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名與銀行撞臉: 無心還是有意?
安卓
[雖然字號和商標在概念上并不相同,但在市場上,兩者起到的辨識效果非常相似。企業字號和商標都有可能成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的判斷依據。正是這種相近似的辨識效果,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有時會發生企業字號與商標發生沖突的情況,比如,將他人享有商標權的商標作為企業字號注冊使用,或者將他人較為知名的企業字號搶先注冊為商標使用。]
因為涉及VI(企業視覺識別系統,比如商標)侵權,國內一家銀行正準備對侵權方提起訴訟,“我們正處于收集證據的階段?!痹撱y行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家涉嫌侵權的公司首先從名稱開始就和該銀行高度相像,已令客戶產生認知上的困惑。
在今年的3·15晚會上,曝光了一家名為蘇寧任性貸的網貸平臺,而后,蘇寧金融緊急回應,任性貸只是蘇寧金融的一個嵌入產品,不是獨立App,并表示正在啟動相應投訴程序。
事實上,第一財經記者在金融業內調查也發現,不少金融機構存在機構名稱部分內容“被借用”,并以此注冊成某服務公司,而這些公司,在不明真相的金融消費者面前,往往被理解為和正主有業務關聯。
有意還是無意?
日前,上海某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爆料稱,目前有一批投資咨詢公司的注冊名稱與正規銀行或其他知名機構相類似,可能存在侵權行為。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其指引,查到了這樣一批與銀行名稱中某一部分“撞臉”的公司。
天眼查顯示,與興業銀行中“興業”二字“撞臉”的公司就有廣州興業普惠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興業普惠(廣州)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與民生銀行“撞臉”的如廣東民生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與招商銀行“撞臉”的如廣州招商普惠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廣州招商普惠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廣州招商普惠商務咨詢有限公司。
與光大銀行“撞臉”的如廣東光大普惠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光大普惠投資有限公司;與微眾銀行“撞臉”的如微眾普惠(廣州)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廣州微眾普惠網絡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與恒生銀行相似的如恒生普惠(廣州)投資有限公司、廣州恒生普惠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廣州恒生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與廣州農商行“撞臉”的如廣州農商普惠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與浙商銀行相似的如浙商普惠(廣州)投資有限公司、廣州浙商普惠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與南粵銀行中的南粵相似的如南粵普惠(廣州)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南粵普惠商務信息有限公司、廣州市南粵普惠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廣州南粵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另外,還有廣東交通普惠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市晉商普惠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網商普惠(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甚至連科技公司也有“雷同”,市場上還有深圳市滴滴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安徽滴滴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以及廣州小米普惠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后發現,這些公司有如下特點:一是高度集中于廣州;二是注冊時間集中在2017年~2018年左右;三是,行業幾乎為商業服務業;四是,實際控制人均為自然人;五是,大多冠以普惠的名號。
而對于上述公司的具體業務,第一財經記者尚難以查實,但“撞臉”確實給消費者帶來了認知困惑,比如,在天眼查廣州微眾普惠網絡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界面上,一位用戶就問到,這家微眾普惠公司跟騰訊公司有什么關系。
那么,這些看上去和銀行名稱有雷同之處的公司是否真的與銀行有股權關系?對此,第一財經記者詢問上述相關銀行,得到的回應是“毫無關系”。
“這種現象我們已經注意很久了,但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手段去處理,只能密切關注?!眹鴥饶彻煞葜沏y行法務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回復。
是否侵權?
那么,這些公司是否構成侵權?
對此,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安壽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企業名稱是由“地點+字號+行業+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組成,比如虛擬一家公司,“深圳市(地點)+六疆(字號)+農業(行業)+有限公司”,或者“深圳市(地點)+六疆(字號)+科技(行業)+有限公司”。
也就是說,上述公司與正主相撞臉的其實是字號,“字號是企業名稱的最主要構成部分,以地域為保護范圍,在相同注冊區域內具有排他性,但出了這個區域就不具有排他性了?!卑矇圯x說。
而與字號相對應的是商標,商標是在國家商標局注冊的,字號是在地方工商局注冊的,前者是全國效力,后者是地方的。
據了解,雖然字號和商標在概念上并不相同,但在市場上,兩者起到的辨識效果非常相似。企業字號和商標都有可能成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的判斷依據。正是這種相近似的辨識效果,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有時會發生企業字號與商標發生沖突的情況,比如,將他人享有商標權的商標作為企業字號注冊使用,或者將他人較為知名的企業字號搶先注冊為商標使用。
如今,為了利益或實際的效益,不少市場參與者炒起“傍名牌”熱,有很多的馳名、著名和知名商標,也有很多有名的字號,被別人注冊成商標,或將別人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標作為字號使用。
上述某股份行法務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一般在三種情況下,銀行會對這些公司提起訴訟,一是經營范圍與銀行相同或相似;二是企業LOGO與銀行相同或極為相似;三是有證據顯示這些公司打著銀行的旗號,宣稱是銀行子公司。
“只有在發生這三種情況時,我們才會去著手處理?!彼f。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