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案“讀秒” 網貸行業眾生相
繼續自我出清的網貸行業,即將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啟動備案試點。在網貸備案“讀秒”的情況下,一些平臺主動進行調整,轉型發展別的業務模式;一些平臺為了沖擊監管設定的門檻加大資金力度完成增資實繳;還有一些未通過存管“白名單”的銀行退出這波網貸備案浪潮,從野蠻生長到持續出清,再到巨頭入場,網貸行業洗牌已進入深水區。
轉型助貸、巨頭入場、增資不斷
北京商報記者此前從北京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互聯網金融行業已得到高度的認可,從細節來看,監管馬上就應該有重點動作,6月應該會有一些平臺進入備案程序”。
在備案節點將至的情況下,一些平臺調轉船頭轉型別的業務模式。6月17日,國內第二家成功登陸紐交所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信而富公開發布消息稱,已正式與香港奧嘉教育科技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新的運營公司,并以機構資金為放款主體的助貸平臺,為機構投資者提供從短期貸款到分期貸款的完整系列的助貸服務。信而富透露,正在停止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向新的助貸業務模式轉型。
此外,由于此前流傳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在實繳注冊資本金方面要求區域性經營機構不低于5000萬元,全國性經營機構要求不低于5億元,平臺的增資行動仍在繼續。據零壹研究院數據顯示,5月以來至少有9家平臺增加了注冊資本金,而目前已有至少32家平臺的注冊資本達到了5億元。另有一些BATJ等互聯網巨頭入場投資網貸平臺。
第一批試點備案名單可能正處于即將“出爐”的倒計時中。網貸備案進入沖刺期什么樣的平臺有望率先拿到“入場券”?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批備案名單市場關注度高、潛在影響大,入選名單大概率是頭部中的頭部,既要在合規方面經得住市場的全面審查,又要在市場預料之中,不會引發市場對暫未入選平臺的無端猜測。
銀行“存管大戶”退出 行業進一步出清
作為昔日與網貸平臺“并肩作伴”的老戰友,網貸存管銀行的心態也發生了不小變化。近日,未通過銀行存管“白名單”的廣東華興銀行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加強賬戶管理,引導廣大客戶合理安排和使用賬戶資源,將于6月21日起對部分網貸資金存管賬戶進行批量清理。
廣東華興銀行公告顯示,存管賬戶余額為零,未在2018年4月30日前完成升級,且與該行已終止合作的網絡借貸平臺部分網貸資金存管賬戶,將被實施清理。同時,實施清理操作后的網貸資金存管賬戶,將無法辦理任何業務。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廣東華興銀行曾一度成為對接網貸平臺的“存管大戶”,對接的平臺規模大小不一,背景資質不同,地域分布范圍較廣。2018年3月,華興銀行已經與92家銀行對接存管業務。2018年5月底,廣東華興銀行對接并上線的資金存管平臺下降至80家,但依舊是“超級存管王”。不過,到了2019年2月底,廣東華興銀行對接平臺僅剩35家。
除了廣州華興銀行外,此前,貴州銀行、徽商銀行、上饒銀行、江西銀行等銀行均在網貸存管業務方面做出了調整。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登記披露一欄信息顯示,目前已通過“存管銀行白名單”的商業銀行僅有34家,這也就意味著,未拿到“存管白名單”入場券的網貸平臺極有可能不會進入備案程序。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指出,未來業務合規、股東背景強的平臺將會優先考慮備案,主要包括借款人限額、三級等保、銀行存管、信息披露等幾個方面,股東背景方面則優先考慮國資系、上市系。雖然銀行退出P2P網貸資金存管業務對行業影響較小,但對于網貸平臺而言,當務之急是趕緊與有資格的銀行合作,上線銀行存管業務。
除了銀行“存管大戶”退出這波浪潮外,網貸行業也在加速出清,目前山東省、四川省、云南省、上海市、深圳市等地已先后通報了清退名單,涉及平臺數量超過百家。
資深互金評論員畢研廣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受制于環境、發展方向以及監管政策的影響,未來能夠留下的P2P平臺應不足百家。備案的清退,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是完全不合規的P2P關閉、清退,主體完全退出這個市場。第二個層面是,讓P2P轉型網絡小貸和助貸。
網貸備案難點在哪兒
P2P網貸備案之前要求的時間節點是今年6月底必須全部完成,但是從目前整體的進度來看,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完成的可能性非常低。
在畢研廣看來,備案需要花費的資金不少,成本較高。就算備案成功了,未來能否產生盈利、能否正常運營、未來整個網貸市場的價值有多大還未可知。從平臺本身來講,資金池的消化是一個難題。2016年至今,網貸平臺不斷壓降規模,不斷消化存量。但是,在之前的野蠻生長時期,九成以上平臺都存在期限錯配和資金池的問題。
“此外,網貸行業的從業人員金融素質、專業程度并不高。未來平臺合規備案成功,如何去尋找相關的專業人士,如何完善管理制度、運營平臺,也是一個難題。金融的核心在于風險把控,風險把控現階段還是依靠人來做,專業的人很難找。”畢研廣說道。
王詩強也提出,P2P網貸備案由地方金融辦主導,而各地金融辦實力參差不齊,對網貸業務了解有限。再加上當前正常運營的平臺較多,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一些平臺表面上業務合規,但是實際業務復雜,風險沒有完全出清。此外,即使業務完全合規,但是大量網貸平臺在借款風險控制方面能力一般,一旦啟動備案,會導致一些平臺迅速做大規模,后果不堪設想。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