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余張罰單,被罰金額超17億元……去年銀行業仍處于嚴監管風暴的“漩渦”中,密集收到來自監管機構、央行的罰單。
與2023年相比,2024年銀行業“吃罰單”的情況已有所好轉,在罰單數量上同比下降了20.52%,在被罰金額上同比下降了39.55%。
進一步透視銀行業罰單,記者注意到,監管機構處罰的重點仍集中在銀行核心的信貸業務上。但針對市場新出現的亂象亦保持關注。例如,股市行情波動大、市場提前還貸潮持續,監管也進一步加大對貸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樓市等情況的關注。此外,監管的多個罰單也開向銀行“非潔凈處置不良貸款”“重組掩蓋不良貸款”等問題。
罰單數量有所下滑
經歷2023年強監管后,去年銀行業罰單數量、被罰金額均較2023年有所下降。
第一財經記者據企業預警通數據統計,銀行共收到來自央行及派出機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及派出機構、外匯管理局的6431張罰單(含分支機構、個人被處罰情形),同比下降20.52%;被罰金額合計約17.79億元,與2023年的29.43億元相比,下滑了39.55%。
不過,雖然罰單數量、被罰金額均出現下滑,但2024年內仍有5家銀行被罰金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其中,平安銀行2024年5月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罰沒6073.98萬元。罰單顯示,平安銀行因在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信貸業務、同業業務、理財業務等領域存在違規問題,需上繳違法所得,并支付罰款。總行被罰款6073.98萬元,分支機構被罰款650萬元。此外,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齊魯銀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上海分行、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被罰金額也在1000萬元以上。
記者梳理發現,中小銀行仍是被監管處罰的“重災區”。數據顯示,2024年,農商行收到來自央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罰單最多,共計有1911張,被罰金額數量達到4.43億元,在總被罰金額中的占比近1/4。其中,金額最高的一筆罰單開向廣州農商行,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2024年2月的處罰信息公開表,該銀行因辦妥抵押預告、登記即發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線上消費貸款資金流入證券領域、信用卡預借現金業務額度超過非預借現金業務額度等問題被罰沒金額800萬元。寧波鄞州農商行、浙江蕭山農商行則在去年1月、8月分別被罰沒560萬元、450萬元。去年共有12家農商行被罰沒金額在300萬元以上。城商行方面,2024年共收到512張罰單,被罰金額為3.20億元。其中,齊魯銀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上海分行兩家銀行均收到千萬罰單,分別在去年1月、7月被罰1375.13萬元、1085萬元。
與中小銀行相比,國有銀行及分支機構的罰沒金額相對較少。數據顯示,去年六大行共收到1387張罰單,罰沒金額為3.41億元。
被罰原因有哪些?
從被罰事由上看,信貸、反洗錢、結算與現金、公司治理都是銀行業違規的常見“雷區”。
其中,銀行被處罰最多的事由仍是信貸。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去年內至少有718家銀行因信貸違規被罰款。具體原因包括,違規發放貸款、貸款三查不到位、貸后管理不盡職及信貸資金被挪用于歸還貸款等。
不過與此前相比,“違規發放貸款”“貸款/授信管理不到位”“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貸款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等原因頻頻被提及。
去年6月至8月期間,多家銀行因個人貸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被監管處罰。其中,處罰金額較高的是浙江蕭山農商行,8月該行因為流動資金貸款管理不審慎,資金被挪用于股市,個人經營性貸款管理不審慎,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等原因被罰款450萬元。上海嘉定民生村鎮銀行在7月“吃下”的一張百萬元罰單中,也被監管部門指出“個人貸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流動資金貸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流動資金貸款管理嚴重不審慎、員工行為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問題。
與貸款違規流入股市同樣“吸睛”的還有樓市。近兩年提前還貸潮曾一度興起,違規利用消費貸置換房貸等亂象亦時有發生。也有多家銀行因審核不嚴被監管處罰。
例如,2023年12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衡水監管分局發布了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故城縣農村信用聯社因存在流動信貸資金流入房地產并用于歸還貸款等情況,被罰款6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也多次開出了涉及銀行不良貸款處置問題的大罰單。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2024年銀行業收到的罰單中,與不良貸款或不良資產有關的罰單達到157張,涉及罰單金額高達3999.65萬元。“非潔凈處置不良貸款”“重組掩蓋不良貸款”“違規上調不良貸款風險分類”等讓不良貸款“躲貓貓”的行為五花八門。
其中,被開具罰單金額最大的是昆明官渡農村合作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云南監管局披露信息顯示,去年7月,該行因流動資金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企業、非潔凈處置不良資產等問題被罰款240萬元。此外,重慶富民銀行、中國銀行滄州分行、桂林銀行也因涉及非潔凈處置不良資產等問題被處以百萬元“罰單”,分別被罰18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
為何面臨高額罰單,銀行仍選擇鋌而走險讓不良貸款“躲貓貓”?“這種方式短期內可以讓財務報表變得‘好看’。”一名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記者,非潔凈處置不良貸款是指在處置不良貸款時,不按照規定程序或標準進行,或隱瞞、虛報,或以高估值將不良資產出售給關聯公司,從而實現在賬面上減少不良貸款數量。但這并不意味著風險轉移,實際隱性風險可能長期積聚并損害銀行信譽。
值得注意的是,因不良處置問題被開具罰單的銀行多為中小銀行。
“中小銀行的客戶以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主,近期面臨的不良壓力較大,但這類型機構本身化解不良貸款的能力較弱。因此為了暫時改善財務指標,提升股東滿意度,容易出現讓不良貸款‘躲貓貓’,非潔凈處置不良貸款的情況。”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稱。
業內的共識在于,監管對于銀行不良處置的重視也在逐漸加大。除了開“罰單”及時堵違規外,去年監管也不斷完善“疏”的方式與途徑。批量轉讓、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創新手段逐漸增多。以批量轉讓為例,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公告掛牌總單數達288單,總體未償還本息數額突破826.2億元。
更多舉措還在陸續落地。2024年1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該辦法擴大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可收購的金融不良資產范圍,細化了管理流程,同時還強調了風險防控與合規經營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