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瓜伊拉到伊泰普:一掛激流 兩次重生
文/秦昭
王家衛的《春光乍洩》里有這樣一段情節:黎耀輝與何寶榮在阿根廷游玩時,從路邊小攤上買到一盞舊臺燈。燈罩上那掛壯美的大瀑布,讓兩人心馳神往。后來,他們相約尋找瀑布,卻因各種陰差陽錯,只有黎耀輝一個人孤獨地仰望瀑布從天而降。在王家衛長達3分鐘的近鏡頭里,很多人都記住了大瀑布震撼而迷人的風光,以及它的名字——伊瓜蘇。
早在1876年,巴西就計劃以伊瓜蘇大瀑布為中心,建立巴西第一個國家公園。那時,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剛剛建立不到四年。伊瓜蘇國家公園的倡議者,巴西工程師安德魯.里布卡斯說:伊瓜蘇瀑布是上帝創造的奇跡,它既景色如畫又讓人嘆為觀止,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它,讓子孫后代都能觀賞到它的美景。
幾十年后,在離伊瓜蘇大瀑布不遠的巴拉那河上,一個更壯觀的瀑布催生出巴西另一座國家公園。如果當年王家衛能看到它,那個入鏡影片、暗喻男主情感糾葛的瀑布或將是它。但遺憾的是,早在電影開拍之前,瀑布就永遠消失在浩淼平靜的巴拉那河里。
這就是瓜伊拉大瀑布。
“七條瀑布”的悲情往事
在葡萄牙語中,瓜伊拉意為“七條瀑布”。
這個名字與瀑布的水量有關。巴拉那河上游水量大,使得瓜伊拉瀑布的總水流量達到13000多立方米/秒。在汛期,水量更可高達50000立方米/秒,比伊瓜蘇大瀑布的水流量大3~4倍,這也是地球有記載的最大瀑布水流量。曾經見過瓜伊拉瀑布的人說,巨大水流產生的轟鳴聲,在30公里外的地方都能聽到。
地形則是“七條瀑布”之稱的另一個來由。當巴拉那河流至巴拉圭的巴拉那市和巴西的薩爾托德瓜伊拉市之間時,近400米寬的河床突然縮窄成只有60米寬的窄縫,浩浩蕩蕩、一路奔馳的大河就如同千軍萬馬擠進狹窄的峽谷。而兩側的巖石則在河水的沖擊下,變成了千溝萬壑的百米斷崖。河水急不擇路地從斷崖上沖落下去,形成了18道斷崖激流,并最終匯成7條瀑布。
巴西和巴拉圭兩國分別位于瀑布的兩側,不難想象,舉世無雙的大瀑布自然是兩國最享盛名的旅游景點。但一直以來,瓜伊拉大瀑布到底歸屬于哪邊,也是兩國爭論不休的問題。不過,爭端在20世紀80年代突然結束了。既不是因為戰爭,也沒有經過談判,而是爭端的核心——瓜伊拉大瀑布消失了。
讓這座大瀑布消失的原因是一座超級水電大壩——伊泰普水電站的興建。
巴拉那河是巴西和巴拉圭的界河,其豐沛的水電資源長期以來就被兩個國家所看中,希望能利用起來為兩國的現代化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支撐。1973年,巴西和巴拉圭兩國政府宣布合作,共同開發巴拉那河,建設一座大型水力發電站。
電站大壩就選在離瓜伊拉大瀑布不遠的巴拉那河下游,但經過工程論證和推算,大壩建成蓄水以后,瓜伊拉大瀑布所在的峽谷將被淹沒,成為未來水庫的一部分。
消息傳出,游人們紛紛從世界各地蜂擁而來,希望目睹當時全世界最大瀑布最后的風采。在1981年和1982年,瓜伊拉大瀑布國家公園人滿為患。甚至在1982年1月17日,瀑布邊的一座吊橋終于不堪眾多游人的重壓而崩塌,橋上80多人瞬間落水,最終造成了幾十人喪生的大悲劇。這個事件,也成了瓜伊拉大瀑布悲愴樂章的最后一個音符。
伊泰普大壩于1975年動工,1982年建成開始關閘蓄水。1982年11月,在水庫升高的水位即將淹沒瓜伊拉大瀑布前,巴西人以當地美洲原住民的傳統儀式為大瀑布舉行了葬禮。不久后,這個世界最大的瀑布群自此消聲隱跡在十幾米深的水下,巴西也關閉了瓜伊拉瀑布國家公園。更讓人哀嘆的是,為了保障水庫航行安全,人們還炸掉了大瀑布一帶稍稍露出水面的暗礁。從而徹底毀掉了瓜伊拉大瀑布原來的地形地貌。這意味著即使有朝一日水庫蓄水回落,原來的大瀑布也不可能恢復它的原貌了。
