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蛟: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葛海蛟: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2023年07月20日 19:26 市場資訊

  來源:中國銀行

  編者按近日,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葛海蛟在2023年第7期《當代世界》雜志發表署名文章《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當代世界》雜志是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主管、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國際政治研究月刊,是深入宣介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理論陣地。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綜合我國發展階段、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作出的戰略安排。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金融機構應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精髓要義,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是聚焦實體、服務實體、發展實體,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極貢獻力量。

  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與重大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立意高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化一直是人類社會追求的基本目標。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占有先發優勢,一個時期內,“西方化”幾乎成為“現代化”的代名詞。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歷史、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實現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圍繞什么是現代化、要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化等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帶領中國人民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

  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豐富,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清晰描繪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和美好前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除了物質富裕外還將同步實現精神富足,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及價值追求;在實現方式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在發展路徑上,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堅決反對通過強權政治、單邊主義等方式損害甚至掠奪他國利益。總的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既切合中國實際,又符合世界大勢;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既有機關聯、密切銜接,又層層遞進、互為因果,共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系統深刻的理論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造福世界,為全球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選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國式現代化在造福中國人民的同時,也正在給世界各國帶來新的變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些年來中國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過程中也為全球經濟發展、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連續多年位居第一,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長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中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正在成為全球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合作平臺,促進各參與國經貿發展和民生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近11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累計1613億美元,促進了當地就業,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既發展了自身,也造福了世界。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貢獻了中國方案。

  新時代金融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金融業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聚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既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也為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債券、保險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規模連續17年位居全球第一,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便利性、可得性不斷提升。

  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金融業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助力經濟協調、均衡發展。一方面,持續優化金融供給和產品創新,著力加大對制造業的資源投入。聚焦重點領域,持續擴大信貸投放,努力提升中長期貸款占比;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助力實現資金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創新跨境金融服務,為中國制造“走出去”提供多層次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3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0.7萬億元,同比增長41.2%,比全部貸款增速高29.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積極響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助力疏通內循環體系。加大對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和成渝城市群等重點區域的支持力度。目前京津冀、粵港澳(不含港澳)、長三角、成渝四大經濟圈金融機構合計資產總額占全國比重超過40%。

  2022年11月6日,中國銀行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貿易投資對接會“千強鎮、百強縣”對接專場,為跨境企業提供“一對一”撮合服務。

  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金融作為資源配置的樞紐,既能為創新實踐提供資金支持,又能為產業應用提供風險對沖工具,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通過構建更加適配的科技金融業務模式以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平。不少銀行成立了專業化機構,為科創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同時,資本市場改革持續加速,科創板、北交所先后設立,注冊制改革全面推廣實施,科創企業上市融資的渠道更加暢通。截至2023年5月,科創板上市公司達528家,IPO融資逾8200億元。

  中國銀行致力于成為科技金融的全要素整合者、全鏈條創新者和全周期服務者。一方面,發揮綜合化經營優勢,構建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截至2023年5月末,共為6.5萬家科技型企業提供約1.3萬億元授信支持。另一方面,深入把握“專精特新”企業客戶資金需求特點,打造特色化、差異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截至2023年5月末,“專精特新”授信客戶3.3萬戶,其中,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近1.5萬戶,貸款余額近2500億元;推出創新積分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選擇權貸款等特色產品,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科技金融產品譜系。

  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近年來,中國持續完善涉及綠色金融標準、信息披露、碳減排支持工具等方面的頂層設計。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引導,推動綠色金融迅速發展。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超過25萬億元人民幣,綠色債券余額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均居全球前列。中國銀行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發展,通過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創新產品服務等方式,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金融“活水”。截至2022年末,中國銀行內地綠色信貸余額突破1.9萬億元,并依托國際化經營優勢,在全球范圍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形成“中銀綠色+”全球品牌,推出5大類35項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為企業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綠色金融服務選擇。

  形成面向全球的金融開放體系,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金融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眾多金融開放政策相繼落地實施,涉及外資股比比例、業務范圍、股東資質和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等各個方面,一大批外資銀行、保險機構新落戶中國,中國金融市場的吸引力與日俱增。人民幣跨境支付、投融資、國際儲備功能全面增強,2022年,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額達42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3.4倍,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跨境理財通、債券通等新的跨境產品相繼落地,為境外投資者投資內地市場提供更多便利。截至2023年3月末,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股票、債券、貸款及存款等金融資產規模達9.88萬億元人民幣,是2018年末的2倍左右。

  恪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助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可得性和覆蓋面明顯提升,不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全球普惠金融實踐樹立了成功典范。2022年6月,世界銀行發布數據顯示,中國的賬戶擁有率、數字支付使用率、儲蓄參與率、借貸參與率等多項普惠金融指標位居前列(賬戶擁有率為89%,借貸參與率為56%)。普惠小微信貸增長迅速,截至2023年3月末,中國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6.16萬億元,是2018年的3.7倍,同比增速連續多年保持在20%以上。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收集信貸信息種類最全的征信系統,為降低信息不對稱、助力普惠金融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銀行堅守金融為民的初心使命,將普惠金融視作開辟市場空間、重構業務模式的必由之路,近三年普惠金融貸款實現年均增速超過30%的高速增長,并通過數字化轉型,破解業務信息不對稱、運營成本高等難點,線上新增普惠金融貸款占比達80%。此外,中行為全球中小企業搭建互聯互通平臺,已在全球舉辦109場對接會,共計為126個國家和地區的5萬家企業提供服務。

