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鏈:螞蟻的“天問一號”

螞蟻鏈:螞蟻的“天問一號”
2020年08月02日 05:22 經濟觀察報

  螞蟻鏈:螞蟻的“天問一號”

  最近螞蟻集團的新聞可謂接連不斷。就在7月20日官宣將于年內IPO,被人戲稱為“批量造就千萬富翁”之后,螞蟻又在7月23日干了一件大事——將旗下的區塊鏈業務整體升級,并命名為“螞蟻鏈”。

  一般來說,一個企業在上市前后,其行為是最為謹慎的,任何一個微小的舉動都可能有其重要意義。而這次螞蟻鏈的推出,顯然不能算是一件小事,不僅這個名字是馬云親自所起,其正式發布日也挑了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上午,我國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正式開啟了探索火星的歷程。螞蟻如此鄭重其事推出螞蟻鏈,究竟有何用意?螞蟻鏈是螞蟻和阿里巴巴發向什么領域的“天問一號”?它的推出,會對整個區塊鏈行業,以及更為廣義上的產業格局產生怎么樣的影響?既然是區塊鏈,我們就從區塊鏈說起吧。

  區塊鏈緣何“雷聲大、雨點小”

  要論近年來最為火熱的科技名詞,區塊鏈可算其中重要一個。在大小媒體的狂轟亂炸之下,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等性質被大眾所知。按理說,既然區塊鏈有著這么多的優秀性質,它應該早就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了吧?但很遺憾,事實卻并非如此。前不久,我為了編一本關于區塊鏈的書,搜集了不少關于區塊鏈的資料,結果發現,在提及區塊鏈的應用時,多數資料談的都是它“可以做什么”,而關于它“做成了什么”卻所言甚少。即使一些資料提及了一些具體的應用,其使用的范圍也很窄。我也專門請教過一些業內專家,區塊鏈究竟已經有什么重要的應用落地了。但這些專家要么是顧左右而言它,要么就來來回回給我講那幾個我早已熟悉的應用。由此可見,雖然區塊鏈從理論上具有很大的潛力,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種潛力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

  著名咨詢機構IDC發布過一系列關于區塊鏈投資的報告,也可以佐證以上觀察。根據IDC的報告,2019年全球范圍內的區塊鏈投資約有29億美元,中國約為3.19億美元。這大概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較:2019年《王者榮耀》的營收總額大約是16億美元,也就是說,一個熱門游戲的營收就能頂上全世界區塊鏈投資總額的一大半,能頂上中國區塊鏈投資總額的五倍。由此可見,區塊鏈作為一種新技術,當前確實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架勢。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成本。區塊鏈技術雖好,但要使用它,卻需要在前期進行較大的固定資產投入,搭建十分復雜的網絡結構,在網絡得以運行后,還必須不斷投入成本進行維護。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很多原本有意向使用區塊鏈技術的企業和個人都不得不對其望而卻步,尤其是原本最需要通過區塊鏈來解決信任問題的中小企業,都因此而無緣區塊鏈。與之對應的,區塊鏈這種技術本身的發展當然也就遇到了困境。從這個意義上看,要讓區塊鏈這種技術真正能落地,就必須首先解決成本難題,讓需要它的人能夠用得起。

  螞蟻鏈是解決區塊鏈

  普及應用的一種嘗試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成本這個大難題呢?一個思路就是把區塊鏈上云,實現“云鏈結合”。具體來說,就是由一些云平臺負責區塊鏈網絡的底層建設,而將具體的應用作為一種服務輸出給用戶。在這種架構之下,人們就可以像購買水電一樣從云端按需購買區塊鏈服務,而無需自行搭建基礎網絡、自行承擔維護費用。這樣,區塊鏈的使用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其使用范圍也就會隨之迅速擴展。

  在云計算領域,這種“云鏈結合”的架構被稱為BaaS(BlockchainasaService),也就是“作為服務的區塊鏈”。一些大型科技企業很早就發現了其應用價值。早在2015年11月,微軟就宣布將在Azure云平臺中提供BaaS服務,并于2016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緊接著,IBM也在2016年2月宣布在Bluemix云平臺上推出BaaS服務。此后,各大云服務商也紛紛跟進,推出了自己的BaaS服務,國內的阿里、騰訊、華為、百度等企業也迅速推出了自己的BaaS。

  在所有的這些BaaS服務商當中,螞蟻及其背后的阿里巴巴生態可以說得上是十分突出的。和很多企業只專注于在某個領域發掘區塊鏈的價值不同,在推出螞蟻鏈之前,阿里巴巴和螞蟻至少已經在多個領域探索了區塊鏈的具體應用落地,并實現了BaaS化。

