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洲、莫泰山、陳光明、郭特華、劉曉艷、陳戈、楊小松等多位基金業大佬與近50家公司齊聚寄語基金未來20年,同時建言獻策未來20年基金業的創新謀變。精彩觀點及干貨多多。新浪財經主辦的"致敬公募20年:評選行業領軍者活動” 詳情見>>致敬公募20年:揚帆資管新時代落幕更多精彩>>公募20年:牢記使命 揚帆資管新時代
紅刊財經
盡管4月以來新基金發行有所滑坡,但保險系公募卻新品頻出,近期泰康資產、人保資產接連發行多只產品。
《紅周刊》記者注意到,上述產品的操刀手多為昔日中小型公募的明星基金經理。例如人保轉型混合的擬任基金經理李道瀅,此君此前曾就職于益民基金,成名于2015年的牛市。
從他2017年3月跳槽人保資產后,益民基金的人才荒愈加嚴重,目前11只產品僅由趙若瓊、呂偉二人管理,其中趙若瓊還同時管理著貨基、債基和股基多種類型的產品。從凈值表現來看,二人尚難以達到李道瀅輝煌時的水平。大股東重慶信托也難以為益民基金的發展提供過多幫助。
“險資公募風格相對保守、固收管理能力突出,風控較貼近于保險的標準,更加符合機構資金的偏好。”格上財富研究員楊曉晴指出,“而益民基金的困境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小公募身上。除了另辟蹊徑、專攻某一特色產品外,如何培養和挽留人才也至關重要,比方說事業部管理、股權激勵等,關鍵還是提高管理人的話語權,但要做到這一點顯然并不容易。”
險資公募頻頻搶鏡,四處挖角充實人才
繼歲末年初的發行高潮過后,近期新發公募基金數量有所回落,Wind數據顯示,基金發行數量已經從1月份的82只減少至4月份的47只。不過記者注意到,險資背景的公募有發力跡象。
5月14日,泰康保險旗下資管公司發行的泰康頤享混合A/C開始募集;5月23日,人保資產發行的人保轉型混合A/C開始募集,募集說明書顯示,擬任基金經理為李道瀅,基金將以“轉型新動力”作為行業配置和個股挖掘主線,重點關注新興消費及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受益于改革創新而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企業價值的優勢企業。
《紅周刊》記者了解到,人保資產、泰康資產均為保險系公募中的老牌公司,分別于2017年、2015年獲得公募牌照。對此,楊曉晴指出,相比傳統公募,保險系公募仍處于起步階段,其銷售渠道沒有銀行系公募強;險資在權益投資上的影響力尚不及券商系,獲得投資者的廣泛認可還需時間的檢驗;但其優勢在于,“險資公募的固收管理能力突出,風格相對保守,風控也較貼近于保險的標準,這更加符合機構資金的偏好”,因此近兩年來規模擴張迅速。
此外,有險資公募業內人士表示,險企內部子公司互相配合、共享客戶資源,對公募助力頗大,而且近期稅延養老型產品的落地也更加有利于險資公募。
有趣的一點是,保險系公募的基金經理多來自于傳統公募。泰康頤享混合的基金經理桂躍強在2016年前就職于新華基金,人保轉型混合的基金經理李道瀅曾就職于益民基金,2017年3月才跳槽至人保資產。此外,人保資產投決委員會5人中的張瑋則曾就職于英大基金,2017年3月加盟人保資產,公募事業部負責人張景軍則曾擔任大成基金旗下資管公司的副總裁。
重點看李道瀅,此君在2011-2017年就職于益民基金,2017年3月加入中國人保資產。李道瀅成名于2015年,其管理的益民服務領先當年凈值增長117%,并成功躲過“股災1.0/2.0”。李道瀅曾對媒體表示:“倉位調整、結構優化和精選個股,三個方面缺一不可”,一個良好的基金組合需要在牛市中前期跟上或戰勝指數,在熊市時抗跌、回撤小。從其實際管理表現來看,也鮮明體現了“成長+主題+波段+倉位管理”的操作策略。
有趣的是,李道瀅曾管理益民貨幣、益民多利、益民服務領先,涉及貨基、債基和權益類產品等不同類型的基金。如此大的管理跨度,在公募圈中實屬罕見。而這或許與益民基金的體量有關,通常小公募公司基金經理短缺,明星更是屈指可數。
益民基金遭遇人才荒,兩人管理11只產品
資料顯示,益民基金成立于2005年底,但相比同年成立的匯添富、匯豐晉信、華商基金等,益民基金卻逐漸掉隊。2008年,在北京證監局的要求下,益民基金陷入長達兩年的整改,期間總經理劉義鵬、祖煜先后離職,尤其是后者在任時間還不足一年。
受此影響,在2009-2012年間,益民基金未發行任何產品。Wind顯示,自2010年至今,益民基金的管理規模從65億元縮水至18億元,行業排名從當年的53名滑落至107名。益民旗下目前規模最大的兩只產品益民創新優勢、益民紅利成長是發行于2006-2007年的產品。此外,產品類型單調的問題也未能得到解決,目前益民基金缺乏分級基金、QDII等類型的產品。同時,記者查閱獲得QDII資質的機構名錄,并沒有益民基金。
