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日保
萬億健康險,何時蒞臨,話題持續數年,幾乎年年喊出這一數字,但皆止步。2024年,或許還是如此,連續逼近萬億規模,始終差了那一口氣。
這口氣究竟在哪里,誰才能成為突破萬億的主角?
從市場規模和過往的歷程看,應該是壽險公司。
然而,如果將目光擲于當下,相比財險公司在醫療險上近乎“饑渴”的布局,壽險公司在醫療險上似乎顯得 “無所作為”。甚至在財險公司紛紛推出類“保證續保”醫療險的形勢下,壽險公司對長期險的專營也受到挑戰。
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似乎真的不能斷言現在占比少的一方將來就一定不能唱主角。
事實上,近些年壽險市場產品的 “C”位,演繹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碼,從增額終身壽險的火遍“3.5%”到“3.0%”,到分紅險粉墨登場被寄予厚望的,而曾經的市場主角、號稱價值與利潤中流砥柱的健康險,似乎已經無聲無息。
那健康險到底是個什么狀況?連續數年卡在萬億規模前難行,還能重回壽險市場“C”位嗎?
1
-Insurance Today-
市場規模又一次逼近萬億
本是主角的壽險增速遠不及財險
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最新數據:
截至2024年10月底,當年人身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6846億元,財產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1893億元,合計8739億元,保持了8.45%的同比增速。
考慮到11月已經進入開門紅時節,健康險的銷售注定受到影響。今年的萬億健康險或又將止步門外。
結合2023年健康險全年9035億的水平,不少專業機構都預測2024年健康險保費將突破萬億大關。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預測了。
有成長總是可喜可賀。不過,比起2020年時對于健康險市場“力爭2025年突破2萬億”的期許,從進度上看,顯然遠遠沒有達到之前的預期。
最值得關注的是健康險市場的絕對主力,壽險公司們的健康險經營,不僅增速上明顯不及財險公司,在健康險新單上也依然出現了兩位數程度的負增長,約10%,很大程度上“拖了2萬億小目標的后腿”。
這種現狀下,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壽險健康險的聲音,如今淡漠到近乎銷聲匿跡的程度。經營主體們的刻意回避,似乎也說明,健康險當前的真實境況和未來預判。
2
-Insurance Today-
新單持續下滑
中介30%的增長被銀保32%的負增長打穿
比起以分紅險為代表的浮動收益型產品和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代表的傳統壽險,壽險公司的健康險經營在這段時期不但無甚聲量,而且在保費市場上延續了前幾年踉踉蹌蹌的表現。
從行業交流數據看:
2024年前10月,人身險健康險保費收入為6844.57億元,同比增長2.56%。雖然既不如同期行業保費7.18%的增長,也被其他主要險種甩出了身位,但整體大盤還算穩定,這總算是壽險健康險表現較為積極的一面。
不過,在新單層面就難以樂觀了。前10月,壽險健康險新單保費只有757.50億元,同比下滑達10.57%。這也意味著,健康險在壽險新單層面的滑落仍在持續,這一板塊的探底還在繼續。
在健康險存量與新單第一“重鎮”的個險渠道,盡管在2024年借著銀保、中介等都陸續執行“報行合一”的當口,整體渠道新單保費成長明顯,比如分紅險新單更是成倍增長,但這種表現明顯不包括健康險。
前10月中,個險健康險新單保費為404.49億元,同比負增長3.85%。整體個險健康險也出現1.10%的微降。應該看到的是,個險4097.66億元的健康險存量依然可觀,占總市場的近6成。
同時,也能明顯判斷這一渠道健康險的長期水平,尚有較為牢固的基本盤,但如果增量不解決,隨著久期存量的紛紛滿期,終將會動搖整個市場的格局。
在健康險新單上能展現出明顯增長的,是中介渠道。前10月中介渠道的健康險新單取得了近30%水平的增速,堪稱是“健康險之光”。
然而,鑒于中介渠道本身的基數以及只有100億出頭的新單水平,這種高光表現的整體影響也是杯水車薪。
何況,銀保健康險新單直接打出了同比32.40%的負增長,比去年同期減少了約100億,更是讓中介的速度顯得有些于事無補,毫無作用。
3
-Insurance Today-
重疾險逐年下滑
價值神話光環褪色
細看健康險存量保費與健康險新單保費所占比重,可以明顯看出健康險的久期結構以及長期化的特點,尤其是個險渠道仍然有著大量的健康險續期保費和長期健康險保費。
眾所周知,作為唯一能經營長期健康險的行業,健康險在壽險業的規模雖然不算多大,但其價值能力與利潤貢獻一直被各家公司廣泛重視。
特別是在標志性的長期重疾險領域,很長時間都與壽險公司長期能力與價值水平、利潤預期高度相關,可以說比起傳統壽險產品,以長期重疾險為代表的健康險經營,更有資格代表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底色。
這就不得讓人記起長期重疾產品曾經輝煌的過往。
從行業的發展歷史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少公司都是靠一定時期中對于長期重疾險的經營打下了自身的盈利基礎,甚至很多公司能靠一兩年的產品“吃上”五六年的利潤。
這也讓長期重疾險在壽險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套用一個句式,就是“行業王冠上最耀眼的價值明珠”。
然而,輝煌過后,就是大家不愿回憶的歷史了。
據《長壽時代研究院》數據統計,重疾險新單自2018年突破千億后,立刻陷入了逐年下滑的趨勢。
如果2019、2020兩年分別6%、10%的負增長還會讓險企們覺得還能搶救,那隨著2021年初那一場著名的重疾新規切換炒作的結束,透支的結果是這一產品呈現了塌方式的景觀。
當時有壽險公司總經理痛心疾首地稱之為“一夜入冬”。
綜合觀察來看,重疾險新單在今年還處在下行周期中。結合當前開門紅啟動,險企紛紛押寶分紅險的局面,按照最樂觀的估計:
個險健康險新單預估也將只有400億左右的規模,長期重疾險將更是可想而知。
對于重疾險持續走低,市場也有過諸多分析,畢竟重疾險經營與個險代理人高度相關。近年來,壽險人力的連年崩盤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重疾險產品的銷售。
而以價格“優勢”明顯的“百萬醫療”為代表的互聯網健康險的興起,也以高性價比直接擠壓了重疾險目標市場的基本盤。加之多年前就被注意到的發生率惡化趨勢,都讓重疾險盡顯難阻的頹勢。
4
-Insurance Today-
長護險能否接過主力大旗?
