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所控股董事長李仁杰:堅守金融本質 服務普惠金融 以科技助力供給側改革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金融業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0年春華秋實,在金融業實現滄桑巨變的過程中,金融科技作為以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也成長為推動金融市場發展、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的一支重要的新興力量。
陸金所控股董事長李仁杰認為,科技應用正在切實解決金融服務的難點與痛點,但其本質仍是金融,金融業務勢必要持牌經營、接受監管。金融創新與監管規范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應對真正的金融科技與那些打著金融科技名義實質是民間借貸線上化甚至是非法集資的行為進行區分。未來,金融科技行業將形成頭部效應,并且得益于頭部企業的規范發展,使行業整體更加合規化。目前,金融科技已深入陸金所控股生態圈的各個環節,逐步形成ToC/B/F/G端的戰略生態圈,陸金所控股將持續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實現金融服務的轉型升級。
問:我國已迎來金融科技發展浪潮,如何評價金融科技對于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產生的作用?
答:得益于前沿技術的迭代創新,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圍內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如摩根大通、匯豐、花旗等眾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通過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設開放銀行平臺等模式,探索數字金融的發展,旨在通過技術手段,將金融服務下沉,觸達更多傳統金融服務覆蓋不足的人群。
回看國內,在國家發展金融科技的戰略部署下,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尤其是在普惠金融領域,發揮了積極、正向的作用。這兩年,IMF連續邀請了央行、銀保監會以及國內金融科技標桿企業的代表,赴華盛頓出席金融科技研討論壇,介紹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并著重分享在普惠金融領域的經驗。
在另一方面,我也一直強調,金融科技是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其本質仍是金融,金融業務勢必要持牌經營、接受監管。金融科技現有成績,不僅是技術驅動的成果,更是堅守金融本質和規律的體現。
總體而言,金融科技對于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賦能金融服務體系,進而構建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第二,解決傳統金融服務的難點與痛點,踐行數字普惠金融;第三,推動監管科技的運用與發展,賦能金融監管的高效執行。
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金融科技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將獲得何種發展機遇?金融科技企業當如何作為?
答:堅決擁護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尤其在當前經濟增速換擋時期,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非常必要、及時的。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太過依賴銀行的間接融資,應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的占比。其二,銀行的間接融資又過于依賴全國性的大銀行,而且容易受階段性的政策影響,在反映市場需求上力量較弱,應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其三,金融服務的體系也應是分層次的,以真正實現金融普惠。過去因為種種主客觀原因,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融資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不足,因此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G20峰會上提出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國家戰略目標。但實踐中無論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實際上還存在回歸傳統、傾向大企業的情況,這與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有不小差距。
監管強調金融機構的風控不能外包,但很多中小金融機構沒有大機構的資源,所以需要相應的新技術來解決,比如學習國外的開放銀行模式,協同服務,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過金融科技的應用,賦能于獲客、風控、運營、客服等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切實解決金融服務的難點與痛點,觸達傳統金融體系難以覆蓋的群體,真正實現普惠金融,有助于實現金融供給側改革。
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金融科技行業總體風險狀況如何,該如何把握金融創新和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
答:首先,要明確什么是金融科技風險。金融科技一詞誕生于美國,是“FinTech”的直譯,傳到國內后與“互聯網金融”概念混淆在一起,甚至被污名化。有些企業既不從事科技,也不是金融機構,卻打著金融科技旗號從事民間借貸線上化、非法集資等業務,這些業務引發的并不是金融科技風險。民間借貸在中國由來已久,也早有相應的監管要求和管理辦法,如何管理有章可循。對于真正的金融科技或引發的風險問題,如數據的安全使用、客戶的信息保護等,我們要通過明確授權機制、數據使用脫敏等方式加強防范。
其次,金融本身就帶有風險屬性,可以說金融業務本質是對風險的定價,所以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運用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都需要接受監管、持牌經營。當然,我們也呼吁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及金融創新的發展,監管的方式和規則也應與時俱進。
從金融發展角度來看,金融創新與監管規范是動態平衡的過程,金融科技監管也將會如此。目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都在積極調整監管政策和方式以適應金融科技的發展。如英國與新加坡,設立了專門監管金融科技部門及崗位,通過監管“沙盒”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動行業發展。
未來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會逐步形成較為明顯的頭部效應,這也符合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行業也將得益于頭部企業的規范發展使行業整體更加合規化。在全球范圍內,很多創新企業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被頭部企業并購,整合資源及優勢后得到更好的發展。
問:8月底,央行印發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出要強化金融科技監管,建立健全監管基本規則體系,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發展和金融監管之間的互動關系?
