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編者按: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總有一些不容忘記的時間和故事,值得被鐫寫和銘記。
發軔于1998年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從零起步,篳路藍縷、砥礪奮進,歷經25年的規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5年來,中國基金人把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中國證券市場這一開創性的事業,并經受住了市場風浪的洗禮,成長為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值此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性時刻,《證券時報》特推出“公募基金25周年25人”系列人物專訪,以重溫歷史、開啟新知,共迎中國基金業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觀點提要:
“基金行業從一開始就秉持了充分競爭和開放的心態,沒有關起門來搞發展,而是不斷引入多元化的競爭。”
“1998年3月23日,南方、國泰基金公司的兩只產品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分別在滬深交易所發行,兩只基金各計劃募集20億元,一天就合計凍結申購資金1600多億元,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2006-2007年確實是A股歷史上最大的一輪牛市,基金收益豐厚,賺錢效應明顯,基金發行也越來越好,我記得在2006年底,同業有一只基金一天發行400多億,這個消息甚至引起了很多國際同行的關注。2007年更是”沸騰的歲月“,當時擔心市場過熱,要求新基金發行限額,而大眾申購基金的熱情高漲,基金突然變成了稀缺品,一開始先到先得,客戶半夜排隊買基金的盛況再現。但緊接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來了。”
“經歷過幾輪周期你就會發現,當一件事特別容易的時候,出錯的概率偏高,而做起來很艱難的事,正確的概率比較大,沒有當時的難,就沒有后來的收獲。如果要總結的話,可能還是一些老話,有些事聽別人講可能輕飄飄,沒有很深的感受,只有親歷其中才會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2018年我們發了兩只新產品,當時正處于市場最低迷的時候。我當時引用巴菲特的話說,在這種時候,我們應該關注好價格還是好時機?當時市場的整體估值跟2005年、2008年的歷史大底很接近,很便宜,毫無疑問是好價格,但宏觀還有不確定,不知道指數是否還會再跌一點,或者什么時候會漲,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好時機。按照巴菲特的觀點,應該抓住好價格,不要試圖去等好時機,因為好時機是后驗的。”
“從后視鏡角度來看,如果總是市場高點大量資金進場,而低點資金流入很少或者資金凈流出,造成了事實上的追漲殺跌,基民的收益肯定跟不上基金的表現。說明在市場的起伏面前,貪婪和恐懼不斷在左右我們的情緒,包括基金公司在內的所有市場參與者,需要有正確的應對方式。”
“長期投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對長期投資的效果不了解、不相信,復利是反直覺的,據美國的西格爾教授統計,美國股市在200年的時間,平均年化回報為6.7%,累計回報高達100萬倍,這非常反直覺;二是受不了,A股市場波動較大,就算你相信長期復利的效果,面對大幅波動也特別難堅持;三是等不起,很多人想走捷徑、賺快錢,如果用交易的心態買基金,對堅持長期投資是很大的障礙。”
正文
“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余溫。”
2018年,博道基金董事長莫泰山為紀念基金行業走過20年,應邀寫了《記憶中的1998》,文中引用了黑格爾的這句話,我們的話題就此展開,“歷史”逐漸變得鮮活、生動。
1997年11月,國務院頒布《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按照當時的要求,第二年春天就要試點成立國內的基金管理公司,證監會基金部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11月底,即將碩士畢業的莫泰山被選調到尚在籌建中的基金部,從此與基金結下不解之緣。
1998年,基金行業誕生前夕,除了參與打磨出臺基金業第一份基金契約和招募說明書,莫泰山還接到一個“特殊”的任務:為基金知識普及專欄寫稿,參與撰寫了公募基金行業的第一批投教文章。
此后,莫泰山投身業界,親歷了公募基金在2006-2007年大牛市中的井噴,而后又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在市場過山車一般的牛熊轉換中,他對市場周期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13年,莫泰山開始自主創業,由其參與創辦的上海博道投資管理公司于2015年進入百億私募俱樂部,此后申請設立公募,2017年博道基金獲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并于2018年展業。
作為從業時間已有25年的行業“老兵”,莫泰山的經歷里面有過幾次轉身,從公募到私募,后又選擇回歸公募二次創業,這背后,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歷程?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莫泰山,在他看來,參與公募基金,實踐普惠金融,為廣大中小投資人提供專業理財服務,是其作為第一批基金從業人員的初心。
以下為采訪實錄:
“蓮花山會議”與基金業第一代拓荒者
券商中國記者:你如何與基金行業結緣?
