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生物維權征集中】長生生物因疫苗劣藥事件成為全國輿論關注焦點,新浪股民維權平臺正式征集相關索賠:凡在2017年10月27日至2018年7月15日期間買入長生生物股票,并在2018年7月16日(含當日)后賣出或繼續持有股票的受損投資者可進行維權。【點擊維權】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洪小棠 剛剛過去的7月份,公募基金市場清盤公告一封接著一封,風頭蓋過了基金成立公告。從數字上看,Wind數據統計顯示,以“托管結束日期”為界限,7月份公告終止合同進入清算的基金數量達到71只(不同類型份額分開計算),超過同期公告成立的基金數量51只。
經濟觀察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2018年以來至7月底,以“托管結束日期”為界限的清盤公募基金達339只(不同類型份額分開計算),是去年全年清盤數量的2.29倍,創出歷年最高值。
自2017年以來,公募基金的市場化清盤正呈現出常態化趨勢,既包括基金到期的主動清盤,也包括“迷你”基金的被動清盤。同時,清盤基金中,接受委外資金、機構持有份額較大的“定制基金”占據較大比重。
記者采訪的多位基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基金加速清盤一方面和去杠桿背景下,資管新規的整改需求升溫,資金從公募市場“撤退”帶來的規模下滑有關,另一方面亦是近年來行業內在委外業務方面競爭激烈所致。
公募清盤高峰
7月31日,廣發基金發布公告宣布旗下產品廣發鑫利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終止合同及財產清算。終止事由為:截至2018年7月30日,本基金已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根據基金合同約定,本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基金合同,并對本基金進行變現及清算程序,且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此次清盤也意味著,這只成立于2016年11月份的混合型基金,經過21個月的運行后走向終止的盡頭。
Wind數據顯示,廣發鑫利基金發行募集金額達2億元,雖然成立以來保持了11.17%的年化收益,但今年上半年其規模從7.05億元直線下降至48萬元;第二季度其遭遇了約6.279億份贖回,此贖回份額超過該基金一季度末的6.276億份規模。
從持有比例來看,該基金為一只“機構定制”基金,Wind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其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高達99.98%。
今年以來,類似的基金清盤事件在頻繁演繹。
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7月份以結束托管日期統計的清盤基金多達71只;而截至7月底,年內清盤的公募基金數量已達339只,較去年同期清盤數量增長1155.56%,并超過去年全年的148只,是去年全年清盤數量的2.29倍。
回溯歷年情況來看,公募基金的清盤也是從2017年才開始大規模發生,記者統計發現,2014年-2016年三年間,清盤的公募產品數量分別僅為6只、53只和34只。
具體到2018年各月,年內公募清盤數量也是在今年5月份開始增加。統計顯示,今年1-3月的基金清盤數量分別為34只、14只和43只,而今年4-6月份的清盤數量則不斷分別增至44只、61只、72只。
而從已公布了《招募說明書》和《份額發售公告》為統計標準,從2014年到2017年,新基金發行的基本數量分別為348只、865只、1202只和1014只。
對此,德邦基金FOF負責人王群航表示,大量的同質化公募基金產品發行,遠遠超過了投資者的需求,因此,現在到了清理前幾年基金發行泡沫的時候。
從2018年上述清盤基金的管理人分布來看,清盤產品集中于部分公募機構的管理下。
統計顯示,共有包括博時、長盛、國泰、招商、中信保誠、天弘、鵬華、德邦、華夏、民生加銀、泰達紅利等在內不少于11家基金公司出現了不少于10只以上基金清盤的情形。
其中,博時基金的清盤產品最多,達33只。對此,博時基金表示,自2016年四季度以來,債券市場持續震蕩,并伴隨基金監管的趨嚴,市場弱勢等因素的影響,2017年基金行業產品清盤速度就已明顯加快。出于保護投資者利益、積極響應監管及市場趨勢、整合優化旗下產品線,在與客戶進行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公募基金主動處理旗下到期的迷你基金,未來將進一步集中公司優質投研資源,更好地為持有人服務。
