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米筐投資
這才是財富晉階的真相!
各種雞湯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滿足了人們情感上的需要,畢竟人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動物。雞湯雖好,但也要適可而止,不應過于耽迷理想化的狀態,還是要敢于直面真實的世界。
積少成多累積財富?資金沒量級,無意義!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很安利的話近乎人盡皆知。于是,富豪忙于理財,要保住階層地位、要讓財富傳承;中產忙于理財,要讓自己資產保值增值、不落人后;老年人也忙于理財,要確保養老錢不被通脹稀釋;就連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收入不高的基層上班族也忙于理財,渴望財富逆襲、理出一大筆財富來。
打著普及財商的理財教育在制造焦慮的同時,也讓各類金融騙局大行其道,理財不成反而理丟了錢財。當然,我們這里不談詐騙,只談合法合規的理財。
關于理財,有一個廣為傳播的觀點:財富來自于積少成多、點滴聚集,哪怕月薪只有2000、3000元,也要存下一部分留作積蓄,長此以往,錢就越來越多、被動收入就會慢慢增加……吧啦吧啦一大堆。
我先亮明觀點:錢太少、沒有一定量級的資金,理財沒有意義。你經常聽到的“理財1元起”只是宣傳口號。什么叫量級差異?你只需想象一粒芝麻和一個西瓜的區別就好了。達不到一定資金量級,再高的收益率也白搭——100元的本金投入,收益率即使100%,也才收益100元啊。
對于閑錢寬裕的富豪和中產來說,做理財增加些資產性收入倒也無妨,可對于年輕人和收入不高的人來說,就別太奢望通過金融投資實現財富晉階——首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高資金的量級。量級的資金來自哪里?來自勞動收入!來自職場收入!
是的,與其把不高的收入存起來,不如把有限的資金花出去投資自己,培訓學習增加職場技能、開拓視野提高認知水平、人際交往擴大人脈圈,把自己打造成為一臺賺錢的機器,遠比那點資金獲得的理財收益多得多、也牢靠得多!對于年輕人來說,不僅不應存錢理財,還應該適當負債去提升自己——借未來的錢拿到當下加速自己的成長。
有人會說:我就是一俗人,沒技術、沒愛好、不想學習、不想提升,怎么辦?那就別幻想財富晉階,安于做一個普通人也很好呀。如果稍微有些想法,就可以利用自己工資的現金流優勢,去博取有泡沫潛質的資產——股基定投和買房月供等,因資金量級有限,不要期望過高。
復利是核彈?財富增長非均衡,而是聚集!
人人都喜歡通過投資理財賺錢,并渴望以此實現財務自由。你要問為什么?對方會回答:因為復利啊。
所謂復利就是利滾利,本金賺取的利息還能再賺取利息。在復利計算上,有一個72法則——資金翻倍的年數,等于72除以年化收益率,10萬本金,年化收益率為10%時,翻到20萬時需要7.2年(72/10);翻到十倍至100萬時,需要25年。
因為復利如此誘人,最被廣為推崇一句話就是愛因斯坦說的:復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復利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當然也無從考證這話的真假。
人真的可以通過長期投資、獲得穩定的復利收益,實現財富晉階和財務自由嗎?
難!