莫泰山:說起來,與基金結緣,可能和我在校園的經歷還有點關系。當時勤工儉學,曾參與編寫過兩本有關投資基金方面的書,碩士畢業前夕,獲得到證監會實習的機會,就被安排到尚在籌建中的證監會基金部。可以說,在學校無意中埋下的種子,讓我與基金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記得剛開始參加實習,就看到同事們在為籌備基金行業的首次培訓而忙碌,培訓對象是所有第一批參與各基金公司籌建的人員,這次會議后來被業界稱為“蓮花山會議”,被反復提起。印象最深刻的是講師團的陣容,除了監管部門的領導,基本上都來自國外著名的資管機構,海外基金業當時發展了一兩百年,已相當成熟,國內基金業從一開始就對標國際基金業的先進實踐,借鑒它們運作多年積累的經驗,并嘗試引入他們的框架和做法,體現出了高起點與國際化的特點。
在早期,監管部門作為基金行業的組織者,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從無到有,大家有很多發揮專業性、想象力的空間,合理化的建議可以比較快地被采納。有很多建議,前一天還在討論,過幾天可能就在全國發布了。大家秉承著為行業長治久安的態度,以專業的精神,去學習、思考和提出政策建議,良好的政策效果能從行業發展和市場反饋中體現出來,讓很多人受益,參與這個過程還是很有成就感的。非常感恩基金業的第一代拓荒者,無論是當年監管部門的領導還是業界第一批精英,沒有他們當年的精心設計與不懈努力,就沒有今天基金業的良好局面。也感恩命運的眷顧,讓我有機會參與基金行業四梁八柱的構建,讓我能遇到這么好的領導和同事。
券商中國記者:在你看來,基金行業早期的哪些實踐,對行業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莫泰山:第一,良好的制度設計。1997年11月出臺的《暫行辦法》確定了基金行業運行的大框架,其中突破性地引入托管制度,從制度設計上保證客戶資產安全;另外,遵循充分信息披露的原則,這是國外成熟市場上很重要的制度。最早我們市場上只有封閉式基金,每個月公布一次凈值,大家都覺得不習慣,后來公布頻率逐漸提高到一周一次,到2001年開放式基金面世后,要求每天都公布凈值。托管、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在今天對行業來說像水和空氣一樣習以為常,但在當時是基金業發展很重要的一步。所以最早的制度設計者們對基金行業的頂層設計考慮得非常周全,非常長遠,為行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市場化。基金行業從一開始就秉持了充分競爭和開放的心態,沒有關起門來搞發展,而是不斷引入多元化的競爭。例如,剛開始發展的是封閉式基金,很快就積極推動開放式基金的試點,從產品形態上引入最市場化的競爭機制。
第三,專業化。做財富管理特別強調專業,一直以來,監管部門是以非常開放的態度,把各方面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因素,以合理的方式引進來,鼓勵行業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比如最早讓證券公司作為發起人,是因為在金融機構的子類別中,證券公司最懂資本市場,也有相對匹配的人才;到后來開始引入中外合資基金公司,是希望學習國外大型資管機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建立全球化的視野;設立銀行系基金公司,是希望行業可以最充分嫁接銀行的優勢;再往后,允許專業人士發行設立基金公司,我認為也是響應行業的關切,讓人力資本作為重要的要素參與進來,讓有志于長期在行業發展的人,有更穩定、更長期的規劃。去年證監會發布了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意見,也在進一步鼓勵行業往專業化方向發展。
券商中國記者:在你早期的工作中有什么難忘的事?
