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郭樹清的6%8%10%說起:你看中收益 誰看中你本金?

從郭樹清的6%8%10%說起:你看中收益 誰看中你本金?
2018年06月15日 07:53 新浪財經綜合

  從郭樹清主席那段刷屏的6%8%10%說起:你看中了收益,誰看中了你的本金?

  來源 | 愉見財經

  作者 | 夏心愉

  今天被郭主席刷屏了……

  在今天開幕的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表主旨演講時,重點提示廣大投資者非法集資風險,郭樹清表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要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一旦發現承諾高回報理財產品就要相互提醒、積極舉報,讓龐氏騙局無措遁形。

  其實這個話題愉記已經苦口婆心地講了N+1次,但后臺依然經常收到很多消息和留言,問xx高收益理財產品到底靠不靠譜……心情復雜.jpg

  還是那句話,不要心存僥幸,今晚我們再來溫習一遍,如何避免成為一顆鮮嫩多汁的韭菜吧。

本期語音

  

  前幾天“愉見財經”發了一篇關于“消費返利”騙局陷阱的稿子,果不其然,后臺一堆留言開始把我們當咨詢機構使,各種各樣的“天上掉餡餅”模式、莫名其妙的理財高收益模式,問我們是不是騙局。

  我說是,他們卻還繼續問:

-      不會吧,聽他們說有XXX項目呀?

-      他們公司的注冊資本好幾千萬呢,還請我們去參觀過公司呢!

-      老板看起來很有實力的,不像騙子呀?

-      他們是高科技企業、他們是創業創新的,總理都鼓勵的,怎么會騙人?

-      不可能是騙子,人家是區塊鏈技術、大數據風控啊!

-      聽說他們老板有XXX政府背景,老板的某某親戚是XXX官員,老板還有和XXX官員握手的照片,這是有強背書啊,不會有問題的吧?

-      某某名人也去過他們企業,有照片的;某某名人給他們拍過廣告!

-      那買半年就走,應該不會虧錢吧?

……

  

  別說其他人了,就連我爹媽,前天跟我說周末不用回家看他們了,因為他們出去參加一日游了,還是免費的。我以為又是什么“劣質保健品高價賣”的推銷團,結果這次花樣更甚,是賣“養老院床位期權”了,也就是告訴他們有某老年人療養院,讓他們掏錢投資所謂的“床位”,5萬10萬20萬的,美其名曰投了一個床位,自己可以優先入住,如果不住也可以“租”掉,租金每年15%,并答應三年歸還本金。

  花花繞繞一大堆,說白了還不就是個騙子理財模式,用所謂的免費一日游做營銷誘餌,所謂的養老院這些老年人聽得懂的“故事”做幌子,用每年15%的高息來刺激老年人。然后估計又是一個“你看中人家利息,人家看中你本金”的老套路。

  我問我媽一個團多少人掏錢,我媽說將近一半,她們小區里某伯伯某阿姨都投了。一聲嘆息。

  這個騙局設計得多巧妙:免費午餐,滿足了像我爸媽住得那種中檔小區里普遍的上海阿姨媽媽們愛貪小便宜的心態;所謂“養老院”的敘事模式,對這些老年人目標韭菜來說,比騙區塊鏈要好,因為他們不但聽得明白看得明白,還能滿足老年人普遍缺失的安全感;最后是年化15%的收益,滿足他們的貪婪。

  投了那“項目”的阿姨還振振有詞地說,標的清晰,就是那個“床位”,養老院總跑不掉,投虧了就天天睡到養老院去。唉,真是勸也勸不聽,你勸了她還覺得你多管閑事斷了他們家財路。真是“呵呵噠”。

  也不想想,騙子每天帶一批又一批老年人去看同一個養老院,姑且不說這合同只是跟一個理財公司簽的,錢又不是直接打給養老院的,就說這投資人的人數吧,一批一批地“中招”,早就遠遠多過養老院床位了吧。

  

  今天在一個記者群里看到了石家莊卓達投資人拉橫幅討債的視頻。第二聲嘆息。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其實媒體在一年多前已經報道過卓達疑似非法集資了。可惜當時良心記者的下場,是被投資人們圍攻,一群投資人還跑到這家媒體去鬧過。

