放開生育快看到曙光了

  最后我想借這個機會給大家講講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如此的重要,也如此容易被忽視。最近關于人口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關注,也引起了社會上的一些大的論戰。

  這些年我參與到了一些宏觀領域的論戰,比如說2010年關于增速換擋的論戰,還有這些年我倡導的新基建,后來從學術討論走向國家戰略。

  最近幾年我又跟幾位學者一起呼吁放開生育,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努力做有溫度、有情懷、有責任的研究。

  總的來說,新基建進展比較快,放開生育應該也快看到了曙光。但關于住房制度改革,坦率地講可能連曙光還沒有看到,中國解決房地產問題還有最后十年的時間窗口。

  公共政策的表述,2020年10月,十四五規劃把應對老齡化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對我們的計劃生育的政策做出了一些調整。

  在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提出推動實現適度的生育水平,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前面享受到了多大的人口紅利

  未來就將承受多大的老齡化負擔

  中國的人口形勢,就是典型的宏觀經濟學講的,慢變量變快了,人口問題在未來的這三五年,就是典型的慢變量變快了,為什么這么講?

  1962-1976年是中國的嬰兒潮,也是中國人口紅利的最大來源,當時的總和生育率5-6。70年代末計劃生育,生育率斷崖式下降,后來放開二胎,2020年總和生育率只有1.3;

  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降到1.3是什么概念?就是現在日本的總和生育率水平。

  1962年到1976年出生的這一批人,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很多主要特點。

  中國過去40年的高增長就是三個紅利,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全球化紅利。

  中國房地產黃金20年,就是這一批人結婚生子要買房,為什么最近大戶型賣得好,就是這一批人要換房,1962年到1976年出生的人,是中國最大的嬰兒潮的來源。

  90年代,2000年初這一批人多大年齡?二三十歲。

  現在1962年到1976年出生的人現在多大年齡?1962年出生的,今年59歲,明年60歲。1976年出生的,今年45歲。中國的嬰兒潮人口現在是45-59歲。

  人口問題是什么?就是短期你知道是這么個形勢,但你改變不了,因為未來的老年人口是60年前決定的,未來的勞動力人口是18年前決定的。

  1962年到1976年出生的中國嬰兒潮人口,正在加速退出勞動力市場,進入老齡社會,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應對老齡化、少子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什么要延長法定退休年齡。

  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中國經歷過人口政策的大幅擺動,我們從最早的鼓勵生育,1962-1976年一對夫婦生將近6個孩子,到現在1.3個孩子,這也意味著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

  你前面享受到了多大的人口紅利,未來就將承受多大的老齡化負擔,

  簡單來講,到2050年,2060年以后,中國65歲以上的老人大約占1/3。

  中國人口最重要的不是總量問題

  而是結構問題

  我們再來看中國的人口結構。

  80年代,90年代,包括2000年,中國的人口結構是一個金字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演,結構在發生變化,這就是為什么我講,未來中國人口最重要的不是總量問題。

  雖然總量問題也很重要,按照人口學者的普遍預測,大約在2022或到2025年之間,中國的人口總數開始負增長。

  但更重要的是結構問題,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老年人口占比在快速上升。

  還有未富先老問題,2019年65歲以上的人口占12.6%,美日韓達到12.6%的時候,人均GDP是2.4萬美元,中國剛剛是1萬美元露頭。

  還有少子化,現在很多學者討論就是現在放開生育,大家還生不生?

  在2012年我們放開了單獨二胎,到了2016年我們全面放開二胎,當時也出現了很大的論戰,但結果進展緩慢。

  因為按照聯合國的統計,總和生育率是一個倒U型曲線,經濟發展水平低的時候生,當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時候反而不生了。

  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像美國,歐洲,日本,包括韓國也在布日本的后塵,都深陷少子化,老齡化的困境當中。

  根據七普的數據,2020年中國新出生人口是1200萬,比2019年下降了265萬,降幅是18%。

  為什么?

  一個是主力育齡婦女的大幅減少,我們剛才講了嬰兒潮人口,也就是現在再不放開生育,這批育齡婦女也老了,現在正在以每年幾百萬的速度減少。

  還有撫養成本的上升,還有因為老齡化少子化的到來,我們家庭的小型化,以及不婚化。

  這一代年輕人的婚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大家還記得研究人口問題的時候,日本當時用“世代”來對人進行區分。

  中國的人口也是分“世代”的,50后60后是傳統的一代,70后80后轉型的一代,90后00后是現代的一代。

  50后60后的觀念是什么?多子多福,節儉儲蓄,集體觀念等等。

  但是,到了90后00后,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裕的時代,而且更重要的是受了高等教育,獨生子女家庭出身,在一代年輕人他們在玩什么?抖音,b站,二次元等等。

  然后你會發現他們結婚少了,結婚晚了,離婚多了,而且不生孩子了。你會發現他們玩的這些東西和90年代日本那一批年輕人很像。

  中國的離婚率在大幅的上升,結婚率這些年在大幅的下降,而且結婚的時間在推遲。

  房地產最根本的問題是人地錯配

  最后關于人口的問題,我想講一個就是城市群化。

  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人口持續的向東部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

  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廣東,浙江,江蘇人口的增加都是超過了600萬,

  其中廣東新增了2000多萬,浙江新增了1000多萬,江蘇新增了600多萬。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什么?東北,西北的人口都在萎縮,都是幾百萬的流出或者萎縮。

  這就是過去幾十年大家爭議的,在中國的國土規劃和空間規劃領域一個很重要的爭論——小城鎮派和城市群派的爭論。

  長期以來在控制大城市發展、發展中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的小城鎮派的思路者影響下,人口在源源不斷的往都市圈和城市群流入,但因為我們要控制大城市,所以不給他供地。

  因為我們要發展中小城鎮,我們要西部大開發,所以我們的用地指標在向那邊傾斜。

  去年我還看到有的提出用地指標向西部傾斜,這是我非常擔心的一個問題。

  中國房地產最根本的問題是人地錯配。

  我們研究了10多年房地產問題,我們研究了美國,日本,德國,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等等,他們上百年的案例,基本的結論就是住房制度決定房地產市場。

  中國房地產最根本的出路就是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定。

  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是需求,土地是供給。

  中國房地產走到今天是有解的,這個解是什么?就是人地掛鉤,人在源源不斷向都市圈和城市群遷移,需要把用地指標同步配過來。

  中國房地產的問題就是人地錯配和供求分離,在經濟學上,包括從技術的角度是非常清楚的。

  未來醫藥、養老、醫療等行業都是大賽道

  回到人口問題,中國正在從人口紅利期轉向人口負擔期,未來養老負擔,社保支出和政府債務將會大幅的上升。

  同時未來醫藥、養老、醫療等行業都是大的賽道。

  所以我們建議未來應該積極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盡快全面放開并鼓勵生育,讓生育權回歸家庭自主,加快構建生育支撐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高質量為老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的社會。

  女士們,先生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孕育著百年未有之大機遇。

  我們深信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在國家扎根,新一屆的中央領導集體展現了推動改革的勇氣和決心。

  我們深信未來隨著新一輪改革的推進和紅利的釋放,中國經濟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未來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本文作者介紹: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任澤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