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用:養老金第三支柱有4大功能 公募最快明年參與

董克用:養老金第三支柱有4大功能 公募最快明年參與
2018年07月18日 16:22 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7月18日,2018華夏基金養老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在養老目標基金即將誕生之際,業內大咖齊聚一堂,共話養老大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發表了主題演講《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原下 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的有關思考》。

  董克用表示,我國面臨著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就是65歲人口占人口中的比重接近12%,預計2020年就12%。而基本養老保險,也就是養老金第一支柱,從2012年開始,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已經入不敷出了。

  要應對老齡化,在當前的現收現付制度下,只有四個辦法:延遲退休年齡、讓在職人員多交費、少發養老金、、財政補貼。而這幾招都救不了完全的現收現付。有些國家嘗試了完全的積累制,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成功的經驗。新加坡相對是成功的,它有很多的條件。智利不大成功,是因為工資增長率高于投資回報率,并且很倒霉遇上了南美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

  董克用指出,在全球范圍養老金來看來看,任何單一支柱都不足以應對老齡化危機,更無法滿足老年幸福生活。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進入老齡化社會,過往以現收現付制度或者完全積累制度為主的單一養老金制度面臨著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世界銀行倡導的三支柱模式,成為各國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共同趨勢。三支柱模式最大優勢是實現政府、單位、個人三方養老責任共擔,促進養老體系可持續發展。

  董克用認為,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有四大功能。第一,減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的壓力,有助于形成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責任共擔機制;第二,養老金收入補充,提高全體國民的養老金待遇水平,簡稱補充養老金的歸集賬戶,實現參保者流動權益保障;第三,推動國民理念轉變,激勵國民形成長期養老規劃的思想理念,推動儲蓄養老向投資養老發展;第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壯大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

  董克用還認為,公募基金行業在養老金第三支柱中大有可為。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第一,中國老百姓不是沒有錢,確實是有錢。我國的銀行儲蓄相當于GDP總量的80%,只是這些錢不適合于養老,或者主要目的不是用來養老的,要把準入制度轉向養老,應對老齡化。第二,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市場很大。從美國來看,第三支柱資產占GDP的比重,2017年美國這一數據為50%,巴西也有30%,這個市場還是非常大的。第三,養老金第三支柱能幫助基金行業長遠健康發展,它能強化公募基金機構投資者的地位。同樣以美國為例,他們投資于共同基金的資產規模非常大,養老金占到47%半壁江山了。同時,養老金也是這個行業發展的穩定基金和壓艙石,因為有長期穩定的特點。第四,養老金也能幫助公募基金踐行價值投資理念,也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董克用表示,基金要參與到養老金第三支柱最快明年就能落地。這一過程中,既要借鑒國際經驗,也要考慮到中國的國情,把優勢發揮出來共同推動第三支柱的成長。

  附文字實錄:

  尊敬的李總、尊敬的鄭博士,各位嘉賓下午好。

  我今天主要想講一下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原下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發展的若干思考?希望講以下幾個內容:一是中國人口老齡化以及其對養老金體系的影響;二是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必要性及功能定位;三是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制度設計與核心理念;四是基金行業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中大有可為。

  一是中國人口老齡化以及其對養老金體系的影響。

  什么叫老齡化?老齡化在國際上有一個標準即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或者是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從我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自2000年世紀之交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

  按照聯合國的預測數據,中國總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高峰,這個時候大概是14億多一點的人,到2060年65歲以上老年人數達到高峰。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從現在開始將以45度的速度上升,17%、23%、26%、30%,短短幾十年從2020到2050、2060,到了之后會不會下去?根據預測沒有下去。雖然有個下坡從30.52到30.03,之后一直在30以上。于是,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原。中國人口老齡化不是高峰,即將進入高原。