  “愉見財經”有過極其相似的經驗。兩年前我在一財電視的新聞連線里獨家爆了上海中晉系的非法集資問題,同日上海經偵也查封了中晉的辦公場所。在那天之前中晉還被投資人們連續多日排隊購買理財產品,生意好到中晉的員工要天天加班。我做完那篇報道的下場,是投資人集合罵到電視臺樓下,那天我也怕惹什么麻煩,就在工位上磨洋工到半夜11點下班的。

  這之后的半個月里,我的手機都不停接到中晉投資人的“辱罵類”或“教育類”電話,說中晉產品的金融設計可不是我這種小記者能看懂的。

  投資人的第一條腦回路是,媒體負面報道出來之前,這些“好公司”的資金鏈很正常呀!之前購買的產品也都剛性兌付了呀!所以是媒體的負面報道導致了公司資金鏈斷裂,進而導致了他們的錢也出不來了。

  投資人的第二條腦回路是,好吧就算騙子公司已經在借新還舊了,那你們媒體不報道,他就可以趕緊去贖回,等他拿回錢了你們再做后續報道好了,這樣他就不罵你了。

  

  鬧心的事情說完了。下面針對這三則故事,說些面上的事兒。

  我們當然知道,這事兒怪不得投資人,尤其是那些拿著一輩子積蓄去投騙子理財的老人家們。也正是因為同理心,我們媒體人已經在盡力做些報道了。

  但也請理解站在我們的立場,有些騙局靠常識反而很容易判斷,但真要做報道、在公檢法之前去定論,其實非常吃力不討好,比如為了證明他們的自融自擔,我們要一層一層拉工商、找關聯關系、去探所謂的項目……而且也都是從外圍包抄。

  而真正“內部”的、真正能說明問題的資金往來、賬戶數據、以及企業的真實的財務數據,其實是不公開的,我們既不是央行也不是公檢法,我們只是媒體,是沒有任何合規的權限及辦法,去夠到別人的賬戶、搞到財務數據的。

  如果遇到精明的騙子,自融自擔起來也搞上好幾道關系、走好幾道帳,我們就很難把板子打死,說那些體外的公司,就是你的“自己人”或你控制的人頭在那里倒賬、洗錢。

  打個比方吧:想要弄一筆錢,那就成立一家財富管理公司A,再暗地里做一家自己可以實際控制、但對外是自己找來的假股東和法人的公司B,A公司為B公司項目募資,B公司去投投房地產,或者前一兩年流行借殼港股,成了港股股東了,股權還能質押融資,融來的錢還可以繼續滾動,或者還還A公司理財平臺上的利息,再到處做廣告、贊助論壇,虛張聲勢,搞來更多錢。于是一個“有借有還、社會形象良好”的A公司就誕生了,借新還舊不愁,還有一群投資人天天念著它的好。至于B公司的項目,股票大漲當然就皆大歡喜,撈錢走人,要投得不好,有什么關系,A平臺可是繼續圈錢的利器。

  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采取隱射,采取提示風險,采取反反復復告訴大家常識是什么、這些投資為什么是不正常的等等,來盡量讓大家擦亮眼睛。我們并不敢過度定論,因為我們也怕對方的律師函,我們也怕被告誹謗。即便我們說的是真的,只要證據不足,對方依然可以勝訴。

  而監管部門是滯后的。其實他們要掌握確鑿證據也要聯合公安部門去查,他們也有他們的監管合規要求及查證上頭的為難。你以為他們不想一刀切嗎?他們的監管合規要求他們不能一刀切啊!

  更何況,騙子層出不窮,關了這個開那個,今天叫這個名字明天換那件“馬甲”,你叫監管怎么跟得上。

  并且同時,地方金融監管還要保障地方金融的基本穩定,他又不好直接一刀下去處處暴雷,反而后患無窮,所以他們在做的,也是先控量縮量,然后讓經營著的單位一步步合規起來。

  而管公司注冊登記的工商部門,管的是核名、商標侵權、假冒偽劣商品這些,事實上是管不到騙子們的資金運作的。所以別以為他有營業執照就是正規公司,營業執照之于公司,好比身份證之于個人,有身份證的人并不代表不會犯罪;也別看看他注冊資本好幾千萬就以為實力強,注冊資本都認繳制了,他就是暫時填了這個數字而已;至于老板看起來有實力、辦公場所高大上、請得起名人來代言、廣告能做到大媒體去,我只能說,這些花的不都是你們的血汗錢嗎?

