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吳曉求:沒有金融的多樣性,何來現代金融體系?
【編者按】7月13日,“金融改革發展與現代金融體系”研討會暨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2018年上半年金融分析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舉行。著名金融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教授出席并發表午餐演講。本文根據演講速錄整理成文。
來源:人大重陽
吳曉求:中國金融的問題是發展中和結構轉型中的問題。中國金融必須向市場化、國際化、科技化方向推進改革,這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基本方向,核心是推進中國金融的結構性改革。這種改革一定會帶來業態的變化、功能的提升,也會帶來新的問題。金融新業態的出現會帶來新的問題,同時更會大大提高金融的效率。有時候,我們只看到改革帶來的新問題,而多少忽略了金融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實際情況。如果我們只看到出現的新問題,沒有看到中國金融改革這些年來的巨大進步,那是不全面的。這種趨勢會對我們未來的金融改革、金融監管產生一些不當影響。
當前,我們需要對中國金融的未來進行一些戰略思考。我們對一些短期問題的研究很充分,但對戰略性問題的研究不是很充分,戰略定力有些不夠,有些時候不尊重客觀規律,一些政策違背金融的基本邏輯,有些“強監管”似乎違背了現代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
金融對宏觀經濟和實體經濟會有全面深刻的影響,我們必須用戰略思維角度思考經濟金融問題。大家現在都在研究中美貿易戰,我不是研究國際貿易的專家學者,但我還是對它進行過深度思考。在昨天一個場合,我說中美貿易戰是個歷史性的事件,無論對未來的中國還是未來的世界都會帶來深度、全面的影響。這是個大事件,大事件之后一定有大變革。我非常反對美國出于本國利益所采取的霸凌主義的貿易政策。中美貿易戰反映了兩種經濟倫理的沖突,是兩種經濟倫理在現時代的對抗或競辯。我們必須從理論的高度和經濟倫理的角度去作深度研究。
中國要走中國的發展道路,美國也提到美國所謂的公平貿易規則。我們搞市場經濟還是要沿著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路線、方針推進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必須堅決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我們沒有任何其他道路可走。我們必須遵循現代市場經濟基本規則,必須推進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深度改革。中美貿易戰若繼續演化下去,會對二戰后所形成的一些國際貿易規則、理念帶來不可預期的影響,會對國內經濟特別是匯市、股市等金融市場帶來一定影響。最近股市、匯市、債市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會有所顯現。我們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在當前要發揮積極重要的平衡作用。當前,財政政策的重點是減稅,貨幣政策的重點是保持市場流動性,金融監管要注意節奏、力度,要有全局觀和平衡性。
坦率地說,我對近期金融監管是持有疑問的,我不太理解這種近乎“運動性”的監管。金融的基于市場導向的結構性變革是中國金融的主流趨勢,誰也別想回到那個傳統金融一統天下的時代,回到那個時代中國一定會出大問題。央行最近很盡心,市場和實體經濟出了一些問題,就啟動降準以增加流動性,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這是央行良好的愿望,但在目前各種融資渠道都收縮、并表的情況下效果是不佳的。現在水庫的水越來越滿,但流到農田里的水并沒有增加。因為,水渠大幅度減少了。這些政策看似很美,但效果不太明顯。為什么不明顯呢?因為原來并不算太違規的渠道被我們切斷了、收窄了,金融創新一定程度上異化了。中國民營企業在金融正規渠道很難得到資金,相當多的是通過非傳統渠道獲取資金,雖然成本比較高。不少創新渠道已收縮或關閉了。風險似乎控制住了,但卻極大損害了效率。這是有疑問的。
金融工具的多樣性、金融業態的多元性是金融變革的必然結果,所有的金融活動都在商業銀行表內完成,那是個落后的觀念,是不了解金融發展趨勢的。金融結構的市場化是現代金融演變的基本方向。如果連這個都不清楚,我不知道我們如何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現代金融體系有一些基本的元素,工具的多樣性、結構的多元性和市場透明度等。現代金融的基石是充分發達的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比如說,多樣性、透明度。評判一國金融體系是否現代,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金融有沒有有效分散風險的功能,有沒有良好的財富管理的功能。這是評判現代金融體系最核心的標志,而不主要表現在有沒有龐大的融資機制。
如果我們試圖讓金融風險回到完全可控的狀態之中,那會嚴重阻礙金融的現代化。金融的美麗就在于不確定性,風險完全可控那不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風險,風險就是不確定性。金融監管要做的是讓個體風險不至于蔓延,不至于擴展,以致于形成金融危機金融監管的核心功能就是讓風險始終處在收斂的狀態,金融監管所有的功能和指標設計目標都是要讓風險處在收斂狀態,而不是由其任意發散。要讓金融風險得到完全的控制是不可能的,那是不了解現代金融的本質。
金融最主要的作用是把一系列工具創造出來,以滿足市場投資和融資需求,以分散風險,這是現代金融的核心要義。我們一定要對中國金融多一些戰略性思考。要清晰地知道我們心中的彼岸、目標是什么。如果連未來的目標都不清楚,你現在做的這些事要么是無用功,要么負能量,就會很應景,與我們未來的目標漸行漸遠。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如何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為此必須深刻理解中國金融的發展戰略和核心問題。總書記說,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是金融的生命線。我們要科學、完整地理解其中的意義,不能望文生義去理解,否則本來沒有風險卻搞出了風險。我不認為一些已顯現的金融風險一定是由經濟周期引起的,不要都推到經濟周期上,更不要推到金融科技上。
