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25周年 新浪財經致敬公募基金25周年評選活動火熱進行中,劉曉艷、李一梅、王凡、陳戈、楊小松、江向陽、王小青、鄧召明等70+掌舵人物,藍海競逐,邁向下一個五年征途>>誰是您心中最優秀領軍人物?誰家是您最信賴的基金公司?誰是您最青睞基金經理?【點擊投票】
經歷了幾年“野蠻生長”的量化私募,近期因“投研人員集體出走”事件吸引了大眾的視線。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發現,量化私募近幾年上演“狂飆”式發展,內部待遇分布不均加之量化策略在A股市場大熱,不少核心投研人員覺得“待在平臺里不如自己干”,或是“擇木而棲”。
多位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無論采用獨立基金經理制(完整策略組),還是流水線工廠模式,人才、技術、管理都是未來量化私募行業競爭的關鍵點。此外,隨著量化市場逐漸擁擠,獲取超額收益越來越難。對于自立門戶的新量化私募,募資挑戰艱巨;對于已經在市場中廝殺較長時間的“老機構”來說,想要繼續獲取超額收益,還需要拼細節,拼策略的創新性、敏銳性,拼發現合理價值的能力,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才團隊的比拼。
量化私募“同富貴”難
2023年的“金三銀四”跳槽季正在拷問著量化私募的人才體系。
3月27日,關于“多家百億級量化私募核心投研人員集體出走”的消息,震驚私募圈。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多位第三方渠道人士處證實了相關消息的真實性。
上述消息涉及至少三家量化私募,涉及其中的天演資本、千象資產均做出相關回應。
上海某頭部量化私募創始人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3月27日我們也聽到了相關消息,有同業人員透露其中一家是天演資本,但目前我們不能證實。”另有知情渠道人士稱:“相關消息共涉及3家百億級量化私募,分別是天演資本的策略總監和相關核心團隊、白鷺資管的PM(投資經理)和千象資產的PM。”
千象資產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回應并確認了相關消息的確實性。該人士稱:“對于國內外大型量化機構來說,PM進出屬于很正常的事情,總體來看,我們的PM數量一直在增加。有投資總監作為投研核心,有十幾個PM,且策略源代碼歸屬公司,這種情況下,單一PM離職對產品運作沒太大影響。”
對于離職原因,多位消息人士均表示,相關“核心投研人員出走”很有可能與個人或團隊待遇有關。前述上海某頭部量化私募創始人也透露,國內部分百億級量化私募“更多是平臺型公司”,因利益分配不均或個人待遇訴求得不到滿足,出現核心投研人員離職在“情理之中”。
在某公募量化總監看來,近年來量化私募發展迅速主要依托制度紅利。“量化私募通常和券商談一個很低的傭金水平,借助券商的快速交易通道,在制度紅利的加持下,通過高頻交易從市場上賺錢。”他表示。
“制度紅利下,私募量化賺錢比較容易,比較多的資金流入這個領域,使得其中不少人想自立門戶,出現了這種頻繁跳槽的情況。”前述公募量化總監表示。
“目前,各家平臺型量化私募普遍面臨挑戰,即員工自立門戶看起來比跟著公司發展好,那么這個平臺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上述上海百億級量化私募高管稱。
蛋糕做大靠什么
國內量化私募行業相對年輕,不少量化私募在2017年至2019年才創立,然后快速晉級為百億級私募。在2019年、2020年,隨著股指走強以及股指期貨的松綁,量化私募行業迎來大爆發。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估算,目前該行業規模已突破1.5萬億元。另據朝陽永續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百億級量化私募機構總數已近30家,其中多數均是2020年之后“破百”。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了解到,目前國內量化私募主要有兩種團隊模式。一是獨立基金經理制,即PM制,公司內部以團隊為單元,每個團隊主打策略不同,形成多位基金經理帶領下的獨立作戰模式,團隊之間基礎設施可以共享,但可能會在核心策略和業績上產生競爭。