  這樣一種情況對于養老金是什么樣的影響?這張圖比較一下撫養比,在職人和65歲以上人之比。我們是中間那條線,藍色是世界平均的,現在已經跟平均拉開距離了。我們會慢慢的追上,發達國家會先老,然后在剛才提到的50,會跟它會師。會師之后,然后開始超越它。64%是什么概念?沒有一位15-64歲的在職人員,假定那個時候已經退休了,你會撫養0.6個退出勞動人群隊伍。你想這對于養老金來說這事太大了。

  從我們現在的基本養老保險收支來看,從2012年開始,我們的收入增長速度和支出增長速度已經拉開了。如果把各級財政補貼不算進去的話,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已經入不敷出了,而且不是一個省,好幾個省開始收付抵支,收過來的錢等于支出的錢。

  前面這張圖可以看到,老齡化是發達國家首先遇到的,現在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是日本。世界各國發達國家在老齡化過程中,用養老金怎么樣應對老齡化?幾十年的經驗告訴他們完全的現收現付不行,完全的現收現付屬于代際撫養,就是我們現在的制度。現收現付體系制度有好處,很容易建立。建立之后沒多久就去支付了,而且還能再分配,它也沒有什么資本市場風險,影響不存多少錢。但是,這個制度有缺點,年齡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候制度有問題。如果沒有老齡化危機,就是個非常好的結構,問題不是特別大。不要說我們先人設計的制度不好,如果人口結構沒有老齡化,60歲退休,70歲就走了,就十年的事,沒有問題。

  要應對老齡化,現收現付怎么辦呢?就四個辦法:

  1、延遲退休年齡;現在退休年齡一般來講男的60歲,女的55歲。剛才李總說她干不了17年了,我說放心,一定會干到17年,后面延遲退休年齡了。

  2、讓在職人員多交費,現在我們比例28了,還能再交嗎?還有五險一金加起來60%了,再怎么交?不能說雇一個人,你再交費用加一倍,這個事全世界都很難。

  3、少給一點,這很難做到。退休人群體是人心特齊的群體,每年過完兩會就在網上微信群里傳播,開始傳播今年漲多少,他們可齊心了,一定要求今年比去年漲得高一點。你想降低退休人員的退休金,這件事全世界都不好做。

  4、財政補貼,每年財政3000億補進去,就第一支柱。我還沒有談機關事業和城鄉居民呢。

  這幾招都救不了完全的現收現付,有些國家嘗試了完全的積累制,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成功的經驗。新加坡相對是成功的,它有很多的條件。智利不大成功,因為很重要的條件是你存的得夠,工資增長率和投資回報率有關系。去年我去了智利發現幾個情況,它只有雇員投,雇主不投,只有工資的10%拿出來投。它的經濟發展還不錯,結果工資的增長高于投資回報,它很倒霉遇上了南美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全部趕上了,于是各種各樣的問題都來了。

  國際經驗表明,現收現付和完全積累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點,單一的制度都沒有辦法應對老齡化的挑戰需要多支柱。多支柱是說既要有以現收現付為主的第一支柱,政府兜底,去抵御長壽風險;第二支柱是職業養老金,那就是雇主主導;第三支柱是個人主導的個人賬戶養老金。

  二是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必要性及功能定位;

  三支柱的概念是世界銀行提出來的,但是中國人比他們行動的早。在1991年的官方文件中談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就提出來,我們要建立國家、集體分擔的制度。理論上很早,制度上落實比較慢。這和我們的經濟發展過程有關,沒到那個時候建也建不起來。這樣多支柱是共同的趨勢。

  為什么我說我們做的比較慢呢?大家看一下這張表。雖然各國對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名稱是有差異的,但總體思路差異不大。美國的第一支柱看它2017年的數據是2.9萬億美金;第二支柱是16.8萬億美金;第三支柱是9.2萬億美金,最后合計是28.9萬億美金。二三支柱的養老金資產占同期GDP比重是134%;加拿大比它還高,二三支柱占gdp的比重達到了159%,我們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存了5.02萬億人民幣;企業年金做了十幾年僅積累了1.29萬億元。全部6.3萬億人民幣的養老金積累僅相當于同期GDP的1.6%,而且我們的特點是第一支柱養老金一支獨大,老百姓現在靠的是基本養老保險。

