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財新規發威 部分小型銀行停發結構性存款
作者:記者 范佳慧
今年上半年,結構性存款成為“爆款”,取代保本理財成為商業銀行攬儲新寵。不過,理財新規的發布,攔住了結構性存款“狂奔”的步伐。
近幾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在北京地區銀行網點走訪時發現,部分中小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已停止發售。而仍在銷售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中,“假結構”現象仍普遍存在。
發行分化“理財新規正式發布后,預計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增速和占比將明顯開始回落,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負債壓力的分化將更加明顯。”
今年4月27日,人民銀行牽頭制定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發布實施。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應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然而,投資者對剛性兌付的投資產品需求程度仍然較高,為此,銀行需要一個新的產品填補這塊市場空缺。于是,結構性存款就成了保本理財的替代產品。
上半年,結構性存款銷售火爆、增速明顯。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已突破10萬億元大關,達到10.02萬億元,比2017年末增長了43.84%。
截至9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的總規模為101241.85億元,較上個月增長了1059.81億元,環比增長1.06%,結構性存款增幅較之前有所下降。
另據融360不完全統計(部分中小銀行因數據披露不全未在統計之中),9月份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共342款,較8月份減少了132款,環比下降27.85%。
同時,中資大型銀行和中資中小型銀行的發行規模增幅也開始分化。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26萬億元,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6.76萬億元;9月份末,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42萬億元,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6.7萬億元。就環比增幅來看,大型銀行增長5.2%,中小型銀行則減少0.9%。
為何會出現分化現象?
有銀行人士直言,“這主要是理財新規在發威。”
7月20日至8月19日,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下稱“理財新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9月28日,理財新規正式稿發布,對結構性存款定義、如何監管作出了具體規定。
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的產品。
根據理財新規第七十五條的規定,衍生產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應當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
一位城商行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此前,他所在的銀行發行過幾期結構性存款產品,還實行登記購買,但理財新規征求意見稿出了之后就停止發行了。
“沒有衍生品交易資格,就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目前很多中小銀行的衍生品交易能力來看,離申請資格確實還有一定差距。
根據現行的《金融機構衍生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資商業銀行開辦普通類衍生品交易業務資格,應當“具有健全的衍生產品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具有接受相關衍生產品交易技能專門培訓半年以上、從事衍生產品或相關交易2年以上的交易人員至少2名,相關風險管理人員至少1名,風險模型研究人員或風險分析人員至少1名,熟悉套期會計操作程序和制度規范的人員至少1名;具有適當的交易場所和設備;衍生產品交易業務主管人員應當具備5年以上直接參與衍生產品交易活動或風險管理的資歷”等。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分析師陳健恒在研報中表示,中小銀行申請衍生品交易資歷,短期內很難達到上述要求。理財新規正式發布后,預計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增速和占比將明顯開始回落,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負債壓力的分化將更加明顯。
不過,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表示,雖然沒有衍生產品交易資格的銀行無法發售結構性存款,但從吸儲和防止資金流失的角度考慮,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的銀行仍然會將結構性存款作為一個吸儲的好工具。
收益率下降“收益率下降的原因比較明朗,貨幣政策穩健偏寬松,市場流動性充足,貨幣市場利率不斷下跌,理財收益隨之走低。”
《國際金融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走訪銀行網點過程中了解到,目前銀行市面上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不僅數量明顯減少,收益率也較之前有所降低。
據融360不完全統計,9月份結構性存款產品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86%,較8月份上升了0.06個百分點,其中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02%。