  

  所以各位投資人朋友,能否請大家接受,外部環境的凈化、監管手段的跟進、社會征信的再造、評級體系的完善、商業文明的發展,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事實上在發達國家也是有龐氏騙局發生的),因此不要指望自己只會當寶寶,全然依賴政府家長能趕盡殺絕所有騙子:你能遇到的都是好公司,萬一投錯了就游街找政府。

  拜托!政府憑什么拿著所有納稅人的錢救你們那一小撮人?問問我們沒做這個投資的人同不同意。

  如果是高凈值投資人,有與獲得高收益所匹配的投研能力,那么自不必我說,人家會得做盡調,也有與所追求的收益所匹配的風險承受能力。(“愉見財經”也曾提供過一些相應的盡調方法,可參見《識破問題理財平臺:調查記者也用這招》。)

  如果你就是一個投資寶寶、對金融一知半解的普通投資人,那能否請您選擇適合您投資的品種。雖然我也感同身受跑贏通脹太不容易,我也理解大家看著手上的錢貶值的焦慮(今天暫時先不討論這個話題吧),但這無論如何,總比冒太大的損失本金的風險來得安心吧。

  請您相信常識:

  -      常識就是,全國十幾億人呢,莫名其妙的好運氣不會偏偏就要砸你頭上,隔壁那位買著銀行理財的大媽并不比你笨,為什么她收益5%你收益15%,你還能多鎖定一個養老院床位、還要求本金收益全然牢靠?

  -      常識就是,這是一個全A股市場全部上市公司剔除銀行后平均ROE只有6.5%(去年度財報沒出全,數據基于前年情況)的大環境,你投的公司,為啥資金、運營、擔保、業務員提成等等加在一起,能搞出30%的收益?而它效益既然這么好,為啥不在銀行融資不去市場發債不做他自己的行業內拆借也不私募到高凈值投資人那里去,偏偏要靠拉人頭拉到居民小區里、發宣傳單發到信箱里,來找小老百姓去投錢呢?

  -      常識就是,如果他找了你還不夠,還你去發展你的下線,還要你的下線去發展下線的下線,那么上線就算賺得再多,也都是來自傳銷下線們的錢,跟借新還舊一個道理。這些“帶血的籌碼”我看還是不要的好,就算撈一筆跑得快沒虧損,也是傷功德。不正常的模式,就算騙上天,就算能騙好多年,早晚也會崩盤,你又何必助紂為虐?

  

  前一陣子,有某私募老總電話我,讓我推薦個把大金主給他。我問干嘛,他說有一個他能控盤的投資機會,具體電話里不方便說,所以約人當面聊。我找了某名字(或其公司名字)現于若干個股F10中的投資人Z,彼時Z剛大宗交易出清了對某上市公司的持股,因此手頭現金寬裕,正好匹配那私募老總的“金主”需求。

  見面后私募老總開門見山,他自己的私募正在共同推動和參與某單涉上市公司的并購,因此他也知道各進展結點及何時向市場披露信息、何時停牌。這單并購大概率對公司股價形成利好,但他自身顯然是不能投資的,因此需要和他表面上無關的人和資金,分散在多個賬戶中佯裝非協同地錯峰埋入,而他還愿意用另一筆他控制的資金一起打入某種共管賬戶作為一定意義上的“保證金”,若虧損先虧這部分資金。并購若帶動股價上漲,事成之后利益分成。

  簡而言之,一個有結構設計的老鼠倉。

  Z簡單提了兩句監管現在查得嚴,只要愿意查,這些持倉再分散都清清楚楚,之后便起身告辭了。我沒把Z的真實姓名身份告訴那私募老總,以至于末了還被私募老總批評,亂帶了個什么不懂行的草包給他,浪費他時間還讓他冒風險對外人說了交易細節。

  離開那間私募的辦公大樓后Z帶我簡單商務午餐,他沒再就事論事提那只股票,而是語重心長跟我說道理。Z取過我的湯碗又指指我的骨碟說:“用這個小碗我只能給你夾兩筷子菜就滿了,用這個盤子我能把那整條魚裝給你。”

  Z進而說,“德”的盤子有多大,上面裝的權力或財富就可以有多大,而“德”事實上也應該是人為什么要這些名、利、權、財的出發點。所謂“德 不配位,必有殃災”,這個“位”可以是官銜權力也可以是財富名氣。“要在小碗里硬塞那條魚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吃的時候肯定不方便,而且一不小心魚就會掉桌上,你吃不到不算還會搞出很多麻煩。”