為了紀念逝去的大瀑布,巴西著名詩人卡洛斯·德魯蒙德(Carlos Drummond de Andrade)發表一首詩:
“七個視覺的奇觀,
七道水的雕塑,
在精確的工程計算后
永遠地消失了。
一座大自然的紀念碑
變成了一座人工的大壩?!?/p>
“第一大壩”不怕中年危機
然而,負責大壩工程的總指揮卻有另一種說法。他說:“我們并沒有毀掉瓜伊拉瀑布,而只是讓它重生,用大壩泄洪道壯觀的水流代替了原來壯麗的大瀑布?!?/p>
從現代工程的角度看,伊泰普大壩確實非常壯觀——全長7公里,高225米,相當于六十多層樓。在建設時,超過4萬工人參加建設,僅清理工地移走的土石,就比修建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通道還多。據統計,修建大壩所用的鋼筋,可以修建38座埃菲爾鐵塔。
更令人感嘆的是伊泰普水電站巨大的發電能力。這座水電站共有20個渦輪機。每臺最大發電功率為700兆瓦。1984年5月5日,電站的第一臺發電機投產發電。以后7年中,隨著新的電機相繼投入生產,電站的發電量也不斷增加。2007年,20臺渦輪機全部投運,功率達到設計水平的1400萬千瓦。鑒于與阿根廷簽訂的協議,伊泰普電站投產的渦輪機最多被限制在18臺。
伊泰普水電站所在的亞馬遜河流域位于巴西北部,但巴西的用電負荷主要集中在城市群密集的南部和東南部。要讓大容量水電站物盡其用,一條跨度超過2000公里的輸電線路不可或缺。于是,在伊泰普水電站建設的同時,巴西政府還修通了電壓等級為±600千伏的水電站送出工程,這也是全球第一條大規模高壓輸電線路。
無論是規模宏大的大型電站還是令全球側目的外送通道,都得益于巴西當時領先的工業水平。
20世紀50年代,巴西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并效果顯著。從1948年至1979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達7.2%,且速度越來越快,被稱為“巴西奇跡”。在上世紀70年代末,巴西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因此,在水壩和輸電線路開建的80年代初期,巴西的工業化剛好處于巔峰。
但也是在這一時期,由于拉美債務危機,巴西過早開啟了“去工業化”進程,導致基礎設施不佳和技術工人缺失等問題出現,此后,加上金融危機導致的投資不足、成本上升,巴西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開始嚴重下滑。
2015年,伊泰普水電站一度陷入了負面輿論的漩渦——由于技術等原因,電站的發電成本大幅上升。巴西國家電力局(Aneel)在2014年年底宣布,將把伊泰普水電站的電價提高41%。而當時,伊泰普水電站已經供應全巴西17%的用電需求。成本提高很快反應在居民電價上,2015年,巴西居民電價上漲超過50%。很多人認為,伊泰普水電站難辭其咎。
因此, 伊泰普水電站希望通過挖掘自身潛力,提升技術水平來解決成本問題。在過去1-2年中,除了必要的實施設備改造,電站還在持續升級技術。不久前,運營伊泰普電站的公司就宣布,將改造所有系統進行招標,以實現電站電子化操作的目標。不難看出,這座已經進入中年的水電站正竭力擺脫種種“中年危機”,試圖用科技手段獲得重生。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責任編輯:王瀟燕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