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應對疫情沖擊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每經特約評論員 石英華 (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全國兩會勝利召開,根據5月22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應對疫情沖擊,今年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加大,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財政赤字率提到3.6%以上,較上年赤字率目標提高0.8個百分點以上,財政赤字規模比上年增加1萬億元,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經濟下行疊加疫情沖擊的背景下,加大財政政策力度,發揮好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關鍵作用非常必要。
疫情沖擊宏觀經濟 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大
疫情沖擊帶來兩大方面影響:一是全球經濟將陷入嚴重衰退,外部風險加劇;二是經濟下行疊加疫情沖擊,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境外疫情暴發增長態勢仍在持續。截至北京時間5月22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已突破500萬例,累計死亡超過33萬例。歐美國家的病例增速在見頂后仍處于平臺期,主要新興經濟體國家病例增速仍在爬坡。
在筆者看來,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將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
世界貿易組織4月8日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降幅將在13%~32%,全球經濟增速將在-2.5%至-8.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4月14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萎縮為-3%,衰退程度遠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下滑,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全球經濟衰退。預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將萎縮為-6.1%。
匯豐控股5月12日預計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4.8%。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7.1%和-1.7%。
另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DESA)5月13日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為-3.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0%和-0.7%。
當前,疫情外部輸入壓力持續加大,國內防止疫情反彈的復雜性也在增加,疫情影響可能長期化。疫情沖擊下,供給和需求收縮,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2020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同比下降19%,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比上年同期實際下降3.9%、12.5%,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下降16.1%。
好在4月份,隨著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經濟社會秩序進一步恢復,工業生產同比增速由降轉增,多數行業、產品和地區增速由負轉正。
不過受海外疫情沖擊,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二季度或大幅負增長,會進一步拖累我國外需,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出口將面臨很大壓力。經濟下行周期疊加疫情影響,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金融等領域風險有所積聚。
對沖疫情影響 財政政策加大力度
應對疫情沖擊,財政政策加大力度。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大重點領域支出、重大項目建設的保障支持力度,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經濟下行,減稅降費力度加大,基本民生支出剛性增長,使收支矛盾尖銳,今年的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
同時,更加注重政策提質,堅持零基預算理念,打破一些領域支出固化僵化現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各級政府過緊日子,壓減一般性支出,中央本級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盤活各類結余、沉淀資金,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強化績效結果應用。政策既保持力度又考慮可持續性,在對沖公共風險的同時控制財政風險。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受疫情沖擊,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國家通過減稅降費的制度性安排與階段性政策相結合,加大減稅降費力度。2019年年全年減稅降費超過2.36萬億元,超出年初預定減稅降費規模3600多億元。預計2020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制度性安排包括繼續執行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階段性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業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征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娛樂、文化體育等服務增值稅,減免民航發展基金、港口建設費,這些今年年初為抗擊疫情出臺六月前到期的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期限全部延長到今年年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一律延緩到明年,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
此外,財政政策與金融、產業政策協同發力,支持降低企業用電成本、融資成本、租金成本等,促進企業發展和盈利能力修復。
二是短中長期政策配合,積極支持穩就業。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就業均居首位。總理在1萬多字的整個政府工作報告里40次提及“就業”。將就業問題置于宏觀調控政策關注的首位,既是我國就業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化趨勢使然,也是當前疫情沖擊下,就業形勢更為嚴峻的要求。受疫情沖擊,宏觀層面的供需收縮,中觀層面的產業鏈資金鏈阻滯,都會影響微觀層面的中小企業和個人。
疫情期間,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受到更大影響,其生產、投資都會受到影響,就業存量和增量也會受到影響。今年的預期目標中,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6%、5.5%左右。財政政策支持穩就業,需注重短期和中長期政策安排。短期內的紓困救助安排,如支持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保護就業的主要載體。支持困難人群就業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對失業人群、特殊困難人群提供基本保障。
短期的對沖供給、需求收縮的政策,穩定經濟的基本盤,保就業存量,如支持擴大消費需求,增加有效投資,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
中長期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擴大就業容量,如支持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培育人力資本,支持科技創新,促進數字經濟、新經濟發展等,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
三是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受疫情沖擊,地方財政收入下滑明顯,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為緩解基層財政困難,新增加的一般公共預算赤字1萬億元,發行的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所形成的2萬億元全部用于地方,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能夠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從而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
抗疫特別國債屬于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主要用于地方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特別是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增加移動實驗室,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衛生防疫。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支持地方政府民生短板領域建設發展。
四是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穩定經濟基本盤。疫情沖擊下,國內供給受到阻滯,需求收縮。因此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穩定經濟基本盤,為就業充分、就業穩定提供基礎。在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的前提下,支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支持擴大有效投資。2020年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擴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安排6000億元,比上年增長224億元。重點支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平等參與。通過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增加有效投資,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要支持穩外貿、穩外資,支持穩產業鏈供應鏈,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
責任編輯:楊亞龍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