只恐還是要錯付了
一直以來,長期重疾險的高價值能力已然為行業所公認,而在當前的環境下,只有友邦等極少數公司仍然能保持較為有力的長期重疾險銷售表現,且一度能作為“開門紅”主打之一進行推動。
市場上雖然也屢有備受歡迎的長期重疾產品出現,但絕大多數已經互聯網“百萬醫療”化,價值水平明顯被打薄,而且有的公司也暗暗表示“做虧了”。
道理都懂,辦法不多。比起產品本身,背后的價值缺口顯然更讓整個行業魂不守舍。如何盡快找到合適的替代品,無疑是壽險健康險當前在經營層面一條或明或暗的主線。
那還有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接過壽險健康險經營險種主力大旗的產品嗎?近期以來,被歸類為健康險范疇的長期護理險,正在得到行業越來越多的關注。
應該說,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失能護理等需求的快速增長,長護險也是當前國家及行業的重點關注領域。近年來在各種政策的持續推動下,長護險的布局勢頭也在明顯加速。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李滔近日在第二屆長護險大會上表示,自2016年試點以來,長護險制度已覆蓋49個城市約1.8億人,累計260萬人享受待遇,為群眾減負超過800億元。
可見,政策性的長護險試點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已被譽為五險之外的“第六險”。
而在商業長護險層面,隨著2023年8月《關于適用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的正式實施,商業長護險也被正式納入擴容后的稅優健康險中,也讓不少險企都對新政策下的長護險躍躍欲試。
尤其是在2023年底至2024年之交這一期間,友邦等公司以為客戶“個稅抵稅”服務在個人養老金產品取得了幾乎是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業績成果之后,一眾公司也有樣學樣,并試圖在稅優健康險上也復制這一思路與營銷推動打法,而大家也近乎一致地選擇了件均較高、久期較長的長護險模式。
應該說,2024年下半年以來,市場各類稅優長護險的確一度層出不窮,百花齊放,試圖重振壽險業在健康險領域的榮光。不過,盡管沒法掌握長護險的具體市場業績,但就從整個行業健康險的表現來看,這種期望可能還是錯付了。
同時,幾乎所有的業內相關人士也都承認,當前的長護險本質上就是壽險產品,無非是將保額、現金價值、紅利包裝成了護理金,這種產品便是銀保渠道健康險最主要的形態。而且即使在價值缺口層面,整個行業基本也是在以試圖拉高價值率的壽險類的產品去盡可能地填補,但其實這已經在與健康險的本身理念背道而馳。
實際上,即便不談的所謂社會責任與保障本源,重疾險本質上也是與壽險類產品的各種確定性給付和“長壽風險”的風險對沖,也得以讓“三差”經營得以全面體現。而比重不斷增高的壽險類產品不僅風險更加集中,而且更加依賴利差經營。
后記
還是要撿起醫療險
還是要更積極的作為
壽險健康險的現狀,固然與行業前些年的發展透支、人力下滑及產品本身價格較高有很大關系,但健康險的需求從來就一直存在,且市場潛力巨大。
無論是從風險對沖層面還是從保障性質層面,結合現在的行業發展現狀,可能醫療險這種傳統健康險產品,仍將在未來挑起壽險公司健康險經營的大梁。
事實上,相對于如今的財險公司,壽險公司對醫療險的重視程度還是顯得十分有限,大多數公司扔把醫療險僅僅當做獲客的贈險。
不過,在重疾險衰退難以避免,長護險等其他健康險類型的發展尚待觀察的情況下,醫療險的作用在此消彼長之際已經開始明顯起來。有專業機構預測,醫療險將在最近兩年成為壽險健康險的最大險種。
11月7日,國家醫保局召開醫保平臺數據賦能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座談會,約10家壽險保險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就賦能場景、業務需求、路經方式、保障條件等相關內容進行討論。這被認為是醫保與商保加速數據共享的一個信號。
在之前的10月28日,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組織召開全國醫保信息共享數據服務培訓交流會,介紹了醫療保障信息平臺與商業健康保險信息共享工作的最新進展,并表示下一步將在金融監管總局的指導下,以客戶信息授權為前提,分批次推動行業開展醫保信息共享平臺的應用。
可以說,自2023年6月,國家醫保局聯合金融監管總局起草《關于推進商業健康保險信息平臺與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臺信息共享的協議(征求意見稿)》以來,醫保數據的打通就提上了議程,也被認為將給醫療險發展帶來質的飛躍。
特別是對于壽險公司而言,將為作為健康險重心的長期醫療險破局,觸及最為厚重的一道壁壘。
路固然很遠,但還得自己走。萬億健康險,誰主經營?這就要看誰能抓住機遇,更積極的應對、更積極的作為了。
畢竟,狹義而言,唯有健康險才是國內人身險市場真正意義上的一畝三分地。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