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科技公司一旦不以研發為中心 就如同失去靈魂

倪光南:科技公司一旦不以研發為中心 就如同失去靈魂
2019年09月29日 06:23 經濟觀察報

  【吾國吾民】倪光南:科技公司一旦不以研發為中心,就如同失去了靈魂

  錢玉娟

  種花養魚打太極,逛個公園曬下太陽,如此休閑安逸的生活,正是耄耋之年的日常。可在計算機領域卻有這樣一位老人,即便已是80歲高齡,卻仍不遺余力地輾轉各地,為中國IT核心技術的發展發聲。

  他就是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憑借著聯想式漢卡和聯想微機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被中國計算機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的倪光南。

  倪光南的日常很忙,尤其是進入9月后。從上海到寧波,再經無錫轉蘇州,從世界智能大會到工業互聯網長三角一體化論壇,再到第十二屆信息安全漏洞分析與風險評估大會……都有這個title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的老人的身影。

  他馬不停蹄地為各地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同時從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到物聯網、5G等高新技術領域,補充學習新知識也是倪光南的工作。倪光南認為,這些引領中國向前發展的新產業、新領域,都繞不開一個共同話題——自主創新。

  忙碌的工作、生活節奏,倪光南一堅持就是二十多年。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出面訪請求時,他感到為難,“最近都要在外出差,開會或企業研討,幾乎沒有在北京的時間。”直到深夜不被打擾時,電話那頭的他才講述起了當年的故事。

  筑夢者

  因出生在那個炮火紛飛的抗戰年代,倪光南打小就懷有一個強國夢。17歲那年,他考入南京工學院,接觸了無線電技術,后在1961年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后文統稱計算所)工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外對大型計算機采取禁運策略。“倪光南告訴記者,我國正是為研發制造自己的大型計算機,才成立了計算所專門進行相關技術的綜合性研究。

  20世紀60年代,計算所推出了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19,而倪光南便在這一研發團隊中。也是從這時起,他走上了計算機技術領域的創新之路。

  由于當時的計算機只能處理拉丁語系文字信息,倪光南意識到,這給中國計算機向民用級別普及帶來很大的難度,“中國人要想靈活使用計算機來處理信息,就要讓計算機能處理漢字才行”,于是他帶領團隊開始專注于漢字信息處理的研究及成果轉化。

  倪光南先主導開發了中國第一臺漢字顯示器,隨后帶領研究組在1979年,于計算所的111大型計算機上開發出了一套基于圖形處理原理的漢字系統——“漢字信息處理實驗系統”,使之既能夠處理漢字,同時實現了漢字的“聯想式”輸入。

  自主創新為倪光南贏得了更多“走出去”看世界的機會。1981年,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副院長參觀計算所時,看過倪光南發明的漢字處理系統展示后大為驚喜,隨后便邀請倪光南前往加拿大進行訪問研究。

  “這是一次讓我開闊眼界的轉折點。”倪光南如是說,那兩年讓他直觀的看到了西方高技術企業的發展優勢。“當時我們國內還用8位微處理器芯片時,加拿大的高技術企業卻都用上32位的了。”

  出國訪問讓倪光南看待的差距不止于此。他在訪問之前的薪資,加上津貼一個月也就六七十塊錢,但他在國外能夠拿到數千加元,“收入上有很大的提高,我算了一下官方匯率得有72倍。”

  種種對比后,倪光南更堅持了那個念頭——在一些先進設備的技術支撐下,“一定要回到國內來做自主創新”。他告訴記者,在出國之前,我國的漢字信息處理能夠做的只是實驗系統,并且需要通過大型計算機來做實驗仿真,“像個籃球場那么大的機器來處理,太不實用了。”在海外看到了更加先進的應用軟件技術后,倪光南決定做更小更實用的漢字信息處理微機。

  創業經

  考慮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內訂購高技術的軟硬件器材,周期長且麻煩,于是在海外訪問結束之前,倪光南自己花了幾千加元采買了幾套關鍵硬件,并帶回國來,與團隊動手開發起漢字微機樣機。

  倪光南渴望做中國自己研制的漢字微機,而彼時的中國市場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不易采購,為此,他自掏幾千加元買了與團隊一起,開發出了第二項漢字處理產品——LX-80的聯想漢字微機。

  回國后的倪光南發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已傳遍大江南北,同時科技部也進一步落實提出了“科學技術面向國民經濟的主戰場”,“號召大院大所辦企業,轉化科技成果。”他認為,對科技成果轉化重視起來,既符合當時國家的需要,也利于發展自己的技術團隊,“產學研相結合,是推進產業化進程的必要階段”。

