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文/曹井雪
曾經的“分級王”申萬菱信在分級基金落幕的過程中遭遇了規模的尷尬。在目前權益、固收皆缺乏亮點的情況下,公司似乎面臨發展難題。
近日,申萬宏源證券發布了2018年度財報,其旗下基金子公司的盈利情況浮出水面:由于去年市場不濟,申萬菱信和富國基金的業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控股子公司申萬菱信去年末凈利潤為7911.26萬元,同比下降51.53%;而參股子公司富國基金的情況相對較好,期末凈利潤為7.04億元,同比僅下降3.03%。
對此,諾亞研究工作坊研究員褚志朋提供了一組數字:“根據統計,去年排名后二十的基金公司中,有12家出現規模下降,平均下降幅度接近30%;而去年排名前二十的公司中,只有8家出現規模下滑,并且平均下滑幅度只有4%。”根據Wind資訊,去年末,申萬菱信和富國基金的規模分別為261.58億元和2046.18億元。回顧歷年的規模情況,申萬菱信的規模和排名長期落后于富國基金。
據記者了解,此前由于分級基金的發力,申萬菱信的規模也曾一度躋身千億俱樂部;然而隨著監管趨嚴,分級基金逐漸式微,公司的規模也一蹶不振。
公司“退步”原因浮出水面
根據申萬宏源年報,聚焦申萬菱信基金的業績狀況:公司去年末的總資產為9.46億元,營業收入為3.55億元,同比下降了33.275%,而凈利潤為7911.26萬元,同比降幅高達51.53%。除了營收情況明顯惡化外,去年末申萬菱信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僅為-3077.58萬元。
從原因上分析,公司整體規模縮水導致基金管理費收入下降。公司2018年末的規模為261.58億元,較2017年末減少了40.3億元。其中受去年A股市場行情低迷的影響,包含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產品的主動型權益類基金受損最為嚴重,規模共減少了31.79億元,去年全年的凈利潤僅為-19.63億元。
統計結果顯示,申萬菱信旗下的主動型權益類基金共15只。聚焦這15只基金,記者發現混合偏股型基金申萬菱信新經濟去年規模縮水了13.4億元,是其中規模縮水最多的一只產品。而業績欠佳或許是導致基金規模縮水的主要原因,該基金去年的凈值增長率為33.12%,在公司主動型權益類基金中排在榜尾。根據季報,該基金去年全年共虧損4.88億元。
在去年債強股弱特征明顯的市場行情下,債券型基金成為許多基金公司業績的盾牌。然而在權益類基金出現虧損的情況下,該公司旗下包括中長期純債型、混合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在內的偏債類產品盈利總額僅為1551萬元,對公司利潤的正面影響十分有限。具體看來,公司擁有上述三類基金的合計規模僅有14.65億元,較2017年末縮水了0.38億元。除去規模縮水之外,公司去年還有5只偏債類基金遭到了清盤,令公司這類產品的規模愈加羸弱。
據《紅周刊》記者了解,自成立以來,申萬菱信的重心似乎一直倒向權益類基金一側。公司第一只債券型基金添益寶成立于2008年,比權益類基金的起步晚了接近5年。再加上后續偏債類基金一直也未能取得亮眼的業績,因此該類基金發展的狀況并不樂觀:公司現存的34只基金中,偏債類基金僅占4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開始發行的中長期純債基金安泰聚利最終以募集失敗告終。
權益類基金經理誰執牛耳?