而在今年3至6月,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均保持在4.2%以上,最高曾在3月份達到4.37%。隨后總體持下降趨勢,4至7月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4.28%、4.2%、4.29%、4.01%,8月份跌破4%至3.8%。
一位股份行理財經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產品前段時間收益率高時能達到4.5%、4.6%,現在所在行最高的也只有3.8%左右。”
“目前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收益率與保本理財差不多。”某城商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理財產品基本剛發售就搶光了。目前結構性存款不如之前火了,買的人不多,新的一期還沒有通知什么時候發售。”
相比之下,在股份行和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的銷售狀況要好一些。多家股份行、國有銀行理財專員均對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銷售情況尚好。
實際上,近期不止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整體呈下降趨勢。
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9月份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8%,較8月份下降了0.09個百分點,連續7個月下跌,創年內最大跌幅。
根據10月26日至11月1日的最新數據,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42%,較上一周下降0.07個百分點,并創去年9月以來(近59周)的最低收益水平。
劉銀平指出,收益率下降的原因比較明朗,貨幣政策穩健偏寬松,市場流動性充足,貨幣市場利率不斷下跌,理財收益隨之走低。
在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理財經理看來,盡管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已大不如前,也比某些低風險的非保本理財低,不過其在部分股份行、國有行的理財產品中,依然占據一席之地。
“預計未來無風險利率還會繼續下行,結構性存款按期鎖定收益率,保本且風險最低。有的投資者并不在乎利息高低,資金還是越安全越好,那么結構性存款就是他們的選擇。”某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稱。
在資管新規“破剛兌”的要求下,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劉銀平認為,“保本理財產品退出市場是必然的,但由于過渡期到2020年底,所以保本理財的退出是漸進的,以后更多會被結構性存款所代替。”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9月保本理財(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發行量為2649款,占所有披露預期收益率產品的26.88%,較上個月下降了1.11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基本上呈勻速下降模式,自年初以來保本理財占比共下降了8.65個百分點。
“假結構”仍存
“假結構性存款”屬于變相剛兌,未來一定會面臨嚴監管。同時,對于“真結構性存款”,也會在規模、結構、標的等多方面進行指引。”
《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發現,作為“假結構性存款”的一種,設置接近于完全觸發預期最高收益率條件的產品仍然普遍存在。
據了解,目前的“假結構性存款”主要在期權組合上采用了兩種策略:一是在期權部分設置大概率不可執行的行權條件,并且不行權情況下收益較高從而使客戶獲得較高的無風險收益;二是期權組合的保底收益較高,最高與最低預期收益的差值較小,無論期權組合是否達到觸發條件,客戶都能拿到較高的最低收益。
記者在一家股份行近期的理財產品宣傳單上看到,該行的兩款5萬元起售的結構性存款產品直接標有保本等字樣。而且,該行的理財經理亦表示,“基本都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該理財專員以正在發售的一款結構性存款產品為例,該產品掛鉤黃金,以國際金價為準,從現在到明年5月,如果黃金的價格下跌或者上漲大于500美元,會按最低的1.55%收益率算,如果在1000美元的區間內波動,則收益率會達到3.85%,這也是該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
“波動幅度大于500美元的概率很小,所以99.9%能實現最高收益率。”該理財專員篤定地說。
上述理財專員坦言,“這其實也是剛性兌付,銀行可以吸引客戶資金,客戶可以拿到保本收益,不過以后也會禁止。”
業內人士預計,監管方面后期會推出專門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管理規定。
交通銀行(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理財新規對結構性存款已經規定得比較詳細,后續需要完善的可能就是關于銀行取得相關衍生品資質的相關配套細則,例如申請標準等。
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鋒在其研報中表示,未來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政策出臺是必然的。一方面,“假結構性存款”面臨強監管。目前多家銀行為規避資管新規,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財,以此吸納負債,很多中小銀行業跟風發行“假結構性存款”以實現高息攬儲。但“假結構性存款”仍屬于變相剛兌,未來一定會面臨嚴監管。
另一方面,“真結構性存款”也會出臺相應的引導細則,在規模、結構、標的、信息披露等多方面進行指引。戴志鋒稱,從中國香港、新加坡等發達金融市場經驗來看,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監管顯著嚴格于普通存款業務,同時為顯示結構性存款顯著不同于普通存款的風險特征,“結構性存款”法律文本上的名稱多為“結構性投資產品”。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