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理財轉型記:保本產品陸續下架,新產品仍被擠壓
作者:段思宇
距離資管新規發布已有一年半的時間,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正在逐步推進中。近日,有國有大行和股份行下架了發行多年的保本理財產品,也直接印證了轉型進程的加速。而當被問及對轉型效果作何評價時,多位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向第一財經提到了一個詞,“在艱難中前行”。
一方面,轉型成績可喜,凈值型產品占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比例逐漸增加,目前已超過35%,同時,同業理財規模明顯下降,保本理財有計劃退出,非標資產按照“一行一策”妥善處理;另一方面,轉型前路仍挑戰重重,新老產品存在擠壓,產品結構同質化嚴重,投資者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
“很多東西是柳暗花明、水落石出了。未來轉型還將穩步推進,過渡期結束后可能會留有一些尾巴,但各銀行也會同監管部門進行溝通。”一位大型股份行資管部總經理對記者說道。
保本理財轉型壓力不大
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面臨的直接任務就是消化巨大規模的存量資產,同時發行新產品以做好新老產品的銜接過渡。而在理財的存量資產中,保本理財無疑占據了大部分比例,在打破剛兌的背景下,壓降保本理財規模成了重中之重。
“保本理財的進展還算順利,”前述股份行資管總對記者說,“以前保本理財的概念中,實際上包含兩部分,一是結構性存款,二是真正的保本理財。如今結構性存款已劃歸表內管理,并且監管也在加強監測,另至于真正的保本理財,本身規模占比就比較低,而且還有結構性存款做承接,所以這塊并不難處理。”
目前,可以看到,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正有序退出,11月就有兩家銀行公告稱要下架此前發行的兩款保本產品:11月1日,光大銀行發布公告,從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11月8日,交通銀行發布公告,從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
一邊是保本理財的壓降,一邊是凈值化轉型的推進。2019年以來,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明顯增加了凈值型產品的發行力度,加強投資者教育、推動產品規范轉型,凈值型產品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銀行凈值型產品累計募集資金21.82萬億元,同比增長86.39%;凈值型產品募集資金占全部非保本產品募集資金的45.39%,占比較上年同期上升17.77個百分點
其中凈值型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7.89萬億元,同比增幅達118.33%;凈值型產品占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35.56%。
“從數據上看,銀行凈值化轉型的成績還是可喜的。”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說,“結構上調整也較為明顯,同業理財規模大幅下降,反映銀行資管回歸代客理財本源,同業之間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可以更好發揮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作用。”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銀行同業理財存續余額僅為0.99萬億元,首次降至1萬億元以內,同比下降43.69%。
就資產端來說,將舊理財產品和數十萬億的資產轉移到合規的凈值化產品中,其中非標資產的處置方法也備受關注。一位城商行資管部副總對第一財經稱,“非標處理也沒有太大壓力,因為現在整個市場非標需求不旺盛。但一些期限長的,帶有一定股性的,比如明股實債的產業基金處理起來會比較麻煩。”
上述資管副總還稱,其中的關鍵在于價格要合適,如果價格不合適,再加上底層資產質量存在問題,那么就較難處理。“不過,這部分產品基本上都是大行持有,小行很少,所以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則,慢慢都會消化,而且這也并不影響大行的理財子公司繼續發行產品。”
不過,今年10月份以來,監管層連發文件整治假結構性存款問題,使得結構性存款對保本理財的替代性有了“折扣”,因而從保本理財端口承接的資金也會受到限制,銀行還需解決部分保守型投資者的資金去向問題。對此,前述股份行資管總對記者說,“這個影響也不算大,現在很多銀行都做真結構了,收益也有一定保證,且投資者對風險也有判斷。”
新老產品銜接存競爭
盡管凈值型產品存續與發行規模均大幅增長,但從比例上看,占比還未過半,而如今距離資管新規過渡期截止時間僅剩下13個月,銀行要在此期間消化完全部不合規存量產品依然有較大壓力。
比如,過渡期間,新老產品存在擠壓的情況。“一方面老產品要續發,不然資金池中的流動性會出現問題,而對于投資者來說,老產品可以剛兌,并且收益率還不低,那么新產品的購買者自然而然就少了。”前述業內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隨著2020年過渡期的結束,老產品越來越少,這種矛盾就小了。”
此外,銀行理財產品的結構比較雷同,由于現金管理類產品流動性強、安全性高,同時收益率也不低,造成凈值化轉型過程中銀行過度依賴這類產品。
前述股份行資管總對記者說,“這種依賴在轉型初期可以理解,因為要維系客戶粘性,但一直靠一類產品顯然不可取,而且目前實體經濟對融資的需求期限更長,而現金管理主要是短久期的資產,因此銀行還是要滿足一些長久期的投融資需求。”
此外,銀行理財部分還需同渠道部門加強溝通,加強投資者分類分層管理。因為目前來看,投資者對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還比較低。但事實上,銀行理財估值計價方式改變,不意味著風險加大,投資者通過了解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方向及范圍,可以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
“對于銀行的考驗還有一個,即投研方面。”前述城商行資管副總提到,“理財的核心其實是資產,很多理財是資產驅動的,而不是負債驅動的,如果不能在合適利率的位置投到合適的資產,那么從產品將難以為繼,收益來也難以保證。”
而對于銀行理財連續一年多來收益率的不斷下降,他對第一財經表示,“理財收益率降低是由利率環境所致,但考慮目前非保本理財收益率快接近結構性存款利率,所以下行空間十分小。”
根據普益標準最新統計,10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00%,較上期減少0.03百分點。
責任編輯:張緣成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