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企業跨國并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4日 11:38 《全球財經觀察》 | |||||||||
并購趨勢第一篇: 中國“走出去” 兼并收購策略的重要性已是無可置疑,中國企業在很多重要的行業中已真正成為世界領先的強勢企業,但是,各種類型的企業在并購潮流中還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
文|沈晨(法國巴黎百富勤融資有限公司副總裁) 何卓賢(法國巴黎百富勤助理經理) 近幾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實行跨國并購的實戰案例越來越多,金額數量越來越大,頻率也越來越快,已逐漸引起了很多國家政治經濟決策層面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出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報告》,截至2003年,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額332億美元,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高達29億美元。另外,根據聯合國預測,2004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第五大對外直接投資國家,排名僅低于美國、德國、英國及法國。 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直接投資己為國內國外經濟學術界、企業界以及眾多中介機構(如全球四大會計師行、投資銀行界以及眾多管理咨詢公司)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以及重要的業務機會。 并購潮流中的中國企業類型 目前,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對外并購不外乎出于以下兩種戰略考慮: 第一,為了滿足中國日益擴張的經濟高速發展而帶來的對于戰略資源的渴求,而這種類型的對外并購往往帶有濃厚的政府背景和政治色彩。2004年中國的原油進口已排名全球第二位,而中國大部分進口原油均從中東地區入口,由于近年來中東局勢持續緊張,迫使中國積極關注在中東以外的其他產油地區的開拓并保證原油戰略資源的重要性。由國有三大石油公司牽頭的對海外石油天然氣戰略儲備的追求可以說為中國企業的對外兼并收購戰略資源的一系列活動起到了積極的帶頭作用。這類戰略資源的收購已演變進化到通過較為成熟的兼并收購手段,積極利用國外已經發展成熟,并擁有良好監管操作環境的資本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戰略資源或控制擁有這些戰略資源的現有收購目標公司。 關于戰略資源的收購往往由國有大型企業集團來主導完成,并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在收購目標公司所在國家可能會涉及種種有關國家安全、政府利益以及公共意見等多方面的影響和顧慮。這些問題在最初設計收購方案及收購結構的同時,就應該和富有國際并購經驗的中介公司(如投資銀行、法律顧問、跨國會計師行、公關公司等)一起策劃,充分評估由于潛在收購可能帶來的種種風險,務求通過全面合理的收購方案來盡量合理規避這些非商業或經濟風險,從而適當減少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對于這些非經濟或商業風險的充分預估和積極規避也可以間接地反映最終收購價格是否合理,使收購方避免盲目投入過高的收購代價而帶來的投資不盡如人意而且投資回報率長期偏低的問題。據我們了解,近來在許多涉及戰略資源的跨國兼并收購中,出售方往往會自然而然地期待一個或幾個中國公司的積極參與,而這樣的期待同時也無形中提高了出售方的要價,造成未先競標則已抬價的不良局面。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日本企業在1980年代在全球范圍內對于能源、房地產業高峰期的大舉投資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不但未能達到預期的投資效果,反使日本企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第二、我們看到更多以追求先進技術及國外市場為目的的跨國兼并收購。對于先進技術的追求往往是和占領國內或海外市場為最終目的相輔相成的。中國的制造業綜合優勢如何能和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技術和服務相結合,將是新時期中國企業界考慮的重要策略問題。 中國2001年加入WTO,一方面加速與世界市場接軌;另一方面,亦為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走出去”投資并購策略埋下伏筆。隨著中國逐步開放市場從而引入實力雄厚并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外競爭者,國內企業亦迫切希望能洞燭先機,積極透過對外兼并收購來主動追尋先進技術和國外市場,以增強企業本身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TCL是一個典型代表。中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上海汽車是另一典型代表。 另外,國內某些行業如家電、制鞋等已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如果僅在國內市場競爭,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市場支撐,因此“走出去”投資,在全球范圍內擴大市場通路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策略選擇。
相關專題: 《全球財經》特別報道系列文章:解剖海外并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