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經過對《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近兩年的討論與修訂,《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近日正式公布。
《條例》共6章60條,重點明確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定義和設立許可、完善支付業務規則、保護用戶合法權益、監管職責和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內容。《條例》進一步完善了支付領域監管的頂層設計,提升了支付機構監管法律層級,更全面、系統地規定了支付領域重大事項的管理和處置。
司法部、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表示,出臺《條例》將監管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為行政法規,進一步夯實支付機構規范健康發展法治基礎,有利于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穩定各方預期,激發市場活力,也有利于保障用戶合法權益,防范化解風險,促進非銀行支付行業高質量發展。
定位小額便民,明確監管思路和重點
我國非銀行支付機構快速發展,對于活躍交易、繁榮市場有著重要作用,為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當前,支付機構年交易量超1萬億筆、金額近400萬億元,分別占全國電子支付業務總量的約8成和1成,日均備付金余額超2萬億元,服務超10億個人和數千萬商戶。
近年來,央行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推動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斷開其與商業銀行直接連接,督促大型支付平臺企業支付業務整改,防范風險隱患,取得積極成效。但同時,一些支付機構違規經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違規挪用用戶資金,泄露或者不當采集、使用用戶信息;個別支付機構鋌而走險,為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資金轉移通道等。
加強對支付機構的監管是支付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表示,“《條例》是我國支付機構監管的首部行政法規,構筑了非銀行支付業務監管的基礎框架和主體內容,必將進一步推動非銀行支付業務的全面、科學監管,為行業有效防范化解風險、切實服務實體經濟、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條例》明確了非銀支付機構在支付體系中的定位,即“以提供小額、便民支付服務為宗旨”。支付清算協會認為,作為支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各有優勢,既有競爭。也有分工合作,共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支付機構小額便民的定位,有利于促進支付產業協調均衡發展,更有力地推動支付機構專注于主責主業,明確經營范圍,提升服務質效,切實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民生。
《條例》提出,國家引導、鼓勵非銀行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開展合作,通過銀行賬戶為單位用戶提供支付服務。對此,財付通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條例》還明確了監管思路和重點,在“法律責任”章節明確了各類違法行為及對應的處罰舉措,壓實了監管執法依據,規范了支付機構行為,為人民銀行全面加強全鏈條、全周期監管、嚴把支付機構準入關、防范化解支付領域風險提供了保障。
支付寶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的實施,為支付機構的未來發展打下了良性競爭和規范健康發展的基礎。通過該管理條例進一步強化了對支付機構的全鏈條、全周期的監管,有利于防范支付行業風險。與此同時,在規范作用下,支付行業將迎來進一步規范有序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實體產業的長遠發展。”
功能監管,按業務實質重新劃分類型
在支付業務規則的具體內容上,《條例》提出,非銀行支付業務根據能否接收付款人預付資金,分為儲值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兩種類型,但是單用途預付卡業務不屬于本條例規定的支付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以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按照交易渠道和受理終端,將支付業務分為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和預付卡業務等三類。
“《條例》將支付機構業務從過去的三大分類變成儲值賬戶運營業務、支付交易處理業務,能很好解決各支付參與者對于條碼支付、刷臉、刷掌等新型業態的監管覆蓋。”寶付支付產品負責人孟紅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是說。
據司法部、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介紹,隨著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出現了條碼支付、刷臉支付等新興方式,現有分類方式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發展和監管需要。《條例》結合多年監管實踐,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支付業務分類經驗,堅持功能監管理念,從業務實質出發,根據其能否接收付款人預付資金,分為儲值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兩類。
“新的分類方式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具有良好的擴展性,有利于防范監管空白。二是避免監管套利,有利于促進公平競爭。”上述負責人表示,新的分類方式下,無論支付業務外在表現形式如何,均可按照業務實質進行歸類和管理,能較好地適應行業發展變化,將各種新型支付渠道、支付方式歸入兩大基本業務類型;新的分類方式基于業務實質和風險特征,穿透支付業務表面形態,有利于統一資本等準入條件和業務規則要求,消除監管洼地,形成公平的制度環境。
易寶支付認為,《條例》對非銀行支付機構業務類型按照“業務實質”進行了重新劃分,體現了功能監管理念,有利于提升監管專業性和公平性。
在網聯負責人看來,《條例》在業務資質、業務行為、風險防控、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其頒布實施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支付業務穿透式監管水平,壓實支付市場主體責任,支持清算機構更有力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有效提升防范化解支付領域風險有效性、全面性,不斷助力增強支付監管效能。
對于儲值賬戶運營業務和支付交易處理業務的具體分類方式和監督管理規則,《條例》表示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記者了解到,央行近期將研究制定實施細則,做好新業務類型與原有分類方式的銜接,推動平穩過渡。
支付為民,加強用戶權益保障
消費者保護是金融監管領域的重點工作之一,《條例》對用戶權益保護做了更嚴格的規定,注重防范和化解支付風險。銀聯有關負責人表示,《條例》在總則第一條即強調要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充分踐行了“支付為民”、“為民監管”理念,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增強社會公眾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的信任度和對支付服務的滿意度。
具體內容上,《條例》規定支付機構應當按照公平原則擬定協議條款,保障用戶知情權和選擇權。加強用戶信息保護,明確信息處理、信息保密和信息共享等有關要求。要求支付機構對所提供的服務明碼標價,合理收費。明確支付機構應當履行投訴處理主體責任。
如,《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支付服務協議應當明確非銀行支付機構與用戶的權利義務、支付業務流程、電子支付指令傳輸路徑、資金結算、糾紛處理原則以及違約責任等事項,且不得包含排除、限制競爭以及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非銀行支付機構責任、加重用戶責任、限制或者排除用戶主要權利等內容。
對于協議中足以影響用戶是否同意使用支付服務的條款,非銀行支付機構應當采取合理方式提示用戶注意,并按照用戶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非銀行支付機構擬變更協議內容的,應當充分征求用戶意見,并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顯著位置公告滿30日后方可變更。非銀行支付機構應當以數據電文等書面形式與用戶就變更的協議內容達成一致。
再如,第三十二條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用戶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原則,公開用戶信息處理規則,明示處理用戶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取得用戶同意,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三十五條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應當及時妥善處理與用戶的爭議,履行投訴處理主體責任,切實保護用戶合法權益。國家鼓勵用戶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之間運用調解、仲裁等方式解決糾紛。
“《條例》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團旗下支付機構錢袋寶總經理劉曉東認為,強化信息安全、數據安全,充分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提高了消費者支付安全感,全方位地為支付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根本依據。
(作者:邊萬莉 編輯:周炎炎)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