莫泰山:有些開創性的工作,總是比較難忘的。1998年2月底,我們陸續接到最早成立的兩家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國泰基金提交的基金產品設立申請,我們的產品審核工作,也主要放在打磨出臺基金業第一份基金契約和招募說明書上面,這兩份文件不僅將接受市場和公眾的審閱,還將約定今后基金運作的基本架構、原則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要盡可能考慮到各種情況,顯得格外重要,需要認真謹慎對待。
我們以南方基金申報的材料為草本,希望修訂出一個通行的范本,南方基金負責申報材料的是王立新總。當時在處里領導的帶領下,我們逐字逐句通讀近百頁的材料,邊看邊討論、修改,前后改了不下幾十遍。很多個細節都經過多次討論和反復斟酌,很多措辭不斷推敲,希望不要有漏洞。
因為時間緊迫,加班是家常便飯,記得有一天反饋完材料修改意見都晚上9點多了,立新總他們下樓去吃晚飯,沒想到領導過來又提出了修改意見,我給立新總打電話,他在電話那頭說:“我點的面才剛端上來,一口沒吃。”不過,他們還是馬上回來了。后來我們見面還會經常說起這件事。
券商中國記者:據了解,最早的投教文章還是你參與撰寫的。
莫泰山:對,在1998年新基金發行前夕,當時絕大多數老百姓不知道基金是什么,需要做一些基礎的普及工作,領導決定在報紙上開辟一個基金知識普及專欄,每天介紹一個基金的知識點,這個任務落到了我頭上。
當時,時間非常緊,內容既要準確,又要便于理解,自己首先得認真吃透《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立法精神,再平實地還原給大眾。差不多有兩周左右的時間,我每天一到辦公室就是坐下來趕稿子,因為下午要截稿,還要先給領導審閱,自己又是邊寫邊學,壓力不小。我記得那個時候辦公室很熱,又不通風,狼狽的時候憋得滿臉通紅,焦慮不已,幸好有領導把關,沒出什么差錯。
券商中國記者:早年A股市場是逢新必炒,據說,封閉式基金剛一面世就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
莫泰山:1998年3月23日,南方、國泰基金公司的兩只產品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分別在滬深交易所發行,兩只基金各計劃募集20億元,一天就合計凍結申購資金1600多億元,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為防止出現過去新股申購中類似的不規范行為,證監會事先下發了基金發行申購的規范通知。發行當日,基金部聯合機構部到證券公司各營業網點巡查,記得下午3點收市后,我們巡視到的那家網點,柜臺依然人頭涌動,很多投資人的申購單還來不及提交處理,很著急,好在沒過多久營業部便廣播,這次申購單接收時間延長到下午4點,投資人這才放心。
經歷沸騰的歲月:市場高位要“克制”,低位要“貪婪”
券商中國記者:你投身行業后就經歷了2006年-2007年那一輪轟轟烈烈的大牛市,基金備受追捧,能聊一聊那段經歷嗎?
莫泰山:那兩年確實是A股歷史上最大的一輪牛市,隨著市場走強,基金收益豐厚,賺錢效應明顯,基金發行也越來越好,我記得在2006年底,同業有一只基金一天發行400多億,這個消息甚至引起了很多國際同行的關注。
2007年更是“沸騰的歲月”,當時擔心市場過熱,要求新基金發行限額,而大眾申購基金的熱情高漲,基金突然變成了稀缺品,一開始先到先得,客戶半夜排隊買基金的盛況再現。我記得有家銀行網點早上一開門,一位老太太第一個走進去,沒想到她想申購的基金已經賣完了,諸如此類的故事在當時不少。為避免排隊,后來就引進了比例配售的制度。2007年8月交銀施羅德發行了一只新基金,正式發行前一周,全公司的電話都打不通,因為大家都在接各方潮水一般涌來的電話,客服電話更是永遠占線。
從2005年底-2007年底,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從不到5000萬元增長到近3.3萬億,主要是權益基金,基金持股市值在全市場占比超過20%,那是公募基金市場影響力的巔峰。
券商中國記者:緊接著就遇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莫泰山:是的,牛熊的轉換來得很快。2008年9月底,中金公司組織我們一些同業去華爾街參訪,拜訪了美聯儲以及業界的很多機構,在金融危機的“震中”,在危機演化得最激烈的時候,感受非同一般,印象深刻。A股市場和基金行業,也在2008年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券商中國記者:投身公募基金行業的第一個五年,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莫泰山:最大的體會還是對市場起伏的感受,在公募的首個五年,我就經歷了一輪市場超級牛熊的轉換,在過山車般的市場行情中你會不斷去反思,也逐漸認識到,在市場高位一定要克制一點,在市場低位則要大膽、“貪婪”一點,這才是正確的應對市場周期的方式。現在大家常說: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確實如此,經歷過幾輪周期你就會發現,當一件事特別容易的時候,出錯的概率偏高,而做起來很艱難的事,正確的概率比較大,沒有當時的難,就沒有后來的收獲。如果要總結的話,可能還是一些老話,有些事聽別人講可能輕飄飄,沒有很深的感受,只有親歷其中才會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創立博道投資,身在私募心系公募
券商中國記者:2010年,你離開公募基金,2013年5月,你發起創設博道投資,出于什么考慮?