我們都知道世界是冪率分布的,也就是二八定律——20%的人占據社會財富的80%、20%的寡頭大公司占據行業收入的80%、20%的客戶創造著公司80%的利潤、20%的個人工作時間完成了80%的工作量。
資產價格的上漲同樣是冪率的。稍加分析就會發現:近二十年累積的高房價,主要集中于某幾年(2006/2009/2016)、甚至某幾年的某幾個月;股指的漲幅同樣集中于牛市周期中的某一兩年、甚至某一兩年中的某幾個月,對于單只股票同樣如此,所以也就有了“三天走完一年行情”的說法。
個人一生的財富同樣如此,其財富的絕大部分,都來自于極少數的幾個決策/幾個生意/幾個項目,以及就那么幾年——有錢人老李,因為加入WTO那幾年在做外貿訂單;有錢人老張,因為能源緊缺那幾年在做煤老板;有錢人老趙,因為房價暴漲的那幾年買了房、趕正了點;小王這幾年也猛然有錢了,因為趕上了互聯網的風口。
“可很多人一輩子都平淡無聞啊?”是的,因為沒有遇到/沒把握住財富晉階的冪率時刻啊,所以才成了普通的人。
財富晉階/財務自由,是很難通過穩定持續、勻速均衡、較高收益(如10%、15%等)的復利實現的,現實世界里也很少有這種增長,基本都是冪率分布的猛然爆發增長(企業/行業都是如此)。
對于個人來說,要么逮住個機會實現財富自由,要么穩定平淡一生,就看你是否遇到那個財富爆發點了。如何發現、并有意的創造那個暴發點,那是另一個主題。
財務自由?你能享受,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財務自由,是近乎所有人投資理財的終極目標了——通過財產性的被動收入,覆蓋住家庭生活的所有支出,實現“睡到自然醒、有錢任性花”的理想生活,甚至還出現了個“月入三萬還焦慮,是因為收入姿勢不對”的火熱帖子。
我在這里要潑下冷水:不可能人人實現財務自由、甚至不可能有一半的人實現財務自由。不管以后人工智能多么發達、機器人如何替代人類,最終都得離不開人類的勞動——人工智能的研發、機器人的組裝制造、及其原料的開采/運輸/加工等,也得需要人的腦力勞動研究和體力勞動操作啊,哪怕占的比重越來越少。
每一個實現財務自由者的身后,都有人在辛勤付出勞動:
你因投資房產賺了錢,是因為買房人背負了二三十年的債務、或者其親友家人許多年來的積蓄,是他們在用勞動實現著你的財務自由;
你因出租房屋實現了財務自由,是因為租客把工資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了你,還是因為有人付出了勞動;
你因炒股賺了錢,因為接盤的人把自己的財富轉移給了你,若因企業價值上升而股價上漲賺的錢,因為企業的員工辛勤勞動把創造出利潤的一部分轉移給了你,也是有人付出勞動……
你再正確收入的姿勢、你月入3萬全是被動收入,終究是因為有人在付出勞動,不可能出現每人的收入都來自于財產性收入。
實現財務自由,只能是極少一部分人的事,也大多存在于社會增量財富爆發增長的階段——二十年前的中國你聽多少人說過財務自由?現在的歐洲社會/日本社會/臺灣社會/香港社會,你聽多少人在說財務自由?三十年后的中國、五十年后的中國,還會像當下一樣四處宣傳財務自由嗎?
就跟現在國家放開二胎鼓勵生育一樣,很多人會說孩子養不起、不如把養孩子的錢存下來用于自己的養老,還能頤養天年。這種想法過于理想,大家都不愿生孩子,當社會沒有了年輕人,吃喝拉撒的商品和服務誰來生產/提供呢?市場中沒有商品和服務,你手里再多的錢就是廢紙一張,你所謂的頤養天年只能是鏡花水月。
積少成多能致富、復利增長可持續、財務自由會實現,這其實是一碗安慰人心的理財雞湯和想當然的夢境幻覺。
拋掉誘人的理財雞湯,我們該怎么做?
在財商教育滿天飛,投資理財遍地跑的當下,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看待勞動創富、職場工作、投資理財呢?
1、財富最終來自于勞動。
社會進步、經濟繁榮追根究底來自于勞動的創造,收入不高的人、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應把更多的資源(金錢/時間/精力等)用于提升自己,努力增加勞動收入,而不是把有限的收入用來做金融投資理財,并渴望以此增加財富,因為本金太少,所獲得收益實在有限。把自己打造成為一臺賺錢的機器,遠比尋找一臺賺錢的機器要更容易。
2、財富晉階/爆發來自于極少的機會和極少的年份。
整個社會就是冪率分布的,是集中爆發、密集增長、跳躍式前進,并非勻速均衡的穩步發展,個人的財富也一樣。很少有十余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的穩定復利增長模式,所以要多嘗試、多試錯、多去碰那些財富爆發的臨界點——換工作是嘗試、換行業是嘗試、換城市是嘗試、創業是嘗試、發揮愛好特長是嘗試,而不是坐等復利致富。
3、與其一心想著財務自由不工作,不如找份自己喜愛的工作。
財務自由可以嘗試、追求,但不要耽迷于此;閑錢寬裕當然可以投資理財,補貼些額外收入,但不要總想著靠此財務自由,否則很容易上高息理財、血本無歸的當。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經濟發展本質就是彼此間的勞動交換,與其想著分配別人的勞動實現財務自由,倒不如干份自己喜愛的工作。
責任編輯:謝海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