  盡管那時的中關村遠未熱鬧,但“已經有幾家高新技術公司產生”。倪光南告訴記者,像北大方正、清華紫光、清華同方都是在當時的背景下成立的,而計算所也成立了一家名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以下簡稱“計算所公司”)”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這便是后來聯想集團的前身。

  “35個人,啟動資金130萬元,500平方米的辦公用地,就是計算所公司的所有。”倪光南以“總工程師”的身份,帶著自己的團隊和聯想式漢卡方面的技術成果加入計算所公司。

  1985年5月,適用于PC機的第一型聯想式漢卡一經成功開發,也順利應用普及。讓倪光南深以為傲的是,聯想式漢卡的自主研發,推動了計算機在我國的民用領域普及,更推動了聯想公司的從無到有。

  倪光南說,“把科技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走產學研相結合的‘技工貿’道路”是當時中關村非常流行的口號,他認為產學研相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科研人員帶著成果‘下海’創業,更有助于實現成果轉化,解決產業化等問題。”

  然而,聯想在1996年提出了優先發展銷售貿易,后做加工生產的“貿工技”策略,將技術研發的優先級降低,這讓堅持“技工貿”的倪光南無法理解,這便是廣為人知的“柳倪之爭”。

  最終,倪光南無奈離場。面對記者,談及此事,他仍會嘆氣。離開了計算所公司,重返計算所研究員的位置上,倪光南仍堅持一件事——自主創新,他認為從自主知識產權轉化為產品,進而實現產業化的產學研式的發展,才是中國未來的高新技術企業要走的一條路。

  幸福感

  “我們不想被卡住脖子,唯一的出路就是憑借自主創新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倪光南說。

  倪光南即便退居二線,卻始終覺得使命仍在,特別是從各種技術來看,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都與中國拉開了距離,“無論是軟件方面,還是操作系統、芯片等,中國制造在當時存在短板。”倪光南回憶。

  倪光南深知,當企業逐步成為我國創新主體單位過程中,技術能力會比較弱,而發揚產學研相結合,“大院大所辦企業帶動科技成果轉化,就在幫助我國進入一個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過程。”他認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取巧的可能。

  不過,此前在計算所公司的創業經歷,讓倪光南有所感觸,“知識產權創造更應該有價值體現,例如給科研人員以股權配比,提升其話語權,進一步鼓勵科研人員堅持科技創新,做產學研相結合等路徑。”他認為聯想的發展便是前車之鑒,應該更多注重知識產權,賦予企業內部的高新科技人才更多的激勵,避免企業發展的導向偏移。

  在計算機領域創新了大半生的倪光南,希望后來人更懂得抓住機遇和挑戰,堅持科技自主創新。去年,79歲的他開始錄制網絡公開課,將自己對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發展理解和思考對外分享。“過去這些年,我們在信息技術領域最大的一個經驗教訓,就是如今我最大的目標,即盡職盡能地幫助那些高新技術公司做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從自身實踐“中國創造”,到鼓勵更多人去堅持自主創新,通過技術突圍實現強國目標,倪光南覺得當下即使忙,卻也充滿幸福感。

  在采訪中,倪光南反復強調,作為計算機領域的一份子,應該充分理解一句話,“關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自主創新來解決,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他擲地有聲,鼓勵不斷培養創新人才,努力實現高新技術自主可控,”不能依賴外國能夠提供給你、賣給你、換給你,防止被人卡住脖子”。

  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表明,這也是中國高技術公司要吸取的教訓。倪光南表示,華為的了不起之處在于,它不僅持續推進核心技術的研發,當有人試圖卡住它脖子時,“它的備胎計劃做得很好”,此外,倪光南對其模式也表示認同,“它予以科技人才更多的話語權和價值認同。”

  倪光南告訴記者,“作為一家科技公司,一旦不以研發為中心,就如同失去了靈魂。”他說,科研人員發揮的作用,既是在將技術成果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科技產品,更重要的是,他們代表著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水平。

  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倪光南說,最大的幸福感是能成為計算機領域創新的一份子,盡管角色有變化,“從起初的研究人員變成創業成員,又從一線科技創新人員變成二線上支持企業創新的研究員,但我的使命沒多大差別。”

  電話那頭,倪光南說,大半輩子的自主創新過程的確有艱辛,但能親自見證中國計算機IT產業的發展,心中尤其幸福。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14 渝農商行 601077 7.36
  • 10-10 米奧蘭特 300795 --
  • 10-09 八方股份 603489 --
  • 10-09 交建股份 603815 5.14
  • 10-08 佳禾智能 300793 --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