  聽聞Z曾經參與過生物醫藥公司的跨境收購,也有所投資產的上市或并購。他承認早年的時候也喜歡過炒作和投機,有過幾桶金也走過幾道彎路。但經歷越多,他越喜歡在“創造價值”或“投資價值”的前提下獲得收益。

  “只賺屬于我的錢,不賺不屬于我的錢。”Z說。

  

  順著Z的思路,這世界上有兩種“錢”。

  一種是“屬于自己的錢”:創造價值、付出心力、明白就里、心安理得。

  我們的勞動產生的工資所得如此、我們靠管理靠經營分享的團隊及公司所得如此、我們靠資本參與或推動價值創造并享受的資本回報所得如此。或者把調性放低一點,我們通過調查研究,從市場環境到項目分析都學習過、并且還要根據宏觀走勢去動態做出修正的投資決策,也屬這類。

  一種是“不屬于自己的錢”:聽風是雨、盲目跟從、不明就里、投機倒把。

  絲毫不否認“不屬于自己的錢”一樣是可能被賺到的,而且往往還比“屬于自己的錢”好賺不少。但核心問題是,對賺這種錢有控制力嗎?能賺多久呢?

  “愉見財經”做了8年的財經媒體工作,因此也看了8年的案例,聽了8年種類各異卻本質相同的韭菜故事。對于這一類錢財,只要可驗證的時間周期足夠長,“愉見財經”觀察到的故事結局往往是:比如,三次聽消息都賭對了、第四次錯了,然后一錯錯完了前三次賺的錢;三年投某平臺都沒出幺蛾子,于是投的資金年年加碼,第四年全部肉包 子打狗……

  很簡單,對于賺“不屬于自己的錢”:

-         1. 所有的核心要素都不在自己手上,大多數投資者連自己究竟投了什么、錢去了哪里、用在哪里都渾然不知,當然就不能控制,只能靠運氣,運氣這個東西么總有用完的那天;

-         2. “輕易的錢”只要賺了,人性里的貪欲必然被激發,絕大部分人都沒能力收手、也判斷不準收手的點,即便這里收手了,那里類似的投資他還會再殺進去的,這里賺了最后去那里虧掉。

  對“爽”的記憶讓人手癢,對“痛”的記憶才會讓人收手。

  

  我舉兩個面貌不同但本質相同的例子。

  第一例,我一讀者聽消息炒股,消息源是個基金公司人士,據說人家已經把自己炒成人生贏家了,我這讀者覺得“跟著他準沒錯”。一開始情況似乎也的確如此,對方說了幾只票,我這讀者觀察為主,挑了兩只自己盤感也覺得可以的,小錢跟了跟,結果賺了,爽,遂繼續聽消息進了更多票、倉位變得更重,并不時得瑟給我他的紅色截屏,仍賺多賠少,大爽。

  但到了年前那次回調,朋友滿倉被套。人的心態大抵如此,一旦套到自己前期賺的錢都下去了,對自己的投資一知半解的,這個時候心里肯定是沒底的。靠問基金經理?人家輕描淡寫一句“你看情況操作,拿長線也可以,怕后面還有C浪拋了也行”,他就傻了。遂拋、反彈,遂搶反彈、又套,節奏紊亂不堪。

  很顯然,不是自己的財,到了關鍵時刻都是克不住的。問題票,聽消息哪知道問題在哪兒,當然是沒辦法逃在問題爆發前;好票,果真可以拿長線的,“長線是金”這種話說得輕巧,沒有自己一板一眼去做過研究、不了解公司發展的,長線也是根本拿不住的。

  第二例,做ICO的。我現在問您一個問題,如果您三個月就賺了800萬會怎樣?您正常情況下會覺得樂壞了,趕緊拿著800萬游山玩水好吃好喝去,就算800萬全放銀行理財,一年也有40多萬、一個月也有3、4萬花花,感覺相當不賴、生活也會變好。

  您看您那么清醒又精打細算,顯然是因為這個事情沒有真實發生到您頭上。

  我去年采訪過的D,就三個月靠ICO賺了800萬。但他沒辦法收手,他必須用這800萬去翻幾千萬、一個億。請把腳放在他的鞋子里體會他:

-         他不斷聽到造富神話,說這幣圈里有人10萬進去滾到1個億的;

-         0到800萬的運氣,遠遠沒有800萬到1個億的誘惑大,遠遠沒有;