旗下基金清盤數量排在第二位的是長盛基金,以23只位列第二。記者致電長盛基金,該公司未對清盤基金等相關問題做出回復。
緊隨其后,國泰、招商、中信保誠等基金公司今年以來旗下基金清盤數量均為22只。
根據清盤規則,公募基金持有人不足200人或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即可進入清盤程序,而不少清盤基金恰恰在上半年經歷了規模上的大額縮水。
記者統計發現,在上述339只清盤產品中,披露了中報規模的158只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內的規模縮水合計達231.36億元。
其中,博時裕晟純債、博時安慧18個月A、招商招慶純債A三只基金半年內縮水規模位列前三名,分別達31.98億元、13.29億元和9.04億元。
此外,亦有部分清盤基金頗為“短命”,例如開始托管于去年底的博時鑫和,在今年4月中旬就遭遇了清盤,其壽命未超過半年。
機構定制基金的離場
事實上,年內清盤基金中的多數均為機構大比例持有的疑似“定制基金”。
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Wind數據發現,截至2017年年底,在披露機構持有比例的291只年內清盤產品中,共有195只基金的機構持有比重不低于90%,占比達67.01%;而機構持有比重小于50%的公募產品僅有70只,占比僅為24.05%。
在上半年資產凈值縮水不低于5億元的11只清盤產品中,除博時安慧18個月A去年底的機構持有比例為78.71%外,其他10只基金的機構持有比例均超過99%,甚至博時裕晟純債的機構持有比例達100%。
這種現象并非孤例,與博時裕晟純債類似,去年底機構持有比例達到100%的清盤基金還有5只,分別為交銀瑞景定期開放、民生加銀鑫弘、民生加銀鑫利純債、申萬菱信智選一年和中歐強惠。
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2017年的清盤基金中。
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披露機構持有比例的85只基金中,多達49只基金的機構持有比重超過90%,占比達57.65%。
機構大比例持有的現象,同樣也出現在清盤產品高度集中的上述機構中。
例如年內旗下產品清盤數量最多的博時基金,其已披露去年底持有人結構的22只基金中,高達10只已清盤基金的機構持有比例不低于99%;無獨有偶,長盛、國泰、招商、中信保誠的清盤產品中,分別各有12只、11只、11只和18只產品的機構持有比例在去年底超過了99%。
記者采訪基金公司人士發現,除了到期結束合同的情況外,基金清盤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由于每只基金需要支付的固定費用相當,若規模過小則會導致該部分費用侵蝕過多收益,同時投資運作的難度也會加大,無論從投資者還是基金公司的收益成本考慮,都會對這些基金清盤;二是委外基金一旦遭到資金方贖回,若市場上找不到其他委外資金,基金公司也會選擇清盤。很多迷你基金屬于機構定制類的債券基金、混合型基金,轉型難度高,清盤也是正常現象,隨著迷你基金的增多,選擇清盤的基金數量也會上升,但這也是幫助市場良性運轉的一種方式,有助于市場進行優勝劣汰。
事實上,監管層對規模較小的“迷你基金”的強監管亦成為不少基金公司清盤的動力。根據規定,若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數量超過10 只,將被暫停申報新基金,而某一類型“迷你基金”超過3只,還會被暫停申報同類產品。
德邦基金FOF負責人王群航認為,當下清盤常態化主要和基金市場去泡沫和委外資金撤退等偶發性原因有關。
“因為2015年至2016年發行量過多,給市場增加了許多泡沫,所以現在清盤的就比較多;當時很多基金公司發行的產品也在內外部存在高度同質化的問題,利用了前兩年審批便利的條件,但市場中需求不足。”王群航表示。“另一方面,委外資金在去杠桿的趨勢下,新的資金進不來,那么維持空殼產品對基金公司是成本高于收益的,所以必須把它清掉。”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運營人士對記者表示,相比于在清盤邊緣線茍延殘喘,拉資金沖量,占用資源,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主動清盤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使基金公司集中精力做出真正好的基金。“就像保本基金、封閉式基金一樣,委外基金作為一類基金品種,正在陸續退出歷史舞臺,任何一家企業的產品都是推陳出新,基金行業同理。”該運營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