  螞蟻對于區塊鏈這項技術的早期應用并不是在金融這個老本行上,而是在公益領域。2016年7月時,螞蟻就和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合作,一起在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上線了區塊鏈公益籌款項目“聽障兒童重獲新聲”。借助于區塊鏈技術,這個項目成功實現了善款流向全程可追蹤,不僅提升了公益的透明度和信任度,還讓湊款的速度大幅提升。

  螞蟻真正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金融,應該是在跨境支付的實踐上。2018年6月25日,螞蟻推出了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通過這項服務,港版支付寶AlipayHK的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向菲律賓錢包Gcash匯款。整個轉賬過程和境內轉賬一樣省錢省事、安全透明,可謂重新定義了“跨境匯款”。在跨境支付領域取得成功之后,螞蟻又很快在租賃融資、中小企業融資多個金融領域推出了基于區塊鏈的服務,實現了“多點開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幾個月,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小企業普遍出現了融資難的現象。在這種背景下,螞蟻的融資服務成功幫助不少中小企業大幅縮短了融資時間,為企業度過難關創造了機會。

  除了在金融領域的探索外,螞蟻還將區塊鏈應用到了很多非金融領域。

  首先是城市服務。在當前的城市服務中,票證的可信性是一個巨大的痛點。我們每天都要和一大堆發票、憑證打交道,但如何鑒別這些票據的真假卻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針對這一問題,螞蟻推出了基于區塊鏈的票證服務。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在電子發票/票據開具、生成、存檔和流轉全程都蓋上“戳”,這樣一來,就可以讓發票、票據造假都變得不再可能,重復報銷等困擾人們的老問題也就會隨之得到解決。

  其次是版權保護問題。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日益繁榮,關于版權的爭議正變得越來越多。但是,在法律實踐當中,如何鑒別哪項作品在前,哪項作品在后,卻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事。針對這一問題,螞蟻在2019年“雙十一”前夕推出了圖片原創保護平臺“鵲鑿”,用戶通過將圖片上鏈,就可以簡便地生成電子憑證。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有效避免圖片的版權糾紛。

  再次是商品溯源。在電商領域,商品造假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為了甄別一件商品究竟是否是正品,往往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區塊鏈技術的“可追溯”特征,則可以很好地幫助人們解決這一難題。螞蟻從2018年開始推出了區塊鏈商品溯源服務,在當年的“雙十一”,就對天貓上的四億件海淘商品實現了原產地溯源,以較低成本破解了困擾人們的信息不對稱難題。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冷鏈運輸的食品安全被提到了一個異常重要的高度。在這種背景下,螞蟻和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合作,專門推出了針對冷鏈運輸的區塊鏈溯源系統。這一系統的應用,為解決疫情期間的食品安全問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然,除了以上應用外,螞蟻目前還將區塊鏈應用到了制造、物流等眾多領域。限于篇幅,這里不再一一贅述。根據螞蟻公布的數據,在轉型成螞蟻鏈之前,螞蟻的區塊鏈服務日上鏈節點數已經超過了一億,其規模可謂是相當可觀的。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至少到目前為止,螞蟻的區塊鏈布局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點就是,它只是把區塊鏈技術在一個個領域分頭應用,而沒有形成一個區塊鏈的統一框架。很顯然,如果繼續采用這樣的布局策略,那么業務之間的協同將難以實現,應用成本也就難以降下來。這就好像,如果螞蟻最早是針對每一個行業開發一個支付軟件,規定這款支付軟件只能在這個行業內應用,那么就不會有今天的支付寶。

  從這個意義上講,螞蟻如果要在區塊鏈領域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把過去散落在各個領域的區塊鏈業務整合起來,把各種專用性的服務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通用型的服務。唯有如此,這個業務的成本才能降下來,協同效應才能更好地得到發揮。

  螞蟻此次將區塊鏈業務整體升級為螞蟻鏈,或許就是進行這種整合的一種嘗試。所謂“名正則言順”,將一堆業務并起來,統一起個名字看起來似乎是個小事,但其實它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了“螞蟻鏈”這個統一的名字,以后螞蟻再有新的區塊鏈業務就會自然而然地放在這個名字之下。這樣,對于螞蟻來講,就避免了對底層技術的重復開發;而對于用戶來說,則可以在一個大框架下更好熟悉各種新業務、新功能,就好像熟悉支付寶下的某個新功能一樣。綜合以上兩方面,阻礙區塊鏈業務發展的成本和用戶習慣等問題,都可以在一定意義上得到緩解。從這個角度看,從螞蟻區塊鏈更名為螞蟻鏈,并非一次簡單的更名,其對于螞蟻的整個區塊鏈業務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螞蟻的“天問一號”

