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刊評:“新基建”給我們巨大的想象空間

環球時報刊評:“新基建”給我們巨大的想象空間
2020年03月05日 04:51 環球時報

  原標題:何自力:“新基建”給我們巨大的想象空間

  何自力(作者是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

  控制住疫情是早晚的事,如何將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是政府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的問題。這一段時間,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各種措施穩增長,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當數已吸引數十萬億元投資支持的“新基建”。

  從近期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的投資項目分布看,“新基建”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向。

  一是以5G為代表的,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核心領域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涵蓋了5G基站建設、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互聯網數據中心、物聯網等幾大門類。其中,5G毫無疑問成為“新基建”的抓手。未來7年間我國擬建設600萬個5G基站,在此基礎上加快5G商用步伐,特別是獨立組網建設步伐,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深化5G與工業、醫療、教育、車聯網等垂直行業的融合發展。

  二是所謂的“補短板”領域,這包括傳統基建領域中的補短板領域或者新興子行業。比如,國家電網公司近日印發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將智能電網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內容,拉動投資規模不斷攀升。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展現出的公共衛生短板,近期地方披露出來的投資項目明顯加大了對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投資力度。

  眾所周知,以投資、消費、出口為核心的“三駕馬車”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的情況下,消費和出口等行業受到沖擊還比較大,經濟拉動作用受到嚴重制約。相比之下,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是更為直接、見效更快的穩增長利器。“新基建”與以“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建不同,它更強調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賦予傳統交通和城市等基礎設施科技內涵的信息化建設,兼具科技與基建的雙重屬性。充分發揮 “新基建”的作用,對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前,我們就已經在尋找除了房地產和汽車以外能夠支撐經濟增長的新萬億產業,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這一系列信息技術就被寄予厚望,希望能成為經濟增長強勁的內生性驅動力。而疫情暴發以后,一方面對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產生了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為這些信息技術提供了可能的應用場景,催化了相關應用的產生,推動了相關平臺和產業鏈的發展。

  從區域經濟來看,“新基建”的發展也提供了一個彌合數字鴻溝、縮小地區差距的機會。在這一輪地方公布的重點建設項目中,河南省發布的980個重大項目中,以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轉型發展類項目高達674項,還提出要實現縣城以上城區5G全覆蓋,啟動全省5G規模化商用。在云南公布的大型項目中除了公路等基礎設施外,還把“5G網絡全覆蓋”作為十大項目之一。

  從社會發展來看,補足民生短板、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成為“新基建”重要內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暴露出我國城市管理能力,特別是應對公共衛生危機能力薄弱,提升我國城市管理水平,加強包括醫療衛生、公共防疫、應急管理能力在內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建設,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設成為剛需,在這些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新基建”,需要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予以支持:一是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力度,優化專項債券投向,確保“新基建”項目資金投入。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對“新基建”項目實施精準支持,降低貸款利率,增大信貸額度,增加中長期貸款,降低“新基建”項目的融資成本。三是充分發揮PPP等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基建”項目,廣泛調動民間和社會投資的積極性。

  最后,鑒于上一輪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這一輪“新基建”投資中,各地政府一定要盡力避免走大水漫灌盲目刺激的老路,而是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將資金真正投入到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彌補發展短板的緊要領域。

責任編輯:蔣曉桐

5G 工業互聯網 新冠肺炎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25 和順石油 603353 27.79
  • 03-11 愛麗家居 603221 --
  • 03-10 建科機械 300823 --
  • 03-10 佳華科技 688051 --
  • 03-05 天箭科技 002977 29.98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