-         如果收手,就等于和“上億身家”道別了,這會讓他從此失眠的;

-         三個月800萬后,再叫他回到起早貪黑一年到頭只能賺10萬20萬的生活里,等于就是逼他得精神病抑郁癥啊;

-         他的名言就是“0分不痛苦的,59分才叫痛苦。”

  這個故事的結尾,倒并不是他立刻死在ICO的泡沫崩裂里了。而是,他的確又賺了一筆,然后再也過不回以前的生活了,所謂“一覽眾山小”了,所以先辭職、繼而離婚,然后還愛上了賭博和酗酒了。

  我跟D后來沒聯系了,所以不知道他后來怎樣了,生活得如何,或者,還有沒有“正常生活”了……以及,不知道他能不能躲掉ICO泡沫、躲掉賭博上癮、躲掉未來可能誘惑他的各種不明就里的投資和誘惑,好好守住財富過下去。

  反正只要把時間周期拉得足夠長,我常看見的是:不明不白來了的大錢,總會在鬧明白前,又給命運還回去的。

  我克者為財,克我者為官鬼。“不屬于自己的錢”克不住,鏡花水月不為財,鬧不好只是來把人原來的平靜生活打得七上八下亂糟糟的七殺而已。

  

  說回到防變“韭菜”方法論。

  “愉見財經”不完全總結了9條“阿韭”們的特質、或者說通病。

-         風控手段之一:聽熟人說的;

-         風控手段之二:它以前都是好的(他說的都對、他的產品都剛兌);

-         風控手段之三:拿點小錢試試看,投得好再加錢;

-         風控手段之四:要求立竿見影,否則夜長夢多;

-         風控手段之五:靠表象,電視上看見過、地鐵里做過廣告、人家陸家嘴有營業廳這類,就以為是背書;

-         風控手段之六:靠聯想,聽說過某賺錢的事兒,現在對方正好也這么說;

-         貪婪之一:一聽高收益,一聽人家許諾的各種花好桃好,就是忍不住動心;

-         貪婪之二:喜歡貪小便宜,尤其是“優惠期投1萬送1千”之類;

-         貪婪之三:就是不愿意花力氣研究清楚自己投的是什么,認為這些都太難了我們又不是搞財經的怎么學得會,但另一方面又就是不愿意老老實實投資,非要嘗試那些明明弄不懂的品種。

(再加上現在騙子也就是吃準了韭菜心態,所以也專門盯著韭菜上,微信里騷擾電話里小區里就連隔壁鄰居的傳銷里,都是騙子買賣……)

  

  PART1:熟人說的、過往都剛兌的、電視上做廣告的……

  這些淺顯的問題我實在是不想回答第101遍了,但到現在還有人這樣辯護,甚至在善林金融被查那幾天,他們的微信公號底下,不少投資人還在那里留言說“希望咱們的大善林再堅持一會兒就好了”;“我們一直會撐下去的,謝謝小編與我們同在”;“再堅持堅持,柳暗花明。”有沒有搞錯?要一個龐氏騙局繼續撐下去,向更多新韭菜收錢來繼續兌付老韭菜的本利嗎?

  我也能理解,以前的市場混亂,不管平臺拿了大家的錢是去真投資還是假投資、投得好還是投得不好,反正表面上都剛兌著,借新還舊唄。那在一個到處都剛兌的環境里,的確有的人就直接選擇承諾了高收益的那家了。

  可這一兩年,市場已經在撥亂反正了,真正的各品種投資風險如何、定價機制也在顯現。所以投前請追究,自己錢被運作去了那里,有沒有標的、標的有沒有超募超融、以及這標的為什么能產生這樣收益率?

  全國十幾億人呢,莫名其妙的好運氣不會偏偏就要砸您頭上呀,隔壁那位買著銀行理財的大媽并不比你笨,為什么她收益5%你收益15%?這是一個全A股市場全部上市公司剔除銀行后平均ROE只有6.5%的大環境,你投的公司,為啥資金、運營、擔保、業務員提成等等加在一起,能搞出30%的收益?而它效益既然這么好,為啥不在銀行融資不去市場發債不做他自己的行業內拆借也不私募到高凈值投資人那里去,偏偏要靠拉人頭拉到居民小區里、發宣傳單發到信箱里,來找小老百姓去投錢呢?

