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們幫你維權】近來,ETC糾紛、信用卡盜刷、銀行征信、保險理賠難等問題困擾著金融消費者,投訴多石沉大海、維權更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黑貓投訴】
原標題:原油寶揭開銀行“類期貨”業務冰山一角 多家銀行深度介入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中行原油寶事件爆發后,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銀行在投資者適當性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其產品設計、移倉制度暗藏風險。無論是國內、還是英美的原油期貨,門檻均較高,開戶時需有“雙錄”等手續,而原油寶的交易門檻則較低,有違證監會體系下的風控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
原油寶事件揭開了國內銀行提供的期貨、類期貨交易的冰山一角。據《紅周刊》記者調查,在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中,中國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提供的原油、貴金屬交易都有大量客戶被強平乃至穿倉,在這些提供交易的銀行中,有的甚至給投資人提供了高倍杠桿,加大了強平風險。
追問原油寶爆雷:投資者適當性、合同設計、移倉藏風險
2020年堪稱“活久見”之年。繼全球股市出現歷史罕見的快速暴跌后,大宗商品市場也不平靜:國際油價上演高臺跳水,美原油期貨主力合約跌至-38美元/桶,這一歷史性的事件不僅讓很多直接參與的交易者損失慘重,且也讓與原油期貨掛鉤的理財產品出現爆倉,如中國銀行推出的原油寶就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客戶的賬戶在此次暴跌中被強平,引發巨大爭議。
《紅周刊》記者從原油寶投資者處獲得的一份“中國銀行個人大宗商品業務(原油寶)”的推薦材料顯示,原油寶掛鉤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倫敦洲際交易所的原油期貨合約,不具備杠桿效果,可T+0交易。
既然沒有杠桿,為何還會強平?
推薦材料上的內容顯示,當價格出現極端波動時(波動≥50%),可能會導致客戶保證金低于20%,即出現強平風險。4月20日當天,WTI 5月原油期貨到收盤暴跌300%,跌出負值,而正是這個極端情況發生,導致中行原油寶客戶賬戶被強行平倉了。
采訪中,《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大部分原油寶參與者都是在今年才入場的。在2月份國際原油出現暴跌后,不少投資者認為抄底時機已到,閆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在3月19日開通原油寶賬戶。”閆先生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4月20日前,他持有800多桶原油合約,最終虧損超30萬元,“強平后,中行還在24日劃走了賬戶上剩余的保證金。”
4月20日發生的爆倉慘案,堪稱是國內銀行業開展對個人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以來最值得記住事件。原油寶此次爆倉,讓多位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的人士表示不解。有期貨公司風控人員表示,這很可能是銀行面對行情突發變化時風控經驗不足,而相比之下,券商和期貨公司面臨的風險事件更多,風控員工經驗更豐富,“老到的風控人員可以一手一手地砍,在最大限度維護客戶利益和避免穿倉之間取得平衡。”
對于這次爆倉事件的發生,中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未執行到位,也飽受詬病。北京某券商營業部的負責人陳先生就向《紅周刊》記者談道,自然人客戶如需開通科創板、股指期貨和期權等高風險品種,須到營業部執行“雙錄”、“風險揭示”等程序,但投資者在開通原油寶賬戶時卻不需要。
“開通原油寶賬戶前,有一個知識測試環節,大約只做10道題,并未要求我去網點辦理手續。”閆先生如是說。