這是我的觀點,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互動環節:
聽眾提問:我是帶著問題來的,一直想請教吳老師和專家們一個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中還有一句話講的是,斬斷有形之手。我理解,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美國的金融肯定是最發達的,它是靠政府來主導的還是靠華爾街來操控的?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是靠政府從上而下的戰略規劃建立起來的,還是多讓民資來參與,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
吳曉求:你這個問題真是個大問題,很難的問題。蔡主席、周主席以及劉主任應該來回答這個問題,這也是張杰教授經常和我爭論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和一些學者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人民大學金融學科有個優勢,就是學術無權威,人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從初心出發,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從自己的理念出發。在金融理論研究中,金融體系分為兩類,一類是英美模式,是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去中介化(脫媒)比較徹底。另一類是德日模式。德國和日本保留了較重的中介化色彩,金融脫媒并不很徹底。在中國,傳統的金融中介還是起主導作用。中國金融會繼續維持強中介格局還是脫媒加劇?財富管理和融資活動的去中介化的趨勢會不會進一步推進?我個人判斷,中國金融脫媒的趨勢會延續。這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也與老百姓收入增長之后。對金融體系功能改革的要求有重要關系。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評判標準,除了消費者是否有充分的選擇權外,還有投資者對資產的選擇權。如果我們仍然維持過去的模式,就會嚴重壓抑投資者對資產的選擇權。中國是個大國,金融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是重要內容。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其金融市場未來一定是國際金融中心。任何全球性大國的金融市場一定是全球金融中心。二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及國際地位。
判斷一個國家金融是不是全球性的,上述兩個指標非常重要。我們在這兩個方面都在緩慢推進改革。所以,在中國,雖然金融機構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但市場力量會明顯增強。一個重要的趨勢是,中國金融結構的變化,證券化金融資產比重在顯著提升,狹義口徑已經到了50%,未來還會上升。這說明中國金融的功能在發生重要變化。這個變化在悄然地進行著,是市場推動的,是人們的需求推動的。我認為,我們應該選擇這樣的金融體系:第一,金融市場是國際化的,甚至是國際金融中心;第二,中國金融又具有某種自己的特色,去中介化可能沒有那么徹底,但去中介化的趨勢會延續。這可能就是我們未來的金融體系,市場會在配置資源中占主導性或決定性的作用。
周延禮(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教授,對您來說可能是個簡單問題,但又是一個學術問題。當前金融業能夠實現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就是金融的均衡性發展。現在你認為它的痛點、難點是什么?現在大家都感覺到處難事,沒有簡單的事,大家都感到風險到臨界點了,馬上要爆發了。做金融的都知道,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的均衡性發展是我們的目標。金融和經濟發展能夠協調,服務好實體經濟,服務好宏觀經濟的發展。
吳曉求:周主席提的問題非常重要。實際上,中國金融現在出現的問題遠比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復雜多了。那個時候,總理一聲令下問題全解決,現在一聲令下解決金融問題就比較困難,因為現在金融的問題很復雜,是全方位的。金融的均衡發展最重要有兩點:一是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一定要在邏輯上把這兩者的關系理清楚。我始終認為,金融創新在先,監管在后。沒有金融創新就沒有后來不斷變化了的金融監管。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得益于過去包容式金融監管。如果沒有包容式監管,中國金融很難有今天這樣的格局,跨越式發展不可能實現。同時,金融創新不能永遠處在野蠻生長的狀態,野蠻生長一段時期后,一定要讓金融創新納入監管之中,把灌木叢里的幾棵樹培養成參天大樹。
第二,我們要正確地處理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實體經濟是金融的生命線和基石,沒有實體經濟就沒有金融。這點大家都能理解。難點是,金融怎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主動的、創造性的?還是被動的、適應性的?這不一樣。我認為金融必須通過改革和開放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它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除融資外,還有跨期的風險配置、財富管理、并購重組和高效率的支付服務等。
上述這兩條做好了,中國金融的均衡性發展就有保障了。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