  還有中毒很深的投資人,不管公安最后怎么定論,他都不承認自己投的平臺是“非法集資”,都只認為公安查辦之前一切明明還好好的。天啊,如果這平臺經查所有資金走向清晰,確然都把投資人的錢投往了對應的項目的話,那就算投有虧損也不會被定罪為非法集資的啊,每個非法集資的平臺,投資人的錢都跑到老板們的口袋里去了,或者被用來借新還舊堵上虧損擴大經營品牌包裝等等,總之到最后,就是爛賬一堆,除了繼續龐氏騙局就只剩跑路了。

  下面這張表里,問題平臺募資都進了他們自己的資金池。

數據來源:P2P觀察數據來源:P2P觀察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中晉嗎?跟投資人說募資投向了120多家產業公司,但事實上呢?120家公司基本上都是空殼,其中有些還裝裝門面,通過中晉的母公司國太控股及外面第三方信息公司走貿易合同來虛增業績,有些甚至都不怎么打理。這些公司實際并沒有什么盈利,但整個中晉系大規模的經營及品牌開支、巨額人員獎勵(所以會出現一個開瑪莎拉蒂炫富女經理)、以及老板徐勤那客廳庭院就有近300平的臨江豪宅(庭院還做著小橋流水養過孔雀、愛馬仕盒子都堆成了山),可都是從投資人身上搜刮的。

PART2:用小錢試試水、要效果立竿見影、投資少回報高PART2:用小錢試試水、要效果立竿見影、投資少回報高

  先給大家看一張漫畫,言簡意賅。

  要判斷某項投資好不好,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會面對一堆變量,根本不可能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明白、一個買點賣點和收益結論能夠說清的。但絕大多數韭菜是不接受這種復雜性的。

-         你寫篇文章告訴他五個變量,他看不到第三個就取關你了;

-         我一個朋友寫了良心文章說“炒幣不是區塊鏈”,根本在市場上激不起半點水花,幣圈沒人知道這篇文章;

-         你跟他說方法論,他直接插嘴問你這玩意兒回報率到底多高;

-         你跟他說銀行理財5%他說好,你說凈值管理收益變成浮動的沒個準數了,一模一樣的投資標的,他就覺得你沒吸引力了;

-         你說這個公司從產業布局到銷售增長等等方面看來,持有股票兩三年大概率是有不錯回報的,但也要一路跟蹤觀察宏觀環境、產業政策和他的主業做得好不好而動態決定倉位,他覺得你一定是能力不夠;你說現在買入,兩年收益100%,他覺得你是世外高人。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各種美女頭像加了你,把你推去各式各樣的“薦股群”。拜托動動腦子啊,如果他們真是半仙,來個票都能“重大利好”、“早盤漲停”、“尾盤漲停”、“連續拉漲停”,那他們還干嘛吃力不討好地一個一個跑微信群里去拉散戶、聊天勾搭你、解答你的疑惑、還要維護群呢……

  很顯然嘛,你的資金投入,比他們那些所謂的“老師”的能力重要多了。為了提高捕獲率,他們可能是會找兩個看短線的人,給出一些有點贏面的結論來釣魚。對上鉤者,最仁慈的,就是賣軟件賣課程,從課程里頭賺你的錢;壞一點的,抬轎子讓散戶來接盤;再壞一點的,“老師”們在群里開始秀各種收益亮瞎眼的白銀、原油、外匯、郵幣卡持倉和交易數據(騙子交易平臺),直接把貪婪的韭菜騙走,用他們的行話,叫拉去“做虧損”。

  而此中受騙上當的故事幾乎千篇一律,那些騙子平臺會先讓投資人小賺一筆,等投資人嘗到甜頭加大投入、或是被他們從微盤釣上鉤去做實盤后,對賭就輪到投資人滿盤皆輸,毫無反手余地。

  我的一位幫客戶做境外資產配置的朋友還跟我說過,境外有些歪門邪道,專門針對國人的弱點設計了各種投資tricks。

  比如國人聽到“原始股”都以為是好東西,就有一種投資是推介“美國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但其實只不過是場外柜臺交易系統(OTC Bulletin Board)上市,等于只是上了一個會員報價系統,股票根本難以賣出。又比如針對國人“小錢試試水”和片面追求高收益的特質,一些境外房地產中介設計出超低首付、類似“炒樓花”的投資產品,配以房價上升預期下的高杠桿,動輒預期翻倍收益率,就很容易讓投資人掉以輕心。

責任編輯:謝海平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