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末冬
在即將出版的2020年第11期《金融監管研究》中,中國銀保監會首次給出影子銀行的官方定義,并全面系統梳理影子銀行規模、風險及三年治理情況與監管方向。
這份《中國影子銀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到,受金融體系結構、金融深化程度以及監管政策取向等因素影響,我國影子銀行在經歷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與其他經濟體不同的特點。第一,以銀行為核心,表現為“銀行的影子”;第二,以監管套利為主要目的,違法違規現象較為普遍;第三,存在剛性兌付或具有剛性兌付預期;第四,收取通道費用的盈利模式較為普遍;第五,以類貸款為主,信用風險突出。
《報告》提出了我國影子銀行范圍的判別標準,并按照風險程度高低,區分廣義影子銀行和狹義影子銀行,分別確定屬于其范圍的業務活動。
《報告》認為,影子銀行界定標準主要包括四項:一是金融信用中介活動處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信貸發放標準顯著低于銀行授信;二是業務結構復雜、層層嵌套和杠桿過高;三是信息披露不完整,透明度低;四是集中兌付壓力大,金融體系關聯性和風險傳染性高。
按照上述界定標準,《報告》將我國影子銀行分為廣義影子銀行和狹義影子銀行兩大類。其中,廣義影子銀行是基本符合四項界定標準的金融產品和活動,狹義影子銀行則是其中影子銀行特征更加顯著、風險程度更為突出的產品和活動。
廣義影子銀行主要包括:銀行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委托貸款、資金信托、信托貸款、銀行理財、非股票公募基金、證券業資管、保險資管、資產證券化、非股權私募基金、網絡借貸P2P機構、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提供的貸款,商業保理公司保理、融資擔保公司在保業務、非持牌機構發放的消費貸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債權融資計劃和結構化融資產品。
在廣義影子銀行中,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同業理財和投向非標債權及資管的銀行理財、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網絡借貸P2P貸款和非股權私募基金的影子銀行特征更為明顯,風險程度更突出,屬于高風險的狹義影子銀行范疇。
銀保監會課題組相關負責人表示,治理影子銀行主要是抓住影子銀行的關鍵。總的來說要把握幾個方面,一是治理高風險機構、壓降高風險,降低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二是治理鏈條長、資金空轉套利、脫實向虛,通過治理讓資金直達實體經濟;三是治理市場秩序,凈化金融市場不規范業務,遵守“有證駕駛”原則,實施一致性監管。
2017年之前,國際組織和市場機構普遍認為中國影子銀行是一顆“原子彈”,一旦引爆將從根本上動搖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2017年之后,國際評價出現了徹底轉變,對中國影子銀行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予以充分肯定,認為不僅確保了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成為全球影子銀行規模下降的主要推動力。
數據顯示,自2017年開始集中整治,影子銀行規模從歷史高位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末,廣義影子銀行規模降至84.80萬億元,較2017年初的100.4萬億元歷史峰值縮減近16萬億元。影子銀行占GDP的比例從2016年底的123%下降至2019年底的86%,降幅達37個百分點。狹義影子銀行規模降至39.14萬億元,較2016年底縮減了11.87萬億元。
自2017年集中整治以來,影子銀行規模不僅大幅壓縮,更重要的是經營開始變得規范,結構更加簡化,資本撥備開始計提,系統性風險隱患大為減弱,同時也為抗擊疫情、推動復工復產的各項金融政策措施騰挪出空間,特別是為逆周期宏觀調控創造了有利條件。尤其在風險防控方面,初步建立了我國影子銀行統計監測體系和認定標準,厘清了影子銀行的真實規模和業務分布。通過風險排查、現場檢查與監管督查,穿透識別底層資產,基本確認了風險最終承擔主體。
另外,上述課題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年受疫情影響,宏觀杠桿率有所升高,這在疫情背景下有其合理性,也是逆周期調控的體現。但必須看到,高風險影子銀行的規模依然持續下降,一些低風險、對實體經濟支持大的影子銀行規模有所升高。未來會支持合法合規、對實體經濟有積極意義的部分業務。影子銀行的規模會是動態的,與經濟增速、市場具體需求密切相關。
對于未來監管方向,《報告》表示,我國影子銀行積累時間長,存量風險較大,相當多的金融機構仍然存在規模情結,各類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沒有被真正打破,“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尚未真正建立,部分高風險影子銀行可能借不當創新卷土重來。但也應看到,影子銀行不會消失,將和傳統金融體系長期共存,不同類型的影子銀行的作用和風險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對影子銀行的持續監管體系。
責任編輯:戚琦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