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25周年 新浪財經致敬公募基金25周年評選活動火熱進行中,劉曉艷、李一梅、王凡、陳戈、楊小松、江向陽、王小青、鄧召明等70+掌舵人物,藍海競逐,邁向下一個五年征途>>誰是您心中最優秀領軍人物?誰家是您最信賴的基金公司?誰是您最青睞基金經理?【點擊投票】
來源: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裴利瑞
在迷你基金加速出清的同時,也有一些基金逆勢突圍,通過業績和持營完成了“發小做大”的逆襲。
據Wind數據統計,在規模增幅最快的主動權益基金名單中,有10只基金自成立以來的規模增幅超過了100倍,其中包括中歐時代先鋒、創金合信工業周期精選、廣發高端制造、中歐醫療健康、銀華盛世精選、富國新機遇等多只明星基金,如果按基金規模巔峰時計算,中歐時代先鋒、創金合信工業周期精選等基金的規模增幅一度達到了上千倍。
當然,驚人的增幅主要是和基數有關。由于這些基金多成立于熊市,且基金經理在任職時尚未出名,因此首募相對困難,使得這些基金在成立時大多是規模不足2億元的迷你產品。而在業績和持營的加持下,這些曾經的迷你基金已經完成了華麗逆襲,成為投資者耳熟能詳的明星單品。
基金規模逆襲漲千倍
基金“發小做大”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曾經由周應波管理的中歐時代先鋒。
中歐時代先鋒成立于2015年11月,彼時,周應波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新生代基金經理,再加上剛經歷過股災,中歐時代先鋒首募只獲得了122戶、2085.56萬元的認購,其中還包括周應波自己的700多萬元和公司的300多萬元,可謂是門可羅雀;但6年后,到了周應波離職時的2021年末,該基金的規模已經增長至223.22億元,6年間增長了1069倍。
中歐時代先鋒規模的上千倍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應波管理期間優異的業績。據Wind數據統計,周應波在約6年時間的任職總回報為351.29%,其中2019年、2020年均獲得了超50%的年度收益率,年化回報率高達27.89%。
周應波離職后,中歐時代先鋒由周蔚文、羅佳明繼續管理。截至2022年末,該基金的最新規模為155.04億元,相比首募規模仍然有約742倍的增長。
李游管理的創金合信工業周期精選,同樣是一只“發小做大”的代表產品。
創金合信工業周期精選成立于2018年5月,彼時,熊市剛剛開始,上證指數從年初3587點跌至3000點上下。為了發行創金合信工業周期精選,創金合信基金選擇以發起式基金募集,公司自掏腰包1000萬元并承諾持有3年才得以成立,但僅僅3年后的2021年6月末,該基金的規模便增長至115.13億元,3年增長1150倍。
基金經理李游本身的經歷也是一段非常典型的逆襲故事。他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從一眾“清北復交”的基金經理中殺出,2007年入行,坐了近十年冷板凳后才在2016年末當上基金經理。2020年,李游憑借重倉新能源、化工、建材等殺入年度業績排名前十,創金合信工業周期精選年度收益率達132.16%,自此管理規模開始飆漲。
在經過市場最瘋狂的時間段后,2021年二季度以來,創金合信工業周期精選規模逐漸開始降低,截至2022年末的規模為39.46億元,相比首募規模仍然有約394倍的增長。
此外,鄭澄然管理的廣發高端制造、盧純青管理的中歐先進制造、曹春林管理的創金合信新能源汽車、李曉星和張萍管理的銀華盛世精選、王浩冰管理的創金合信數字經濟主題、孫彬管理的富國新機遇等,都是從規模不足2億元的迷你產品慢慢長大的逆襲基金代表。
想做大還得靠業績拉動
上述“發小做大”的基金,公司不同、風格不同、成立時間不同,如果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業績好。想要養大迷你基金,歸根結底還是要靠業績拉動。
“基金規模應該是做大的,而不是募大的。”一位公募總經理曾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也向記者舉例,公司旗下曾有一只僅7000萬左右規模的迷你基金,但在2022年市場整體下跌時,該基金卻獲得了10%左右的正收益,也因此獲得了資金申購,到了2022年末時規模增長至5億元左右,增長了約6倍,擺脫了迷你基金的尷尬。
Wind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在今年排名全市場前列的20強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有14只均為規模低于2億元的迷你基金,占比七成。
比如,暫列第一的諾安積極回報基金,年初規模只有0.7億元;排名第二、第四的銀華體育文化、天治研究驅動,規模也分別僅有0.53億元、0.46億元;此外,排名第五、第六的國新國證新銳、嘉實信息產業規模分別只有0.21億元、0.11億元,已經低于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
“可以觀察下這些基金一季報的規模,大概率都已經脫離了清盤風險。只要能把業績做到市場前列,資金很容易就進來了。”上述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以來市場輪動加速,且以中證1000為代表的小盤指數明顯跑贏上證50、滬深300等大盤指數,俗話說船小好掉頭,這意味著迷你基金產品在這種相對需要靈活操作的市場中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也能更為靈活適應一些新的投資機會,是迷你基金通過做好業績做大規模的好時機。
規模猛增后管理方法要變
當然,當基金從小做大甚至發生迅速劇烈的規模膨脹時,如何適應大規模基金的管理,是擺在基金經理面前的一大難題,許多基金經理都在規模增長過程中進行了投資框架的調整和迭代。
例如,周應波在公募基金經理時期,就不止一次坦言規模增長帶來的壓力很大。他曾在2020年一季報中寫道,“我們所管理的基金規模繼續上升,但一方面市場經歷了大幅上下波動,另一方面我們在目前規模上的防回撤經驗、能力都不足,導致在市場較高位置買入的投資者短期承受了損失。顯然一季度我們沒能在市場波動中做好基金規模的控制工作,對此我們深感自責,在未來的工作中會針對性加以改進。”
他進一步向投資者解釋,在投資研究方面,他梳理回顧了過去2年在基金規模擴大過程中所做的行業覆蓋面的探索實踐,決定對投資所面向的主要領域做部分調整,更加聚焦于實踐證明下來自己具備較強選股能力的領域;此外,繼續加強在定量描述企業價值成長來源、管理層可靠性方向的探索,爭取能在未來幾個季度部分應用到組合管理中。
華安基金基金經理胡宜斌也經歷過管理規模的爆發式增長。2018年、2019年,他憑借重倉半導體、通信等連續兩年摘得同類第一,投資者大量涌入他所管理的基金,使其管理規模在2020年6月末一度突破230億元,兩年之間增長了6倍,這對他的投資框架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2020年以前,我的投資一直是以成長風格為主,具有行業輪動的特點,但在2020年,原有的投資框架和市場之間出現了一些摩擦。一是管理規模的增加和原有投資框架的沖突,使得投資收益受到牽制;二是大開大合的行業輪動風格,較難把基金凈值收益轉化為持有人收益,雖然基金凈值漲幅很多,但很多持有人的賬戶收益并不理想。” 胡宜斌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胡宜斌指出,行業內大規模基金的做法一般有兩種:一是類指數化的均衡,二是在超額收益上施行對沖策略,他選擇了后者。“選擇的原因很簡單,回顧2019年之前的投資,超額收益往往來自于行業選擇,如果做指數化均衡就是放棄了自己的優勢,所以,我想給自己留一些行業選擇的空間,通過配置超額波動負相關的行業進行對沖,從中獲取超額收益。”他說。
責任編輯:楊紅艷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