莫泰山:我們創立私募基金的初衷是想嘗試實踐合伙制,因為我們看到國外不少大型基金公司都是合伙制的股權結構和治理模式,而且當時國內多位行業重量級人物也一直在強調人力資本對基金行業的重要性,呼吁公募行業應該允許員工持股。對此,我是認同的,同時我在想,如果相信這個模式有生命力,就應該自己投身實踐,如果在私募可以實踐成功,時機成熟時或許公募也可以嘗試。這有點像當初鄉鎮企業的發展,先在邊緣一點的地帶嘗試起來,干得好,可能推廣到更大的領域。
券商中國記者:初創業時會不會有較大壓力?
莫泰山:離開熟悉的公募到私募,剛開始需要適應。創業又是非常不一樣的感受,很多事情會格外操心,心態會有些差異,但是我們沒有特別焦慮,反倒是第一次創業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味道。當時運氣也比較好,公司發展得比較順利,規模比較快就到了100億。
券商中國記者:你為什么一直心系公募?
莫泰山:剛剛聊到,當時在私募創業,一方面是讓自己和團隊接受市場的洗禮,另一方面也有檢驗合伙制度生命力的意思。不過,由于職業生涯的起點就是在公募基金,對行業還是充滿感情和熱愛的,認可行業嚴謹、穩健的制度設計,認可行業為廣大中小投資人服務這種實踐普惠金融的使命感。也不僅是我個人,我們團隊中的核心骨干,大多是公募出來的,大家都有公募情結,希望能重回公募。
2017年我們拿到中國證監會同意設立博道基金的批復,按規定,我們原先的私募平臺就不能從事任何業務了,需要做了結和轉移,這個工作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2018年2月,當我們拿到金融業務許可證時,公司當時的情況其實基本相當于重新歸零。二次創業,不僅是業務規模上的影響,所有的工作,包括組織架構、技術系統、業務流程、規章制度都要重新梳理和構建。雖然很不容易,但重回公募這件事,我們沒有絲毫猶豫過,團隊也充滿干勁,我記得通過現場檢查的那天,我們核心業務成員還開心地合影留念,大家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券商中國記者:你們怎么二次創業?難在哪里?
莫泰山:2013年創建私募時,比較幸運,老天給了我們糖吃,但回歸公募要求更高,我跟同事說,我們又重新回到了公募這個職業賽道,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不必說,我們算從業人員里的“老兵”了,為什么說“陌生”呢?因為行業發展太快,時隔8年后回歸,行業已經有很大進步,不僅各公司規模大幅增長,而且很多同業在投研、市場等各業務條線上都非常有競爭力。最關鍵的是,行業發展的門檻提高了很多,代銷渠道、機構客戶普遍實行白名單制度,對公司管理規模和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都有很高要求。我們在私募可能屬于比較靠前的,到公募后幾乎是從零開始,過去進的白名單全部要重新來過。而且這個時候團隊的人員規模比私募創業時要大,要穩定大家預期,公司發展不能有偏差,這幾年真正體會了創業的感覺。
券商中國記者:你們怎么突破?