從公司實際情況來看,一直被擺在中心位置的權益類基金的處境似乎比較尷尬:去年市場行情不濟,權益類基金出現虧損在所難免。若將時間線拉長,除去分級基金曇花一現外,公司主動型權益類基金在發展過程中的亮點寥寥無幾:除了量化小盤、消費增長和新經濟外,其他主動型權益類基金在年度業績排名中都未躋身過前10%。
據業內人士分析,自2004年成立第一只權益類產品以來,公司一直沒有特別有名氣的基金經理出現。繼續以申萬菱信新經濟為例分析,天天基金網顯示,該基金成立于2006年,是公司旗下第3只主動型權益類產品。該基金先后經歷了常永濤、魏立等6位基金經理;但截至2019年3月7日收盤,該基金成立以來的總回報為114.96%,而偏股混合型基金期間的平均收益則為202.91%。根據Wind數據,上述6位基金經理在任期間的回報率有高有低,但不論其中哪位基金經理的回報率,在同類基金中的排名均未達到前1/3。
值得注意的是,3月5日公司剛剛發布公告稱,基金經理盧揚因個人原因離任,記者發現他目前已不再管理任何基金。從他在新經濟的任職歷程來看,截至離任,自2017年4月21日接手管理該基金以來,回報率僅為-4.82%,跑輸業績基準14.12%個百分點。
尤其在去年,該基金凈值回撤了33.12%,在公司權益類基金中墊底。對此,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賈志分析:“基金經理盧揚具有偏藍籌的投資風格,其去年持倉多為食品飲料、家電、醫藥等大盤藍籌股。但受2018年金融去杠桿、貿易摩擦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板塊均出現大幅調整,疊加長生疫苗事件、茅臺股價波動等因素的影響,持倉的大多數股票調整較大。”
根據Wind資訊,自2016年11月加入申萬菱信后,基金經理盧揚不僅擔任基金經理,而且還是公司權益投資部負責人。然而才經歷了2年多的光景,盧揚所管產品業績滑坡明顯,同時盧揚本人也卸下了所有公司基金的掌門人職務。
在公司目前掌管主動型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中,袁英杰和孫琳分別掌管基金數量最多,均有3只。除了主動型權益類基金外,基金經理袁英杰還擔綱3只指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截至3月7日,在加入公司4年左右的時間里,袁英杰所管理基金的數量已經多達17只,涉及了4種基金類型。不過其大多數基金都是與公司副總張少華一起管理,目前單獨管理的基金只有申萬菱信價值優先1只。該基金成立于2017年12月,成立迄今一直由袁英杰獨自管理,目前該基金成立以來的總回報為-5.66%,基金業績表現較為平庸。
查閱該基金逐季季報,記者發現袁英杰的持倉特點較為明顯:他2018年各季度末股票倉位分別為80.05%/91.69%/92.08%和92.54%,風格比較激進;而且從重倉股來看,他鐘情于銀行、地產板塊,去年各季度末重倉這類板塊的數量分別為7只、10只、7只、8只。
雖然去年銀行地產股不復強勢,但整體上也較為抗跌,以他各季度末均重倉的寧波銀行為例,該股票去年全年的跌幅只有-6.68%,因此該基金全年的凈值增長率僅為-22.76%。而截至3月7日收盤,該基金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為21.76%,排名中游。從目前交出的業績答卷來判斷,他暫時還無法挑起公司權益類基金的大梁。
公司未來發展何去何從?
記者發現,申萬菱信基金已經成立了逾15年,回顧過去,公司也曾因在2015年踩準分級基金的行情,規模也一度超過千億元。而隨著監管政策實施,公司目前剩余的66.45億元的分級基金,也將在明年全部退出歷史舞臺。
當初憑借分級基金的熱潮公司迅速做大做強,如今卻處處碰壁:去年市場中最火熱的是短債和ETF基金,但公司一直未布局這兩類產品;而公司的著力點似乎在量化基金,例如,在2011年成立的量化小盤基金,憑借長期超過同類基金的回報率,在2017年一季度末的規模達到了30.9億元的峰值。2017年3月和2018年2月,公司也趁熱打鐵,新成立了量化成長和量化驅動兩只新的產品。
不過去年市場不濟,公司的量化基金也受到沖擊,例如,量化小盤的凈值增長率僅為-27.03%,跑輸同期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該基金的基金份額也被贖回,2018年末的規模腰斬為17.5億元。據知名基金分析師常玏介紹,量化基金比較適合震蕩市的行情,在單邊上漲和單邊下跌的市場行情下,只有極少數量化基金才能取得高收益。
此外,《紅周刊》記者還注意到,申萬菱信量化小盤去年各季度末均出現虧損,全年共計虧損6.29億元,成為了最拖后腿的主動型權益類基金。不過記者發現,量化小盤規模縮水了2.92億元,遠不及新經濟13.4億元的縮水規模,但虧損金額卻高于后者。對此,賈志對《紅周刊》記者表示:“在去年各季度末,量化小盤的規模均高于新經濟的規模,兩者的管理費率均為1.5%,因此量化小盤向公司貢獻了更高的管理費收入,而虧損主要源于交易成本。量化策略一般采用高頻交易,相比之下,交易手續費支出要大得多。”
“對于小基金公司來說,首要任務是把業績做好,業績是規模的第一保障;其次要豐富產品線,這樣在單一市場低迷時受到的沖擊會降低;再次,考慮到線下渠道的成本問題,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大力推廣線上渠道,擴大公司的影響力。”褚志朋坦言。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陶然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