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非專業的投資者,講一講我所觀察的股市變遷。
作者/柯智華? 來源/維基揭秘
1
2012年底,我從原單位離職,在和小伙伴們聚餐時,意外的談到當時低迷的股市,觸發了我的想法,中國一定會有一波基于經濟轉型幻想的大牛市,這是我們能夠珍惜到的機會。
在當時,中國經濟轉型到了必須要面對的階段,從上到小都會談到轉型,可是在股市并沒有形成轉型的效應。
所以,一定會一波關于轉型的幻想。
現實卻很殘酷。以銀行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經濟的核心,在2013年和2014年,一路向下,由此說明了市場對中國經濟是多么的沒有信心。
2
牛市也就是這個時候來了。
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媒體在9月份左右在不斷的討論股市,牛市標志性行業券商在11月份開始大漲翻倍,分析師在年底紛紛看好,任澤平更是提出了5000點。
正是因為實體經濟不好,才有了始于2014的“放水”。
事后來看,更清晰的信號是在2015年初。
一個基于經濟轉型(大國崛起)的牛市畫面了然清晰起來。
大國崛起層面,新的國際關系似乎正在形成(西方國家逆美國之意而支持“一帶一路”中的亞投行),所以中國南北車漲了10倍。
實體經濟層面,在中國南北車驚人漲幅的同時,同屬于傳統經濟的銀行、地產、鋼鐵(同時也是中國實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在2015年上半年并沒有什么表現,對比之下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更有代表性的是,2015年4月份,房地產限購放松,這個信號真實的反應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狀況。
既然是轉型,那么當然是新經濟了。
這句話還可以這么說,依靠民間的力量,國家政策宣傳之下,于是民間關于互聯網的創業熱火朝天,一時群情激奮。(為什么是互聯網,我能想到的是,中國基于互聯網的應用主要來自民間,而且還引領世界。)
在上述三點之下,有宏觀、有流動性、還有大眾運動,一個基于轉型的幻想牛市就這么起來了。
這場牛市中,參與者又可分為三種,都有自己最顯著的特征。
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者、深入一線調研的專業投資者,他們都能夠看到中國彼時的實體經濟,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狀況,他們是心底有數的,所以在15年的上半年,我們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大股東的高位拋售。
大部分的老百姓,缺乏全面的信心也缺乏獨立的判斷,他們可以真的相信中國就此崛起了。
第三部分則是為了賺錢的趨勢投資者,只有市場又機會賺錢,管你洪水滔天。
3
沒有實體經濟的實質性基礎,于是流動性成了致命的因素。
2015年五六月份,流動性收縮(央行低于預期的政策和證監會對配資的監管)之下,基于轉型的牛市轟然坍塌。
理應是國家看到了更真實的狀況,于是有了2015年8月份的匯率改革。
我把2015年4季度的市場,稱之為大跌之后技術和交易心理的反彈。
也就是這個時候,中國對經濟的解決路徑,似乎,從尋找新的突破口新的增長點,轉到了解決現實的危機和存量市場的困境。2015年11月份,供給側改革正式提出。
回過頭來看,傳統經濟依舊是中國運行的主導,存量市場有完整的邏輯和規模,只是差了一個理論的調節器。
經濟學的供需公式之下,壓縮供給提高價格,最終可以修復了傳統行業的財務報表,傳統產業的危機暫時解決了。
與此同時,2016年初的房產去庫存和劇名加杠桿,是解決彼時中國經濟真實狀況的另一個手段。后來我們能看到的現象是,全國性的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漲幅翻倍甚至更多。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幾次房地產的上漲,主要在一線幾個主要城市,而這一次則是全國性的運動。
4
映射在股市上,我們則可以看到幾個流向:
其一,轉型破滅之后,大家奔向從中國過去經濟中走出來、能夠看到實際業績的優質資產,比如白酒、家電、安防等制造業;
其二,能夠被不斷驗證的轉型產業,新能汽車產業鏈。
其三,供給側改革后,業績爆發式增長的周期性行業。
其四,作為衣食住行中的住,在沒有資產可以選的時候,一二線城市的房子是老百姓最安心最通俗易懂的資產。
其五,互聯網的應用。這個和2015年的群眾運動有一定關系,遺憾的是,最牛逼的互聯網應用公司,都在境外上市。
基于互聯網的應用,背后的邏輯是,民意前所未有的重要。
更多的老百姓參與,意味是個增量市場。順著這個邏輯,基于互聯網的應用,部分新公司還有機會。
我之所以能夠總結出來,也是因為上面這個主邏輯下的漲幅),已經完成了。
5
解決問題,總是有時間效應的。
比如說供給側改革,2年后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傳統周期性產業公司,通過價格上漲了,存下了極大的利潤在賬面上,因為不能擴產,資金就這么躺著,不能用于擴大再生產...
總體上看,過去這么幾年,經濟下行,一路磕磕絆絆。
我們如果理出一個邏輯,那就是一直在解決眼前的困難,先不讓問題爆發出來。我們也嘗試著,走一條新路,去引導洪流,但是洪流的體量太大,不順利。
回到眼下的,依舊是在解決最急迫的問題,比如毛衣戰,比如。。。
也許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一直會在解決最急迫的問題和尋求長遠發展之間齊頭并進。
我想說的是:
我們一直都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
順著上面我個人的淺見,關注宏觀的變化,也許能發展另個機會,雖然今天沒能就眼下和未來理出個所以然來...
困難一直在,但是眼下我們到了最沒信心的階段...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