  應該說,螞蟻鏈的推出,對于螞蟻,甚至其背后的整個阿里巴巴生態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盡管螞蟻金服的上市官宣讓很多人看到了螞蟻的價值和強大,但不可回避的是,作為一個企業,螞蟻的發展隱憂也是十分明顯的。

  雖然出于發展戰略的考慮,螞蟻已經把自己的大名從“螞蟻金服”改成了“螞蟻集團”,但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在螞蟻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是一個重要的支柱,而這個支柱的核心則是其線上支付業務。但是,這個業務卻并不是那么穩當。首先,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的出盡,能開通線上支付的客戶基本都已經開通了,要繼續從增量找客戶、找市場將會變得越來越艱難。其次,近年來騰訊等企業的支付業務的發展極為迅速,在市場上已經對螞蟻的線上支付業務形成了直接的挑戰。尤其是騰訊,其在支付業務上的份額早已足以同螞蟻分庭抗禮,有很多研究甚至認為,其在支付市場上的份額甚至已經超過了螞蟻。再次,近年來,政府對于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正日趨嚴格,各種制約因素正變得越來越多。而隨時可能推出的央行數字貨幣,則更是可能對線上支付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基于以上這幾個原因,支撐整個螞蟻體系的核心業務——支付其實并沒有那么穩當。而與此同時,整個金融環境的日益收緊,也讓各種金融新業務的開拓變得越來越困難。或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螞蟻才將業務的重心從“金融”轉向了“科技”。不過,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要這個“科技”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金融,那么金融的運作艱難也會很快傳遞到科技上。

  當然,嚴格意義上講,螞蟻并不是一個單獨的企業。在其背后,還有龐大的阿里巴巴生態作為支撐。但是,阿里巴巴生態現在的日子也沒有那么好過。在電商這個主戰場上,它不僅要和京東等老冤家斗智斗勇,還需要隨時應對拼多多等后起之秀。而在城市服務市場上,阿里巴巴則是遭遇到了美團這個難纏的對手,一時難以尋得突破。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崛起于消費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生態,阿里巴巴卻難以掌握消費互聯網時代最為重要的資源——流量。面對手握流量的騰訊、字節跳動等新老對手的步步緊逼,“阿里巴巴究竟在想什么”已經成了一個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螞蟻鏈的推出就有了極為特別的象征含義。事實上,借助這個事件,螞蟻至少從三個角度對“螞蟻將向何處去”、“阿里巴巴將向何處去”進行了回答。

  首先,螞蟻鏈的推出,致敬了阿里巴巴和螞蟻的初心。熟悉螞蟻的人都知道,整個“螞蟻帝國”的起源是支付寶,而支付寶的推出,原本只是為了解決淘寶平臺交易中的一個現實痛點——信任。當時,由于缺乏可靠的信任保證,買家與賣家之間很難形成互信,因而就很難形成交易。支付寶正是由于成功解決了這一痛點,才從電商開始,逐漸贏得了全國用戶的信賴,一步步成為了國民軟件,而螞蟻也隨之從一個小的開發組逐漸成長為了一個龐大的企業。不過,支付寶能夠解決的信任問題是有限的,只是局限在小小的交易環節。除了這個環節之外,有太多的信任問題還難以解決,而對于這些問題,被譽為“信任工具”的區塊鏈就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看,螞蟻鏈的推出,其實是讓螞蟻回到了自己未竟的事業。

  其次,螞蟻鏈的推出,向人們展示了螞蟻以及整個阿里巴巴對于未來發展的雄心。螞蟻和阿里巴巴要想尋得新的突破,謀求新的發展,就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這個新的增長點在哪兒呢?答案就是產業互聯網。相比于已經日趨紅海化的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毫無疑問是一片巨大的藍海;而從盈利角度看,服務企業所能獲得的收益也遠比服務普通消費者要高得多。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各大互聯網巨頭競相爭奪的一個新方向。而螞蟻鏈的推出,一下子就對多個產業的痛點給出了具體的回應。顯然,這些回應可以被視為螞蟻和阿里巴巴進軍產業互聯網領域的一種高調宣誓。螞蟻和阿里巴巴的未來在哪里,從這個事件我們就可以窺得一二了。

