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委托理財時 到底該談些什么?

當我們談委托理財時 到底該談些什么?
2019年12月31日 06:31 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當我們談委托理財時,到底該談些什么?

  ⊙記者 朱文彬 ○編輯 邱江

  有人說,發工資后,囂張一個星期,將就一個星期,節約一個星期,期待一個星期,這個月就完了。“囂張”的日子里,有人揮金如土,月光啃老;有人炒股炒房,時賺時賠;有人定投理財,穩吃利息。不管怎樣,大家都想用有限的工資,發揮出最大的效用。上市公司也是如此,手頭如果有了閑錢,一時又沒有可投的心儀項目,買買理財產品、做做現金管理也是人之常情,這便是委托理財。

  委托理財這個詞,以前不怎么受人關注。這幾年關注的人逐漸多了。從數據情況看,委托理財雖無較大變化,但偶爾也會出現幾單問題公司,不時引發熱議。這背后,可能也是市場對委托理財本身缺乏了解。

  先來看看委托理財大體情況。2018年末,滬市530家公司披露了委托理財情況,未到期余額合計4400億元,占貨幣資金的比重為6.5%。2019年至今,滬市發布過委托理財公告的公司有500家,總體理財規模大概維持在4000億元左右。資金投向方面,絕大多數公司還是以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等作為主要理財渠道,安全性和流動性相對較好;也有一成左右的資金投在了信托等風險較高的理財產品上。去年以來,委托理財真正出現問題的公司只有12家,逾期金額合計10億元左右??傮w來看,絕大多數公司的理財都還是比較安全可靠的。

  這樣來看,上市公司多多少少都會做一點現金理財。在“現金為王”的時代,上市公司手頭留存充裕的資金無可厚非,進行委托理財也屬正常。委托理財年年講,但來來回回似乎也沒有講明白。有極端者說理財是洪水猛獸,要堅決杜絕;也有樂觀者稱理財而已,何必大驚小怪。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知道:大家在談論委托理財的時候,到底在談些什么,或者說大家關心的到底是什么?

  最關心的還是理財投向的安全性。人人都向往高收益低風險的買賣,但要注意,寧可相信天上下刀子,也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從實踐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公司也確實能守住常識,管好自己的“錢袋子”,投入理財的資金不多,也更偏向于安全系數高的產品。但也有個別公司的理財出現逾期。一旦出問題,對于單個公司來說,就是真金白銀的損失,投資者自然不會買賬。比如近期上海洗霸、康力電梯都遭遇購買私募基金產品到期未能兌付的情況?,F如今,銀行理財都打破剛兌了,那些五花八門收益高到天上的高風險產品還能隨意購買嗎?與其貪圖那一點點高收益到頭來后悔不迭,不如早早抓好風控,審慎投資。這方面,交易所也看得挺緊,近期還專門修訂了委托理財公告指引,針對高風險、流動性差、非銀行類的理財產品提出了更嚴格的披露要求。新近發布的監管問答也有專門篇幅針對委托理財。就是希望通過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對公司理財決策予以必要約束,倒逼公司決策一定要慎之又慎。

  大家還常談論的是公司買這么多理財,是不是不務正業。這個問題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結合公司實際判斷委托理財有沒有合理性。有些公司委托理財金額看似巨大,但實際上并不奇怪。如近期有家公司披露,公司累計委托理財金額已達到數十億。看起來金額夸張,但事實上,公司作為行業龍頭,經營健康,下游回款良好,相比于激進擴張對外投資,進行委托理財可能是更保守穩健的一個選擇。不少公司也存在相似的情況。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公司如果選擇穩健的經營策略,白花花的銀子空放著不去打理,也不符合經濟人假設。但是,也有個別公司熱衷委托理財,長期“買買買”,頻繁“買買買”,巨額“買買買”,甚至買到理財收益超過了主營業務利潤,買到單靠收利息就能保殼養殼,最后荒廢了主業、丟失了本心,當然得不償失。畢竟,投資者要的不是公司“慧眼識理財”的能力,資本市場也不需要這樣的能力。公司依靠專業團隊,在其專業領域為股東挖金、為社會造福,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也有人擔心控股股東是否會借委托理財套取利益。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雖屬個案,但影響惡劣,需嚴加防范。有的公司“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看是購買了信托、私募投資基金、資管計劃等產品,實際上底層資產卻投向了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關聯方等,變相進行利益輸送,所謂的委托理財不過是一個為“關鍵少數”輸血的“幌子”而已。例如,豐華股份被曝出購買的廈門信托理財產品到期未能收回4.8億元本金,其最終投向的新兆投資是控股股東間接控制的企業。公司也因為無法解決資金占用而東窗事發,一時戴上了ST帽子。類似的情況在中珠醫療身上也有發生。揭開委托理財這一層遮羞布,其本質不過是大股東不當資金占用的新套路。

  大家還會談到的是,委托理財那么多,這個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是不是失效了?!白屽X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是資本市場最基礎的功能之一。有些公司這邊廂理財買得不亦樂乎,那邊廂還在伸手向市場要錢。一邊融資,一邊理財,所謂“存貸雙高”,不免為人詬病。事實上,這錢該不該要、財該不該理,還需辯證看待。一方面,有些公司頻繁購買理財產品,但回頭一看,卻是“一通操作猛如虎,收益不到一毛五”,另一邊卻仍過度融資、隨意融資,這樣的行為應該及時制止;另一方面,在新舊動能轉換的經濟大環境下,也有許多公司面臨戰略轉型,募投項目出現變數,不再具備立即開工的可行性,在尚未尋找到合適的投資領域之前,持幣理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不應一棒子打死,還是要視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理性看待。

  談來談去,歸根結底關心的還是資金。資金是企業的命根子,牽動著投資者最敏感的一根神經。委托理財就是把資金放出去,放得合不合理、安不安全,能不能讓投資者放心,確實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但僅從委托理財這一個視角,就要窺見公司資金之“全豹”,并不現實。可能還需要更多角度,把偽問題變成真問題,把直覺問題變成專業問題。比如,關注公司是否具有“存貸雙高”特征,賬上資金是否屬實;抑或是關注公司是否像當年的保千里一樣存在不同尋常的對外投資;還有諸如異常的大額預付賬款、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等與資金有關的關鍵科目,也是可以注意的。近期,證監會適時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9號,列舉了資金占用的種種套路,投資者不妨將其當作手邊的資金避雷寶典,常看常新。

責任編輯:陳鑫

理財產品 控股股東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06 京滬高鐵 601816 --
  • 01-03 泰林生物 300813 18.35
  • 01-02 萬德斯 688178 25.2
  • 01-02 和遠氣體 002971 10.82
  • 01-02 奧普家居 603551 15.21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