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由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主辦的“第十一屆國際玉米產業大會”在大連召開。大商所總經理王鳳海在致辭時表示,大商所將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改革創新三項任務,著力破解當前期貨市場與實體經濟巨大的風險管理需求不適應、與多元開放新形勢新格局不適應的兩大主要矛盾,切實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在大會上了解到,今年是大商所成立25周年,也是玉米期貨掛牌上市交易的25周年。25年來,玉米期貨經歷了1993年上市、1998年退市、2004年重啟上市、后續步入穩步健康發展的軌道,有力服務了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收儲制度改革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王鳳海指出,玉米是我國產量最大的糧食品種,近年來產量、消費量均超過兩億噸。玉米產業也是我國產業政策調控的焦點,特別是2016年實施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市場基本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上游玉米種植面積連續調減,下游飼料、養殖業出現了“北糧南運”、“南豬北養”的新格局;同時,玉米價格波動加大,農業經營主體避險需求大幅增加。面對新的形勢,大商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開展了一系列的創新性探索,對促進玉米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障農民種植收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圍繞玉米期貨形成了系列避險鏈條。2013年以來,大商所先后上市的雞蛋、玉米淀粉期貨品種,與玉米期貨聯系緊密,進一步拓展了服務“三農”的范圍。其中,玉米、玉米淀粉期貨構成了玉米深加工避險鏈條,玉米、豆粕、雞蛋期貨形成了飼料及養殖避險鏈條,今年1-8月份這兩個鏈條品種成交量、持倉量分別占我所農產品期貨的71%、72%。目前,玉米產業鏈全部大型貿易企業、50%的全國30強飼料企業集團,以及75%的玉米淀粉加工企業利用玉米期貨規避現貨經營中的價格波動風險,圍繞玉米期貨形成的避險鏈條已成為我國期貨市場功能發揮較為充分的品種系列之一。
二是市場運行效率明顯提升。為貼近現貨貿易,大商所在玉米品種上實施了集團交割制度,并進一步實施期貨交易商制度,增掛跨期套利合約,玉米近月合約明顯活躍,為產業客戶連續參與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提供了多便利。在雞蛋品種上,實施了每日交割、車板交割制度,成為國內農產品期貨市場第一個主力合約連續的品種,有效滿足了涉農企業的避險需求。
三是產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2015年至2017年,大商所在玉米、大豆、雞蛋品種上,支持相關機構完成了47個“保險+期貨”試點,涉及現貨100萬噸,為近8萬多農戶提供收入保障服務。今年,大商所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預算支持3億元,在玉米、大豆、雞蛋品種上,推出了包括“保險+期貨”、場外期權、基差貿易等多種業務模式,涉及期貨公司、證券公司、銀行等多類主體共同參與的“農民收入保障計劃”,得到了各類機構的積極響應,目前共計備案92個項目,其中涉及玉米項目69個。在推進過程中,一方面我們更加注重期貨價格在指導農民種植及經營中的應用,備案的92個項目中,目前已有32個采取“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模式;另一方面,注重擴大試點面積,今年在全國3個縣(自治旗)實現了“保險+期貨”項目全覆蓋。
他表示,為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一步,大商所將加快推出玉米期權,為企業提供更為豐富、靈活的風險管理工具和交易策略,目前相關合約、規則、系統等方面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市場培育正深入開展;大商所還將全力推進生豬期貨上市,為生豬養殖產業提供有效風險管理工具。同時,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將玉米交割區域擴大至全國,努力推動玉米市場從北到南、從產區到銷區的全面融合和暢通。另外,跟蹤做好農民收入保障計劃,確保試點取得預期效果。
本次大會以“衍生工具創新與農業風險管理”為主題,主題演講方面設置了“貿易摩擦對大宗農產品市場的影響”“創新農產品期貨,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玉米基差貿易實務及經驗分享”等9個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并安排了“結構調整、產業轉型與風險管理”和“中國玉米市場格局及價格走勢”兩個專題論壇,針對當前行業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據了解,玉米產業大會始創于2007年。十一年來,玉米產業大會影響力不斷提高,已經成為玉米上下游企業、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等深入交流、深度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本屆大會參會人數突破千人,創玉米大會成立以來新高。
責任編輯:張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