  再次,螞蟻鏈的推出,也向人們著實秀了一把螞蟻的實力。正如前面所說,區塊鏈這個新技術,各家都是說得多,做得少。螞蟻偏偏選擇這樣一個領域入手來進軍產業互聯網,恰恰是要向人們顯示,其本身的科技實力是足夠的。根據統計,在全世界的所有企業中,阿里巴巴和螞蟻所申請的區塊鏈專利是最多的,因此在發展通用的區塊鏈BaaS平臺上,它確實有這個實力。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說,螞蟻鏈就是螞蟻和阿里巴巴發往未來、發往產業互聯網的的一顆“天問一號”。它既是一種對以往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發展的一種探索。通過它,我們或許就能拼接出一副螞蟻和阿里巴巴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螞蟻和阿里巴巴的發展重心將會逐步從強烈依賴流量的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其主要業務也將逐步轉向以科技為主、以服務為主。而在具體的發展上,它們更可能會選擇以具體的應用為突破,從解決專業痛點開始,逐步鋪開,進而發展成通用型的解決方案。

  螞蟻鏈或能成為產業

  互聯網的一個范本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螞蟻鏈的通用化BaaS運作方式或許會對未來的區塊鏈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范例,成為區塊鏈應用的一種模式。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看,螞蟻鏈的范例作用或許還可能超出單純的區塊鏈領域,擴展到整個產業互聯網。

  正如我們在前文當中提到的,目前我國的消費互聯網紅利已經基本出盡了。相比于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想象空間要大得多。從理論上看,其需要的連接數可能會達到消費互聯網的幾十倍,而其盈利的前景也將更為廣闊。但是,就像熱門詞“區塊鏈”一樣,“產業互聯網”也是被提得多,但現實落地的卻很少。我們研究產業互聯網,要去找案例,但能夠找到的,來來回回也就那么幾個。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其背后的原因還是和區塊鏈發展緩慢類似,那就是成本。

  現在的企業究竟有沒有用互聯網技術來改善自身經營的愿望呢?當然是有的。但考慮到成本問題,很多的企業很難這么做——這里我們講的成本是多維度的,它既包括進行產業互聯網改造的投入成本,也包括事后的維護成本和可能產生的風險。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一家中型的制鞋公司要想擁抱產業互聯網,通過數字化技術來提升自己,它會面臨著哪些成本呢?首先,它需要進行設備的投入。很顯然,類似的企業不太可能具備自主的研發能力,因此必須依靠外部定制。而在進行定制時,定制方又不會事先了解其具體的需求,因此需要進行繁復的溝通。在設備到位后,企業為了讓員工熟悉設備,需要進行培訓,這也要成本;等員工熟悉了應用,設備正式應用了,維護還要成本。更麻煩的是,一旦產業互聯網改造擴大了其產能,當面對外部的需求波動時,企業就很難像過去那樣,通過調整雇員數量來實施產能的調控,而這很可能會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成本。綜合以上幾點,很多企業在選擇擁抱產業互聯網,實現自身的數字化時,都會十分謹慎。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至少到目前為止,產業化聯網的發展遠沒有達到其本應該有的樣子。

  在這種情況下,類似螞蟻鏈的云化思路或許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借鑒。如果產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可以由一些云服務企業加以提供,那么具體的用戶在應用這些服務時就不需要另行搭建架構,就可以省下很多成本。而一旦成本降下來,產業互聯網的普及就會變得容易了。

  當然,相比于單純的BaaS,用云化思維解決產業互聯網發展的瓶頸問題可能要難一些,因為這里可能需要考慮不同的服務層次。在區塊鏈上,多數的用戶需要的只是具體的應用,因而我們只需要把應用做好,給他們就行。而在更廣義的產業互聯網服務上,用戶的需求可能是多樣的,有的用戶需要的是具體的服務,有的用戶需要的是開發系統,有的用戶需要的則是基礎設施。對應這些需求,可以分別用SaaS、PaaS和IaaS來服務他們。

  這里還有一個究竟應該有誰來牽頭建產業互聯網的問題。目前,關于這一問題,一直有兩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應該由互聯網企業來建,因為它們更熟悉互聯網技術;另一種思路則認為,應該由具體行業的龍頭企業來牽頭建,因為它們更熟悉本行業的實踐。在我看來,這兩種觀點或許并不矛盾,因為不同層次的需求所需要的可能是不同的服務商。就像螞蟻鏈,雖然它提供的也是一種服務,但這種服務是底層的,是各個行業通用的。而在具體的產業中,這些基礎的服務就可以被拼接出各種各樣的產品,形成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類似的,在廣義的產業互聯網建設中,互聯網企業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提供一些更為底層的技術和服務,形成更為通用的服務平臺;而領域內的龍頭企業,則可以根據行業的具體實際,在這個服務平臺之上進一步形成自己的專用平臺。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兼顧通用性和專用性,為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找到一條更為現實的道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覃肄靈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8-05 博睿數據 688229 --
  • 08-04 鋒尚文化 300860 --
  • 08-04 美暢股份 300861 --
  • 08-03 奧海科技 002993 26.88
  • 08-03 凱賽生物 688065 133.45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