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第四屆金牌董秘暨上市公司網絡影響力評選正式啟動,誰是你心中的金牌董秘?誰是你心目中的行業美譽典范、榜樣大咖?你的一票,最有說服力! 【點擊投票】
唯一基金瀕臨清盤 華宸未來“巧遇”巨額申贖
莊會
成立五年半的華宸未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宸未來基金”)目前成為國內規模最小的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為1707萬元,旗下僅存一只基金華宸增利債券基金。不幸的是,華宸增利債券基金也淪為迷你基金,或瀕臨清盤。
“信用增利債基的存續不是個案。”華宸未來基金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盡管目前市場環境對債券型基金較為嚴峻,在嚴監管背景下出現了大量迷你基金,但從行業總體來看,大部分此類基金仍在持續運作,我司也在積極優化投資管理、堅持不懈開拓營銷渠道,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作為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持續運作經營該只基金是有信心、有動力的。”
陷入窘境,發展掉隊的華宸未來基金能否逆境重生呢?據悉,華宸未來基金已有新產品處于籌備期,待成熟后再正式推出。
失去的兩年
“我司因子公司風險項目的原因,于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暫停新業務備案,直至2017年初才恢復業務。”華宸未來基金向記者表示,暫停備案是規模未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
時間回到2013年,華宸未來300(LOF)和華宸增利債券兩只基金相繼成立,華宸未來基金子公司——深圳華宸未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宸資管”)也獲證監會批復。這一切,對剛剛成立半年多的華宸未來基金來說,似乎漸入佳境。
然而好景不長。在華宸增利債券剛剛獲得“金牛獎”后不久的2014年8月,華宸資管主導的“華宸未來-志高集團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被曝陷入實質性違約。隨后,證監會宣布,包括華宸未來在內的三家公募基金公司因其各自子公司存在合規性問題,分別被證監會處以暫停新業務三個月的處罰。暫停業務的范圍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據悉,有相關基金子公司的新產品也在銷售中被緊急叫停。
同時,基金業協會也暫停受理三家基金子公司及其母公司的資產管理產品備案申請,對兩家證券公司和三家基金公司進行書面警示、要求產品備案前事先溝通。
自此事件后,華宸未來基金再沒有發行過新基金。
“今年我司對產品募集和業務發展進行了明確規劃,并積極為新產品展開籌備工作,由于公募基金的發行前期準備周期較長,因此,目前公開資料中尚無我司新增公募基金的信息。”華宸未來基金方面表示。
除遭暫停新業務備案外,三年間,包括董事長、總經理在內的高管頻繁變動也使得華宸未來基金頗受影響。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公司的成敗和人員的穩定,尤其是高管層的穩定有很大關系。
“公司停業期間人員變動較大,華宸未來基金經營層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近年來不斷完善管理機制、苦練內功,加強員工穩定性建設,尤其是核心投研團隊建設,已引進多名行業優秀人才,并且正積極研究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激勵政策。”華宸未來基金表示。
努力存續
自2012年成立以來,華宸未來基金共發行過兩只基金,一只為華宸未來300(LOF),另一只為華宸增利債券。兩只基金均為發起式基金,其中華宸未來300(LOF)于2016年4月清盤。
2016年5月3日,華宸未來基金公司在其官網上發布公告稱,至2016年4月26日,華宸300(LOF)基金合同已屆滿三年。根據基金相關法規,以及該基金合同約定,華宸300基金(LOF)合同生效滿三年后,若基金資產規模低于2億元,則基金合同自動終止。而截至2016年4月26日,華宸300資產規模為0.15億元,自動觸發清盤。
清盤后,華宸未來僅剩下一只基金,即成立于2013年8月20日的華宸增利債券。同花順數據顯示,華宸增利債券目前基金規模僅為1573萬份,其中,基金管理人自持1000萬份。
和華宸300基金(LOF)一樣,華宸增利債券作為發起式基金,也受到“基金成立滿三年之日,若基金的資產規模低于 2 億元,基金合同將自動終止”的約束。然而,巧合的是,公開數據顯示,最近幾個季度末,該基金份額均在1600萬左右,但在滿三年之日的2016年第三季度,該基金總申購額及總贖回額爆增,均超過1.79億份,為相鄰季度總申購及總贖回額的數百倍。
記者發現,若按照期初份額加上總申購額測算,基金規模剛好可以超過2億元的紅線。暴漲的申購贖回份額是否是基金公司尋求的外援資金,以期該基金得以存續呢?對此,華宸未來基金并沒有正面回應。
盡管得以存續,但從公開數據上看,該基金已淪落為迷你型基金。根據相關規定:“如果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需要向證監會報告并提出相關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要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記者查閱2017年3季報發現,有兩筆分別為1845萬和1383萬的機構資金,在8月17日、18日申購,僅三四天后,便于8月21日贖回。“類似的過橋資金,在業內還是比較常見的。”一位基金分析師表示。
記者注意到,華宸未來基金大股東之一韓國未來資產基金管理公司是韓國國內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其股票型基金產品在韓國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25%。
百只迷你基金清盤
分析師認為,今年以來,銀行委外資金的撤離以及債市低迷正在加速基金迷你化。
統計顯示,2017年至今,累計已有百只基金宣布清盤,其中債券型基金47只,占據半壁江山。而近歲末,清盤數量有加速趨勢,11月有22只基金宣布終止基金合同,創單月歷史紀錄;12月剛剛過半,已有16只基金發布終止基金合同相關公告。
針對“迷你基金”,近期相關監管層再推監管舉措。對于旗下迷你基金數量較多的基金管理人,原則上對其上報的產品適用6個月的注冊審查期限。“隨著此次常規監管落地,未來基金公司處置迷你基金的速度勢必大大加快。”中信證券研究部金融產品組分析師姜鵬認為。
而另一方面,一些2010年后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已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 ,在管理規模增速前20名的基金管理機構中有15家都是較新的面孔,成立于2014年6月的紅土創新基金高居榜首,規模季度增速高達11倍。緊隨其后的華融證券、新疆前海聯合規模增速也均超過了100%。
從不完全統計的四季度數據上看,長江資管、新疆前海聯合和中銀國際證券奪得三甲,規模增速分別為84.01%、46.97%和28.04%。
三季度規模增速較大的次新基金公司中,紅土創新、華融證券、中航等主要是依靠貨幣基金助力“超車”,如紅土創新三季度先后發行了兩只貨幣基金。
而四季度,次新基金公司更多選擇在債券市場上發力,如長江樂盈定開債、前海聯合泓元定開債,二者規模分別為50.1億份和100.1億份。
次新基金公司欲站穩腳跟,突出重圍,除了固收,發展特色業務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如財通基金和九泰基金在“定增”業務發力,前海開源則專注“滬港通”產品等。今年三四季度,這些基金公司依然在特色業務上深耕,相關產品規模繼續位居行業前列。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