莫泰山:做財富管理特別強調專業,只要有專業能力,有良好的從業經歷,總會有生長的機會,只不過一開始可能難一點,機會沒那么多,這也客觀上要求我們更加努力,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本分。
事實上,我們雖然是二次創業,但還是可以站在私募歷練的基礎上,私募那五年整個團隊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鍛煉了能力,也積累了經驗和教訓。例如,2013年私募起步階段,客戶委托給我們的第一單專戶產品就是量化產品,而當時私募做量化的并不多,2014年我們開始對外合作發行市場中性產品,之后產品類型越來越豐富,我們的量化平臺也是從無到有一點一點搭建起來,不斷迭代。因此,在回歸公募后,我們第一只發行的就是量化產品,跟渠道談新產品的合作時,不是一張白紙,團隊已經是比較有戰斗力的狀態,有系統、有人才、有策略,都可以延續。那兩年,我經常和同事們分享的一句話就是,“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回歸公募后,我們更加嚴肅地思考如何實現長期有競爭力回報的問題。我們經過思考后認為,要實現長期有競爭力的回報,正確的理念、科學的體系和有競爭力的團隊,“三駕馬車”缺一不可。后面我們開始著手整合內部的研究體系,搭建博道大研究平臺,我們內部叫“研究基礎設施”。因為投資不能只是構建在個人能力上,而應該構建在團隊能力和體系上,個人能力要融入平臺,平臺反過來能賦能個人、賦能團隊。因此我們一方面搭建體系,另一方面逐漸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券商中國記者:2018年市場很低迷,你們怎么發產品?
莫泰山:那時正遇上證監會提出要發展券結模式,博道是第一批試點券結模式的6家基金公司之一。以此為契機,我們深入與券商的合作,后面也算逐步在這個領域做出了一點特色。
當時雖然市場低迷,但經歷過幾輪市場的起伏后,我們心里還是比較清楚,這是布局權益產品的好時機。2018年我們發了兩只新產品,都是權益類型的,其中第二只產品在11月發行,正處于市場最低迷的時候。我記得當時市場情緒特別不好,我們的合作伙伴興業證券在廈門組織了一場路演,倒是來了不少聽眾,我當時引用巴菲特的話說,在這種時候,我們應該關注好價格還是好時機?當時市場的整體估值跟2005年、2008年的歷史大底很接近,很便宜,毫無疑問是好價格,但宏觀還有不確定,不知道指數是否還會再跌一點,或者什么時候會漲,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好時機。按照巴菲特的觀點,應該抓住好價格,不要試圖去等好時機,因為好時機是后驗的。
券商中國記者:從公開資料看,你們早期發行的產品業績還不錯。
莫泰山:我在2019年初的公司年會上,提出要“貪婪”一點、挑戰一點,要走在行情前面布局產品,盡全力爭取機會,當年我們共發行了8只權益基金。事后來看,當時發行的產品業績都還不錯。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們成立一年以上的權益產品,連續三年業績在同類產品中排前30%,這個是Wind的數據。因為產品賺錢了,客戶比較滿意,也贏得了渠道的認可。
長期投資需要慢慢變富的心態
券商中國記者:作為行業老兵,行業第一批投教文章的作者,你怎么看待“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
莫泰山:從相對長期的數據考察,準確地講,應該是基金賺錢,基民賺得不如基金多。我個人從2013年就開始關注和研究這個問題了,認為這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行業痛點,我們重回公募,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在這方面做點努力。
從后視鏡角度來看,如果總是市場高點大量資金進場,而低點資金流入很少或者資金凈流出,造成了事實上的追漲殺跌,基民的收益肯定跟不上基金的表現。說明在市場的起伏面前,貪婪和恐懼不斷在左右我們的情緒,包括基金公司在內的所有市場參與者,需要有正確的應對方式。
對基金公司而言,首先要有可以實現長期有競爭力回報的真本領,其次是盡量不要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尤其是新發產品方面,再有就是要做好客戶長期投資的陪伴。
券商中國記者:你們投教品牌也很有韻味,為何用“慢富道”?