目前益民基金旗下僅11只公募產品,總資產凈值只有18.33億元。其中呂偉管理的4只產品均為靈活配置型基金,包括益民創新優勢、益民紅利成長等。作為益民基金成立不久就發行的元老級產品,兩只產品自呂偉2015-2016年接手至今,跌幅分別為13%、44%。查看一季報持倉,兩只產品均重倉了大銀行、地產和建材板塊,且大幅增持格力電器至前三大重倉股。但受今年以來藍籌股調整行情的影響,兩只產品均有7%左右的跌幅。
其余7只基金則由趙若瓊管理,其中有3只的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從操盤履歷來看,趙若瓊的經歷與李道瀅頗為相似,均同時管理著股基、貨基、債基。但就投研風格來看,趙若瓊并不特別偏好成長股,調倉也非常頻繁。以益民服務領先為例,自2017年2月底接手后,趙若瓊一改李道瀅偏好成長股的風格,將重倉股向銀行白酒、地產建材等行業傾斜,且調倉頻繁,每季度前三大重倉股都不盡相同。因此盡管踩對了2017年大藍籌的風口,但去年凈值增長僅13%,且進入2018年回撤明顯。
值得擔憂的是,自2017年至今,益民服務領先的份額已經減少1/3,目前基金凈值規模只有8776萬元,有向迷你基金滑落的危險。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益民多利債券、益民信用增利純債的基金經理此前是吳楨培,自今年2月“因個人原因”離職后,益民基金的人才荒加劇,趙若瓊才接手了上述兩只產品。
記者注意到益民基金大股東為重慶信托(持股49%)。重慶信托在業內一直處于上游水平,2017年底,重慶信托的注冊資本由128億元增至150億元,資本金規模重回業界第一。去年重慶信托錄得凈利潤33.58億元。但背靠大樹,為何益民基金卻陷入發展瓶頸呢?
對此,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向《紅周刊》記者表示,原因之一在于非標業務和公募的發展思路并不同,“信托公司的優勢不在資本市場,估計能夠給公募基金提供的業務資源有限”,公募的發展更多還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小公募基金公司如何突圍?
規模過小、骨干跳槽、人員頻繁更迭,益民基金的困境同樣困擾著其他小公募。截至目前,剔除貨基后管理規模低于10億元的公募有23家,包括華宸未來、新沃基金等。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旗下基金經理少于3人的公募有渤海匯金資管、國開泰富基金、格林基金等。
另一方面,公募混業經營格局已定,券商資管、險資公募紛紛入場。Wind數據顯示,2010年時公募基金僅有65家,目前擁有公募資質的機構已經增加到133家,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歸根結底,小公募突圍的唯一路徑就是有優秀基金經理挑大梁。此前曾有滬上某公募的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2016年以來的公募格局變動充分說明,“只要是以‘為客戶掙錢’為目標的基金經理,都能獲得投資者的青睞,譬如大成基金的莫海波、圓信永豐的洪流,近期新發產品均獲得客戶搶購,公司的權益類規模也快速擴張”。楊曉晴也指出,“小公募也在積極探索吸引及挽留人才的手段,比方事業部管理、股權激勵等,關鍵還是提高管理人的話語權。”但她亦表示,在人才競爭愈加激烈、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當下,小公募想靠自力更生把業績做上去獲得市場認可不易。
從成功案例來看,楊曉晴表示,小公募需要另辟蹊徑,“發展特色產品,走小而精的路線,如天弘基金依靠貨幣基金異軍突起,泰達宏利則重點發展權益產品。另外,小公募未來可以利用牌照優勢,將業務重心集中于FOF類產品,以實現‘借力’成長。”例如,近期中信證券推出的FOF類產品由千合資本王亞偉、淡水泉趙軍等6大明星私募經理擔任投顧,發行后遭搶購,招商證券等其他券商也有意跟進,公募在這一領域尚屬空白。
“還有一種出路就是抱大腿、發揮‘殼價值’優勢。”譬如2016年7月,太平保險收購中原英石基金并更名為太平基金,這也是國內首個險資通過并購獲得公募牌照的案例。此前經營不善的中原英石基金自被收購后發展之路愈發平坦,目前公司旗下有6只產品,其中2017年就發行了3只,資產凈值總規模達118億元。
一邊是公募行業競爭白熱化,一邊是虎視眈眈的局外人。自2018年以來,證監會已批準成立兩家公募,不久前監管層放開金融市場,從持股比例等方面放松外資機構的上限,這也必將吸引更多國外資管機構的進入。對小公募而言,留待思考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責任編輯:王萌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