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失控”迷云:智能駕駛背后的反思
本報記者 王欣 北京報道
3月16日晚間,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發(fā)布《關于薛先生車輛定速巡航相關媒體報道的情況說明》(以下簡稱《說明》)。奔馳表示,已經第一時間聯系薛先生并安排專業(yè)人員趕赴現場了解情況,并立即成立了專家技術小組對所描述情況進行調查,強調目前并不具備在后臺對車輛進行干預的技術。
當天,據河南當地媒體報道,3月14日夜間,在連霍高速河南通往陜西方向,駕駛奔馳C級轎車的薛先生在開啟定速巡航后,無法減速與剎車,只能以120公里/小時的速度狂奔,一個小時之后,奔馳售后終于通過后臺操作,使這輛在高速公路上失控距離長達一百公里的奔馳車恢復正常控制。
目前該事件存在諸多疑點,事件的具體狀況有待進一步調查。但事件引發(fā)的社會輿論,背后折射出來的是,汽車進入智能化時代,公眾對于智能汽車安全與網絡安全的擔憂。
事件存諸多疑點
對于引起事件的原因,3月18日,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目前存在三種猜測:“一是奔馳車定速巡航失靈,同時制動、變速箱換擋、關閉電源等除了轉向外的所有操作功能都失靈,但這種可能性太小;二是汽車改裝,刷發(fā)動機ECU(電子控制單元)提升功率,軟件屏蔽了‘定速巡航解除功能’;三是車主惡作劇,這種猜測主要是因為事件發(fā)生后車主的鎮(zhèn)靜程度。”
他認為,第二種情況的可能性最大,不排除第三種情況,而汽車缺陷的可能性幾乎為0。
“理論上來說,從車輛設計來看,奔馳的車出現這種事情的情況并不大,那么司機的行為就顯得比較可疑了。”18日,汽車電子技術專家朱玉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表示。
同一天,作家、賽車手韓寒從剎車系統、高速路況、行車速度、配件使用、車主做法等五個方面分析了“失控奔馳”事件,認為“車主夸大和演繹了相當一部分內容”。
根據車主的講述,事件存在諸多疑點:首先是事件的真實性,據薛先生的描述,他以120km/h的速度持續(xù)在高速公路上駕駛1個多小時,并依靠警方的幫助順利地通過收費站。有分析認為,即使車主作為業(yè)余賽車手,也無法在夜間完成如此高難度的駕駛技術。
第二個疑點是,最終失控的車輛是如何停下來的。按照薛先生的說法,當時定速巡航失靈,踩剎車并沒有減速效果。“巡航系統失靈的可能性存在,但這輛車制動系統物理未失效,所以完全停不下來不可理解。”3月18日,一位汽車工程師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從車輛控制策略的設計而言,為確保車輛安全,一般廠家都會設置“剎車優(yōu)先”,即只要踩剎車,其他功能都會為其讓步,剎車完全失靈的可能性實在太低。
在最初的報道中,當地媒體稱奔馳售后通過后臺操作使車輛停下,但奔馳方面已經在《說明》中明確表示,不具備后臺對車輛干預的技術。隨后,薛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是利用打開車門、解開安全帶的方式使車輛降速實現剎車,但據奔馳在此后表示,該車并沒有開車門降速功能。
北京奔馳方面表示,奔馳的相關人員已經到達成都,與薛先生見面,詳細調查事件。
智能駕駛安全性反思
盡管事件的真相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但由此引發(fā)了業(yè)內對于智能駕駛安全性的反思。
事件之所以引起強烈的關注,在于消費者的兩種恐慌情緒:一是因為事件本身,導致公眾對于智能駕駛技術安全性的憂慮;二是最初報道時稱后臺操作使車輛停下,引起公眾對智能網聯汽車網絡技術安全的恐慌。
對此,朱玉龍認為,“高端汽車人群用戶非常在意汽車的安全,消費者對于奔馳本身的質量還是挺信任的。很難想象如果事件中的主角換成自主品牌,或者一臺自動駕駛車輛出現類似失控的問題,或者事件更加嚴重,對于汽車自動駕駛的發(fā)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加上本身技術存在差距,或許會加大自主品牌在自動駕駛研發(fā)上的壓力。”
事實上,一直以來中國消費者對于自動駕駛抱以高期待。J.D Power去年11月發(fā)布的“中國消費者自動駕駛傾向調查”結果顯示,有78%的中國消費者表示“完全會信任”和“可能會信任”全自動駕駛技術,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信任程度超過歐美等國。但是,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技術安全性、相應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存在顧慮。
該調查發(fā)現,53%的中國消費者擔心“可能的技術故障/系統錯誤”;擔心“事故發(fā)生時的法律責任”和“車輛可能被黑客攻擊”的消費者比例則分別為18%和11%。
智能駕駛、自動駕駛能否大規(guī)模普及應用,除了先進技術的推動之外,最終取決于消費者的接受度,而安全保障是消費者選擇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要因素。
3月15日,比亞迪被指通過遠程遙控鎖定車輛。盡管事后證實是由于車輛沒有按時交納租金,所以租車公司對車輛進行了限制,但是該事也說明通過車載云服務功能遠程鎖車可以實現。
“遠程操控理論上技術難度不大,但軟件上留后門安全風險太大,廠家又沒有看得見的利益,因此不會遠程操控。”有業(yè)內人士分析認為。
目前來看,消費者難以接受汽車可被遠程操控。這意味著,車主的私密性受到侵犯,甚至影響到人身安全。如果廠商能夠遠程控制車輛,那么意味著黑客同樣可以做到。黑客的攻擊,或許會給智能網聯汽車行業(yè)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不斷發(fā)展,汽車的聯網和電子系統面臨著更大的安全威脅。因此,完善相關安全法規(guī)和汽車網絡安全技術,對于智能汽車的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
“類似奔馳這樣的孤例,存在太多矛盾,即使如此,從長期來看,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道路安全機制非常有意義。”朱玉龍最后表示。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