陳先生進一步分析稱,中行在合同設置方面也存在問題,如,客戶保證金如不足20%、中行就應該及時平倉,但實際上并未做到;4月20日當天,原油寶客戶的交易時間截至晚上10點,和外盤交易時間不匹配;原油寶的結算時間是截至晚上10點,但外盤原油跌入負值是北京時間后半夜。那么晚上10點前的結算價(成交價結合成交量、加權計算得出)應是正值,而中行卻以外盤收盤價來要求客戶。
對于原油寶爆倉事件的發生,某券商金工研究員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銀行的問題更多出在投資者適當性原則方面,中行未及時止損、移倉,法理上是缺乏依據的。”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國內已發行的多個商品類基金均在交割月之前盡量提前移倉,如華夏基金發行的豆粕ETF,掛鉤大商所豆粕期貨價格指數,在進入交割月之前即會完成展期。
《紅周刊》記者了解到,原油寶事件發生后,已有律師通過微博等平臺征集投資人信息,或將對中行提起訴訟。他們的依據是修訂后的《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暫行辦法》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謹慎涉足自身不具備定價能力的衍生產品交易”,“不得自主持有或向客戶銷售可能出現無限損失的裸賣空衍生產品,以及以衍生產品為基礎資產或掛鉤指標的再衍生產品”。交割風險上,銀行“應當按照中國銀監會的規定對衍生產品交易進行清算,確保履行交割責任,規范處理違約及終止事件,及時識別并控制操作風險”。
銀行“類期貨”交易風險高 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深度介入
中行原油寶事件非個案。記者發現,國內還有多家銀行也在從事針對自然人客戶的大宗商品類期貨交易業務,在近期大宗商品高波動行情下,出現了大量強平、甚至穿倉的案例。
兩位接受《紅周刊》采訪的投資人表示,他們在上海某銀行或關聯方平臺上從事黃金交易,均在3月中旬被強平。其中,浙江的投資人高先生表示,他在今年3月通過同花順掌上獵金(合作銀行包括浦發等多家銀行)開倉兩手黃金T+D、均價360.44元(黃金T+D為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的品種),但其后出現快速殺跌,一度在3月18日跌至327.6元,收盤價有所反彈,然而自己的持倉卻被該銀行在3月19日晚8點開盤后強平。
“我的倉位在17日跌停、18日盤中再創新低時都是正常的,但在收盤價反彈后在19日卻被強平了。”高先生對此情況頗為不解,他多次咨詢了該銀行杭州分行等,但給出的回復均不同,有的回復稱可能是程序自動強平,也有的回復稱是人工手動強平。對此高先生表示將繼續維權,并向銀保監會遞交了投訴材料。
福州客戶張女士也有同樣的遭遇。她通過金大師上在某銀行福州分行開通了白銀交易服務,標的為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白銀T+D品種。文華財經顯示,該品種價格在3月13日~3月19日從接近4000跌至最低的2621,手中的白銀多單出現嚴重虧損,資金使用率一度達1555%(即資金總額不足保證金的1/15)。張女士表示,自己的持倉不僅被銀行強平,還穿倉了兩萬多元,“造成了數十萬元的虧損。”
張女士向《紅周刊》記者出示的材料顯示,金大師還支持工行、中行等多家銀行的資金流水服務。她表示,銀行還承擔了風控等職責。她出示的上海某銀行在4月初發來的《貴金屬欠款催收通知書》顯示,“根據《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代理個人貴金屬業務協議書》約定,需向銀行償還2.2萬元。”
上述兩位采訪對象在不理解自己倉位被強平的同時,也向《紅周刊》記者提出,他們在開戶時,均未被要求赴銀行網點進行現場簽約、雙錄等程序,風險識別也是通過線上完成的。
除了高、張兩人,《紅周刊》記者還與興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多家銀行因貴金屬或原油交易被強平的客戶有過接觸。在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不同于中行原油寶,部分銀行在推出類期貨交易時還存在杠桿,比如興業銀行的客戶包先生就向《紅周刊》記者談道,其在興業銀行開通了“代理個人客戶貴金屬買賣業務”,并在手機銀行上建立白銀T+D合約從事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白銀交易,今年3月中旬,其持倉在白銀劇烈下跌中也被強平。
包先生提供的興業銀行推介材料顯示,正常情況下漲跌停板為6%,保證金率為9%。在3月中旬出現極端行情后,交易所又將白銀T+D的保證金率提高至14%。在強平后,包先生向銀保監會南通監管分局提出舉報,一份加蓋公章的《舉報事項告知書》顯示,經核實,其所做的白銀交易屬于“興業銀行總行代銷上海黃金交易所業務”。