  第一支柱一支獨大,承擔的功能是退休人員的平均退休金和在職人員的平均工資相比,一比就知道從當初比較高的70、80一路下浮,到現在的46%。國際上講,如果想維持本人的生活水平不下降,至少要70%到80%,差距怎么辦呢?就是這個問題。

  當初設計的時候希望第二支柱補一補,我們發現第二支柱成長了一段過程,由于近年來很多因素進入停滯,也就是說企業年金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只有不到9%有企業年金。統計數據的分布不一樣,如果把全部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的話不到6%,因為其中有一部分靈活就業參加了,不管怎么說10%不到。現在就業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靈活就業比重不斷的增加。靈活就業人員沒有辦法做企業年金,因為企業年金是雇主主導的,因此沒有辦法做第二支柱的。怎么辦?顯然要做第三支柱。根據老齡化的程度和形式,根據現在自己的養老金制度一支獨大和第二支柱的發展之后,要加快發展第三支柱。第三支柱為什么做?有四個功能,這就是我前面所講的四個功能:一是做養老金的收入補充,提高全體國民的養老金待遇水平,滿足更加美好的老年生活需要,建成補充養老金的歸集賬戶,實現參保者流動權益保障;二是制度上的補充,減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的壓力,有助于形成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責任共擔機制,為靈活就業及無工作者參與更高水平養老金計劃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推動國民的理念轉變激勵國民形成長期養老規劃,推動儲蓄養老向投資養老的理念轉變,以收益率優勢激勵國民積極參與;四是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壯大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

  三是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制度設計與核心理念

  2018年,財稅22號文件提出來目前的個人稅延商業養老保險的試點,總體來看現在稅延養老保險制度基本是產品制,簡單講先買產品,買完產品之后去申報。申報說我買產品了,你要給我證明買了,你給我證據。下個月給人力資源部,人力資源部說你買了給你退稅,把稅收退回來,基本是不嚴格的退稅制度。

  未來怎么辦?因為它是個個人主導,它應該是賬戶制。通過唯一的賬號實現稅收優惠功能。并且投資權益制度都在那里,這個賬戶既有權益賬戶也有資金賬戶。所有符合條件的產品都進入到這個賬戶平臺上,就避免了重復征稅等,也保證了賬戶公平性。這種賬戶的養老金人工作轉移了沒有關系,這個平臺、賬戶都會存在,可以把原來銀行開的銷掉到另外的銀行,但是唯一性因為你是身份證號,也就是社會保障卡那個號碼,這樣的制度是統一的,希望把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關聯上。那個企業如果沒有第二支柱,你也可以轉過去。

  第三支柱養老金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稅收激勵,老百姓的說法現在要提高起征點。隨著工資的增長,稅收優惠還是很重要的,并且這種稅收優惠適當時還可以考慮發達國家的經驗,對于低收入者給他一定的補貼。

  此外,更重要的原則是這樣一個制度,需要多方參與。下一步銀行、基金、保險都會納入選擇范圍,滿足不同群體的風險偏好。還會建立產品準入制度,但不要重復性,因為現在一些產品已經有準入資格,然后建立默認工具。像鄭教授講的現在我錢很少,一個月一千塊錢進入大平臺,我忘了怎么辦?沒有關系,我們有默認投資,給你投資機制就可以做了。

  四是基金行業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中大有可為。

  中國老百姓不是沒有錢,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銀行儲蓄相當于GDP的80%,只不過說這些錢不是用于養老,或者主要目的不適合養老的,要通過制度化的安排將這些資金轉向養老,應對老齡化。各國其實也看到了,建立這樣的制度儲蓄率下降了,他們不存錢是錯誤的,人家在那邊存錢了。我們現在沒有存錢,所以把它制度化存起來,真正應對老齡化的危機。