答:《規劃》從整個金融科技未來的本質、發展目標以及原任務給予了總體上的指導,明確金融科技未來發展方向,這對整個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指出了方向,肯定了金融科技對推動金融轉型、服務實體經濟、支持普惠金融和防范風險方面的重要意義。同時,《規劃》對金融科技發展重點任務進行了梳理,這對金融科技行業與公司發展,都有非常具體的指導效果。
金融科技本身必須遵循金融監管要求,是金融監管面臨的新課題;與此同時,金融科技也能為金融監管帶來創新,以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監管與金融科技之間應形成互為相長的關系,監管部門可運用監管科技(RegTech)豐富金融監管的手段,解決監管模式的時滯性,增強金融監管的準確度、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
問:陸金所提出“在保持快速成長過程中持續通過科技創新轉型”這一發展愿景。能否詳解陸金所科技轉型的戰略規劃,目前是如何推進的?
答:經過多年的發展,陸金所已演變為包含5個獨立經營主體的控股公司——陸金所控股,并逐步形成觸達C/B/F/G端的戰略生態圈。金融科技已深入陸金所控股生態圈的各個環節,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實現金融服務的轉型升級。
在數字財富管理(C端),陸金所致力打造領先的數字財富管理平臺,依托強大的金融基因、雄厚的技術力量,通過運用區塊鏈技術、機器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智能理財交互體系、智能風控體系、數據化洞察體系;通過打造智能理財機器人、智能客服機器人、智能外呼機器人、智能斷點機器人,著手解決傳統個人金融服務運營成本高、普及率低等問題。實現為各類合格金融機構和投/融資人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將合適的產品推薦給合適的投資人,促進金融資產交易向“安全性高、交易成本低、透明度高、流動性高”的方向發展。
傳統銀行在對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過程中,往往過于依賴對不動產的抵質押。對此,陸金所控股體系內的深圳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前交所”),正在著力打造企業流動性資產交易平臺,應用金融科技賦能平臺建設(B端),通過對企業動產的管理和盤活,實現對銀行信貸體系的有效補充。前交所將科技賦能企業動產交易的全流程,重點應用于資產交易的驗真、信用評級、智慧運維、資金交割等,通過平臺的搭建和賦能,助力企業動產的高效管理及流轉,進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在賦能中小金融機構(F端)方面,受限于技術能力及系統建設,不少中小型的金融機構在自主開發和運用新技術上存在短板。陸金所作為開放的金融科技平臺,對信托、中小銀行輸出核心技術能力,賦能于傳統金融的獲客、風控、運營等領域,提升傳統金融機構在生態體系、場景應用等方面的科技能力。
在賦能政府(G端)領域,我國各地政府對地方財政的智慧管理、資產盤活及優化有著迫切的需求。陸金所控股旗下的重慶金融資產交易所(“重金所”),深度運用金融科技,整合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技術,運用于財政、國資的深度管理、安全保障、智能決策等場景,搭建地方投融資服務“智慧財政云平臺”,進而有效幫助各級政府、財政/國資部門實現智能監督、科學規劃、增加收入、節約支出、盤活資產、嚴控債務的管理目標。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