二是流水線工廠模式,業內也稱之為“工廠挖因子”模式。該種模式常以投資總監為核心,負責策略部署、交易執行及倉位分配,不同的團隊負責不同的工作內容,多位策略研究員負責因子的研發,并不直接參加實盤組合管理。這種模式更多考驗團隊的融合能力。
“無論哪種模式,技術和人才將是未來決定量化私募機構成敗的核心。”寬德投資相關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在百億級量化私募鳴石基金創始人、總經理袁宇看來,未來量化行業的競爭關鍵點將是“管理+人才”。從技術方面來看,鳴石基金在2021年搭建了大型超算中心用于研發支持,并陸續在2022年及2023年初實現了算力的進一步增加。袁宇介紹,近幾年,公司每年在軟硬件上的支出規模均在千萬元量級。袁宇強調,正因為量化機構從本質上是“科技公司”,因此量化投資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不能依賴于“某一個人”。
在人才和管理上,寬德投資相關負責人表示,沒有任何一個策略能夠持續盈利,關鍵是不斷實現新的想法,以及實現新想法的機制,所以歸根到底是人和團隊的建設。良好的人才機制才是量化機構長遠發展的重要根基。
“近年量化投研人員變動很多,很多投資者直呼心累,投資經理都不一樣了,如何保證策略的穩定和一致。”上海銀葉投資有限公司量化投資總監王生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了解到,國內某老牌百億級量化私募的一位核心研究總監,已被某外資量化機構以“七位數美元年薪挖角”,作為老東家,公司最終只能“揮淚放手”。
行業發展前景長期向好
量化平臺與投研人才分手后,往往會誕生更多新的量化私募公司。
“對于量化私募,市場認可老平臺更多,新的私募量化公司募資比較難。”上述上海百億級量化私募高管認為,新公司要把老公司多年來積累的系統、框架、策略完全復制,難度比較大。最近幾年,投資方愿意投資一個新的量化團隊,是因為這幾年量化策略在A股賺錢容易,因此新的量化團隊容易做出來超額收益。但目前超額收益越來越難獲取,新的量化私募募資難度也在加大。比如,去年以來,量化私募行業中規模突破百億的新公司已經明顯減少。
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高頻量價賽道逐步擁擠,在中證500指數(國內指數增強產品主要對標指數)等指數長期上漲趨勢相對不再明朗的背景下,頭部量化私募超額收益水平已經出現了一輪大面積回撤。
寬德投資相關負責人稱,2023年以來,中證500指數經歷了比較明顯的修復性上漲,但市場上大多數量化私募的500指增產品獲取超額收益仍舊較吃力。中證500指增類產品是目前市場上體量最大,競爭最充分,也是最受投資人認可的量化指增類產品。就這個賽道而言,自2020年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該賽道趨于擁擠,超額收益獲取難度也在不斷增加。
“當一個方法特別有效的時候,自然就面臨著失效的風險。”上述公募量化總監表示,量化私募本身賺的錢,其本質是建立在場內機構對價格互相博弈的基礎上,“你賺到錢,就意味著別人賠錢”。他表示,對于量化來說,某些因子在獲取超額收益上越有效,就越容易被更多應用到模型中,當大量資金涌入,這些因子就會面臨失效的風險。一些量化私募人士把這種比拼形容是“拿鐮刀互砍”。
對于量化私募的發展前景,袁宇表示,目前國內公募疊加私募的量化產品體量,大約占相關市場總規模的4%至5%,而目前美國市場的對應份額則是40%至50%。我國市場量化產品的“飽和程度”只是發達市場的十分之一,行業發展前景仍然值得長期看好。
王生舉例表示,量化的優勢在于挖掘統計規律,利用規律獲得相對穩定的超額收益。有時候一些行業輪動和事件效應能夠被量化機構很好地捕捉,有時候卻不一定。“這需要量化機構投資有足夠的敏感度。比如,我們常常會用新聞、招聘信息、專利信息等網絡數據,來更加高效地反映潛在投資機會。同時,采用獨立與多因子等穩定框架,開發多類事件驅動框架,系統性提高模型的適應度。”
袁宇強調,量化行業不僅要為市場提供可以獲利的產品,還具有為市場“發現合理價值”、促進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主流量化指增產品在長期運作的同時,也會采用價值、超跌等量化策略。所謂價值策略,就是篩選并買入“基本面好、被市場低估”的股票;所謂超跌策略,則是在市場過度反應時買入超跌的股票。因此,量化策略在創造收益的同時,也實現了市場的有效性,平抑了市場波動。
“未來想賺到更多的錢,一定要提升自身的定價能力,而且是深度的定價能力,或者能比別人看得更遠。”上述公募量化總監表示。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