莫泰山:這個名字的靈感來自于巴菲特的一段對話。我們希望告訴客戶,做投資要有耐心,要有慢慢變富的心態。為什么客戶賺的錢比基金賺的錢少?簡單推論就是客戶沒有參與全過程,再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長期投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對長期投資的效果不了解、不相信,復利是反直覺的,據美國的西格爾教授統計,美國股市在200年的時間,平均年化回報為6.7%,累計回報高達100萬倍,這非常反直覺;二是受不了,A股市場波動較大,就算你相信長期復利的效果,面對大幅波動也特別難堅持;三是等不起,很多人想走捷徑、賺快錢,如果用交易的心態買基金,對堅持長期投資是很大的障礙。
2021年,在我們“慢富道”品牌推出一周年之際,我主講了一場活動,就“慢慢變富”,總結了五個關鍵詞:
第一,長期。要相信中國經濟會長期發展,股市長期向上,要相信復利效應。
第二,優質。只有優質資產才能產生長期有競爭力的回報,要投資優質的上市公司,選擇優質的好基金。
第三,安全邊際。當你決定進出市場時,一定要考慮安全邊際,它與我們的直覺是相反的。市場上漲時,安全邊際逐漸降低,市場不斷下跌時,安全邊際逐漸提高,因此一定要反著去想,如果有安全邊際的概念,就不會盲目追高。
第四,信任。如果你對市場、對公司、對基金經理的信心不夠,很難堅持下去,因此,基金公司應該構建更科學的方法和體系,我們想幫助客戶渡河,要讓客戶看見你掌舵的能力和技巧,他們才會更信任你,在最艱難的時候也不放棄。所以,我們2018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加強研究基礎設施建設,要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方法論,既是為更好的結果,也希望借此建立更多的信任。
第五,耐心。我們做投資是分享上市公司創造的利潤,任何公司都只能一年一年慢慢掙錢,因此必須有耐心,要建立慢富的理念。未來,市場利率中樞會往下走,社會提供的回報率中樞也在向下,在這種背景下,想有一個好的投資結果,更需要復利的累積,需要更長的時間,當前中國經濟處在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回報率中樞相較于過去高速階段有所降低,如果想走捷徑,成功的概率比過去更低,投資更需要以平和、長期的心態來面對。
券商中國記者:你們如何應對越來越復雜的宏觀環境?
莫泰山:耶魯基金會的大衛·史文森說過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好,他說:“我見過這么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我覺得他們信仰的投資理念質量的高低決定了他們長期業績的表現。”
監管部門也要求我們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基金行業也到了要強調質量的時期:一是對我們的投資理念以及投資研究體系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面對更多不確定時,需要更多相關性較低的策略來給客戶提供一個更加穩健的組合,如果所有組合都暴露在一個因子上,風險會很大。海外橋水等機構比較推崇風險平價模型,核心思想就是要關注多條非相關性的現金流,這樣才能相對有效地應對更多不確定的環境;第三,我們在內部風險控制上,要多一點“反脆弱”的安排,一些你沒有預料到的極端情況,發生的概率可能會比過去大,要做好風險控制,要把整個投研體系建設得更加強韌,歸根到底還是質量問題。
券商中國記者:你對博道基金的未來有什么規劃?
莫泰山:我們還在路上,還需要更加努力,無論什么規劃都得落實到現實的行動,只希望不忘初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為更多人創造價值,切切實實給持有人賺到他們合意的真金白銀。
券商中國記者:怎樣才能幫助客戶真正賺到錢?
莫泰山:首先我們要加強投研體系建設,提升自身投資能力;其次,太容易的事少做一點,難的事反倒應該多做一點。比如,肯定是在市場最低點發產品、增加規模最好,這時候最難,但還是要去做。作為資管機構,在難但可能正確的時候,總還是應該有所行動,總要讓大家慢慢了解你,這次難一點下次可能容易一點,再下次可能更容易一點,相信正確的行動終究會被認可,我們一直這樣鼓勵自己。
券商中國記者:你怎么看中國基金業的未來?
莫泰山:經過25年的發展,中國基金行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中國的居民財富仍然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公募基金踐行普惠金融的使命任重道遠,相信也必將更加輝煌。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