  從長期來看,第三支柱的市場很大。從潛在覆蓋面看,2016年我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2.78億。從收入來看,2016年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均每月工資5638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3569元。根據測算,我國的五險一金個人繳費率約在20%,那么稅前工資在4600元以上都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換而言之,工資在4600元以上者,參加個稅養老就能獲得稅收優惠。如果考慮到2018年兩會期間提到的個稅起征點上調因素,預計工資在5000元以上者能夠享受個稅養老稅收優惠。如果假定5000萬人參加個人稅延養老保險,政策規定稅收遞延優惠封頂線1000元或者工資6%,假定平均每人月個稅養老繳費400元,據此計算,則每年個人稅延養老繳費規模將超到2400億元。。

  從國際經驗來看,2017年底美國第三支柱資產規模為9.2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49.54%;巴西第三支柱資產規模為0.39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23%左右。假設我國第三支柱能夠達到GDP的20%,資產規模超過16萬億,即便第三支柱達到GDP的10%,資產規模也要10萬億,因此長期來看,我國養老金第三支柱還有更大發展空間,當然這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三支柱養老金能幫助基金行業長遠健康發展,第一,養老金能強化公募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地位。一方面養老金是公募基金主要來源之一。以美國為例,2017年底二三支柱養老金25.8萬億美元中,投資于共同基金的資產達8.83萬億美元,占共同基金總規模18.7萬億的47%,接近半壁江山。另一方面,養老金著眼于參加者老年收入保障,是最典型的長期資金。這能讓基金管理機構充分貫徹長期投資理念,不僅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規模擴大,還有利于增強資本市場的穩健性和有效性。

  第二,養老金是基金行業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與普通基金投資者容易受到市場走勢影響頻繁申贖,導致公募基金規模波動較大不同,養老金繳費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特征,其投資規模始終穩健增長,基本不受市場短期漲跌影響。從我國來看,即便資本市場尚不成熟,但是全國社保基金投資運營規模從2001年的800億元持續增長到2016年的2萬億元,企業年金也從2007年155億元穩定增長到2017年的1.3萬億元。

  第三,養老金助力公募基金踐行價值投資理念。養老金從參加者開始繳費存續到退休領取,是典型的長期資金,承受風險能力較強。對于短期市場漲跌,養老金可以“用時間換空間”,通過長期持有分享未來資本市場上漲的收益。此外,海外養老金近些年還紛紛踐行股東積極主義,通過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公司價值,進而獲取長期收益。

  第四,養老金投資有利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一方面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可以將居民儲蓄中的養老資產從銀行體系分流出來,提升直接融資占比,強化資本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方面的地位。另一方面,養老金投資范圍和投資工具的不斷增多,客觀上推動了基金行業的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也為資本市場發展和體制完善注入了持久驅動力。 同時養老金也能幫助公募基金踐行價值投資理念,也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最后談基金行業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幾點思考:

  首先,借鑒國際經驗時,要高度重視中國國情,進行本土化修正。因為資本市場發展階段和特征不同,國民金融知識、養老理念不同。國外成熟的策略和產品在中國適用性要充分論證,比如對于養老目標基金的下滑曲線,能否設計一個初期較低然后升高再下降的曲線?

  第二,要充分重視養老金融投資者教育。對國民進行養老金融基礎知識、養老金融風險意識和養老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教育,來提高國民的養老金融素養、喚醒民眾的養老金規劃和投資管理意識,以及助力健康市場生態的培養和市場風險的化解。

  第三,加強投資顧問培育,我國金融發展歷程相對短暫,國民投資能力不足,需要專業投資顧問提供指導。我國第三支柱的長足發展,也需要對作為中介角色的投資顧問行業進行大力培育,個人可通過專業投資顧問,幫助其選擇投資產品,進行合理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管理。

  最后,要重視養老金品牌建設,管理人的品牌形象對養老投資行為存在影響,在國民養老理財觀念中,銀行和保險占據一定優勢,國民對基金產品養老功能的理解不足,參與不夠,不利于基金行業參與市場競爭。我們應舉行業之力塑造基金是養老金事業重要參與者的形象,促進行業參與養老金體系建設。

  我今天就講這些,謝謝各位!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常福強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