  盡管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等問題,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亟需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

  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中國金融業必須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實際,以構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指引,不斷開拓創新,以高質量金融服務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第一,立足服務實體經濟,切實優化和改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金融業要堅守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宗旨,全面提升服務有效性,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一是變革理念,創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防范過度金融化。金融發展的理念要從過去追求規模擴張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和諧統一。二是優化供給,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推動金融服務結構和質量轉變,擴大直接融資占比,打造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體系。三是提升效率,加大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制造業強國建設、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對接,引導金融資源向事關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領域匯聚。四是把握產業變革趨勢,不斷提高金融與產業的適應性和匹配度。當今世界正在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制造業已不是簡單的產品銷售問題,突出表現為制造和服務深度融合,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交相輝映,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蔚然成風,對金融服務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年4月12日,第三屆消博會跨境供需對接會在海南海口舉行,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對接洽談。圖為中國銀行員工為參會企業進行對接撮合。

  第二,緊跟時代發展趨勢,變革服務科技創新模式。以銀行為主導是中國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征。未來要更好發揮銀行在支持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實現銀行傳統業務的升級重構和服務科創企業能力的根本提升。一是變革風險管理理念,創新信用審批機制,構建與科創企業特征相一致的授信審批體制。根據科創企業發展特點,探索創新多種、多維度的增信方式,將企業發展的不同生命周期與對應的風險緩釋方式結合起來。二是根據科創企業專利技術等“軟資產”豐富的特點,開展科技信貸、知識產權抵質押融資等金融產品創新,讓“沉睡的”專利資產為科技企業“主動造血”。三是加快投貸聯動業務發展,引導銀行資金更多參與產業投資活動。加快與各類產業基金的合作,通過參股或者控股的形式參與股權投資業務。強化投資顧問能力,發揮銀行客戶群優勢,為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提供全流程、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和信息服務。

  第三,踐行金融為民初心,優化支持普惠民生的方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服務共同富裕要以發展普惠金融作為重要抓手,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協調性、包容性和可達性。一是科技引領,打造數字普惠金融新模式。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優勢,用數字思維重塑業務和服務流程,著力破解傳統金融服務信息不對稱、運行成本高、市場風險大等發展難點,實現普惠金融業務可持續發展。二是服務賦能,提高普惠金融的直達性。強化與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的對接,助力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不均衡。圍繞新市民、農民工、城鎮低收入人群、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融資痛點,提供更加便捷精準的金融服務。三是產品創新,賦能重點領域小微企業發展。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構建包含專精特新貸、知識產權質押、選擇權貸款等在內的綜合化專業化金融服務機制,滿足“專精特新”企業的金融需求。

  第四,深化可持續發展,健全綠色金融市場體系。綠色金融是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具有觀念引領、資金聚集等多重功能。一是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支持企業低碳轉型。除繼續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外,還要加快發展綠色基金、保險、租賃以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投資等新興產品和業務。二是健全環境信息披露機制,疏通綠色金融“堵點”。建立健全統一的環境信息披露標準,強化企業開展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推動企業做好ESG管理。依托區塊鏈、大數據征信平臺追蹤溯源技術,開發標準化、高頻化綠色信息披露產品,提高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能力。三是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標準的國內外統一。綠色標準是綠色金融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國際上缺乏協調一致的標準體系,既不利于國內外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合作,也增加了監管機構防范“漂綠”“洗綠”風險的難度。未來,要積極推動構建國內統一、國際接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并持續開展相關實踐和應用。

  第五,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系,融入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是緊跟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中資企業走出去需要,調整優化金融機構的全球化布局。當前,全球化雖然遭遇逆流,但只要世界文明向前發展、交流互鑒不停滯,國際經貿合作的大循環就不會停止。金融業要響應企業“走出去”需求,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及與中國經貿往來密切國家或地區等重點市場的業務布局。二是提升全球金融服務能力,支持構建新型全球產業合作體系。因地制宜發掘新興市場業務增長點,在對外基礎設施投融資、“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等項目中,積極探索人民幣跨境使用新場景,滿足國際社會對人民幣資產日益增長的需求;積極參與自貿區、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自貿區金融服務水平;圍繞RCEP合作機制,推動供應鏈金融合作,幫助企業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提升,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三是助力構建更加包容、公平的全球金融治理秩序。在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前沿領域推廣符合發展中國家需求的金融規則及標準。四是把握好金融開放和金融安全的“黃金平衡點”。積極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和營商環境,促進國際金融合作。健全跨境資金流動預警機制,降低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以及短期資本、套利資金對境內金融市場的沖擊,提高金融體系的安全性。

  編輯:韓相儀 施凱波 顧沺沺王一帆

  核校:蔣驄驍

  出品:中行職工融媒體中心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7-25 民爆光電 301362 --
  • 07-24 金凱生科 301509 --
  • 07-24 長華化學 301518 --
  • 07-21 鴻智科技 870726 13.28
  • 07-20 敷爾佳 301371 55.68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