除熱門的原油和貴金屬外,大宗農產品也在一些銀行的交易選項內。譬如記者就發現,工商銀行提供大豆的交易服務,價格參考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合約。該服務被置于“投資理財”板塊下。
不同監管體系下的套利何時休
在原油寶事件后,投資者群體和中行的溝通充滿火藥味。《紅周刊》記者獲得的一份重慶投資人群體和中行重慶分行的談判紀要顯示,有投資人要求中行退還本金,并就為何給大學生等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客戶也開戶一事做出解釋。閆先生向記者表示,由于中行的交易規則設置不合理,他希望中行能按照當天晚10點前的結算價來結算。
無論是原油寶事件,還是貴金屬等其他品種的穿倉,都有銀行向客戶發催收函要求補繳穿倉資金。那么,證券期貨行業是如何處理的呢?陳先生透露,穿倉現象在期貨行業很常見,但由于期貨公司普遍弱勢,很少會有期貨公司為追討穿倉資金而起訴散戶。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原油還是貴金屬,銀行的交易平臺均獨立于期貨公司之外,且執行另一套銷售和風控標準。以原油寶為例,有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記者介紹,“內盤原油品種的交易門檻很高,自然人賬戶可用資金須滿足50萬元才能開戶”,原油、期權等品種還需要通過知識測試、模擬盤后才能開通。中國銀行交易標的為境外品種,風險理應更高,但為何向境內自然人開放交易,且門檻還低于內盤原油期貨?這是個疑點。
另一個“降標準”之處是,中行原油寶每一手買賣單位更小,繞開了境內外原油期貨較高的交易門檻限制,“美國WTI原油期貨的買賣單位為一手1000桶,一手可能需要十幾萬資金,普通散戶參與難度大,而原油寶的買賣單位為10桶,方便吸引散戶入場。”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一位要求匿名的金融人士向《紅周刊》記者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不同監管體系之間是存在空白的。他表示,證監會體系下的證券期貨公司在投資者教育、投資者適當性以及風險識別等方面更為成熟,而“銀行業的風險識別更多體現在形式上,做得不到位”。從功能監管的角度考慮,以原油寶為代表的類期貨業務本質上就是期貨業務,而也應該參照證監會的監管政策。前述券商金工研究員也認為,中國銀行的角色是做市商,即撮合交易,因此該業務很難稱之為“產品”,恰好也繞開了資管新規。
其實,除直接引入自然人客戶做交易外,銀行近些年也發行了不少掛鉤期貨、期權的結構化理財產品。尤其是2018年以來,國內原有衍生品監管放開,新的期貨或期權品種上市不斷,這給銀行提供了新的掛鉤標的。公開信息顯示,農業銀行也曾發行過看漲白糖期貨價格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民生銀行在2018年發行了掛鉤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價格指數的理財產品。
然而在劇烈的市場行情中,掛鉤股市或衍生品的銀行理財也是有可能出現虧損的。追溯歷史,在股市大幅波動的2015~2016年,就曾發生過幾次結構化理財嚴重虧損的事件。如平安銀行在2015年發行的私人銀行專享結構類(90%保本掛鉤ETF)理財產品,掛鉤盈富基金(2800.HK)等港股標的,在2016年結束時就曾出現過大幅虧損,引發了當時投資人的不滿,后經過交涉,最終以平安銀行補足虧損而告終。
4月29日,中行發表聲明稱,已委托律師向CME發函、敦促其調查原油期貨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原因。而就在近期,印度多種商品交易所(MCX)也因負油價結算問題被多家經紀商起訴。
陳先生直言,CME的做法并無不妥,“交易所在4月初就提示允許負油價交易,早于原油寶事件半個多月。”而且期貨作為現貨的反映,原油市場天量庫存,加之消費萎靡,在某些合約上出現負價格并不意外,交易所此舉也是拓寬了市場的靈活性,“未來負價格可能會在其他品種上陸續上演,業界需要警惕,更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提高準入標準。”
重慶原油寶投資人與中行的協商紀要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