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費潮”背后:“銀行理財又可以相信了”

“降費潮”背后:“銀行理財又可以相信了”
2023年07月24日 17:27 媒體滾動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盧夢雪 冉學東 北京報道

  “去年虧掉的錢今年慢慢掙回來了,銀行理財又可以相信了。”多位銀行理財投資者感慨,隨著市場情況好轉,此前虧損的多只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2023年上半年回暖,2022年破凈潮陰影正逐漸散去。

  銀行理財市場正呈現出穩步復蘇的態勢,在存款利率不斷下調的環境下,一度出現“存款理財化”現象。但值得關注的是,在固收類產品凈值持續回升的背景下,權益類產品破凈情況仍大面積存在,兩種業績兩極分化趨勢愈發凸顯。

  為穩定產品規模,提升投資體驗,理財公司打出自購、優化估值方法、下調業績比較基準、費率優惠等一系列組合拳。一方面,2023年上半年銀行在“攤余成本法”估值的基礎上推出了“混合估值法”的理財產品,以期在產品穩健的基礎上為投資者博取更高收益;另一方面,理財產品持續減費讓利,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等多費率齊優惠,掀起一輪“降費潮”,招銀理財推出一款“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產品引起市場熱議。

  理財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記者注意到,隨著大中型銀行陸續完成理財公司的布局,中外合資理財公司逐漸增多,不少中小銀行也在持續發力理財公司布局,差異化競爭格局進一步凸顯;此外,理財公司“代銷”、“直銷”兩端發力,理財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展,投資者購買理財的渠道愈發多樣化。

  銀行理財市場企穩回升,業績分化

  2023年年初,銀行理財市場仍籠罩在2022年破凈潮和贖回潮的陰影中,1月份至3月份理財存續規模繼續走低,直至4月份存續規模達到26.4萬億元,環比增長1.65萬億元,實現了2022年10以來月度理財規模首次“止跌回增”,后續產品規模開始逐步恢復。

  市場規模擴大的背后是理財產品凈值修復的助推。2022年11月份,理財產品破凈率一度達到18%,2023年以來,受到債券市場回暖的影響,理財產品凈值逐步回升。據民生證券測算,截至5月31日,理財產品凈值區間收益率平均為0.19%;理財產品總體破凈率降至3%,甚至低于2022年11月理財贖回潮之前5%左右的水平。

  在2023年上半年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調的背景下,連續13個月同比多增的居民存款,在4月份首次回落,同比多減5524億元。在銀行理財規模首次止跌回增之際,包含天風證券等在內的部分機構分析認為,居民“存款理財化”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因。

  值得關注的是,在凈值整體修復的背景下,權益類市場破凈率依舊高企。《華夏時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測算,截至7月4日,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處于存續期的權益類產品中有76%跌破凈值,有產品凈值較初始凈值跌去49.23%,接近“腰斬”;混合類產品中有25.48%跌破凈值,凈值最大回撤達到了22.54%。

  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走勢的分化是造成權益類產品和固收類產品業績差異的主要原因。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2023年上半年債券市場回暖但股票市場持續震蕩,這使得與其掛鉤的理財產品的業績出現分化。

  劉銀平認為,從銀行及理財公司的投資風格來看,今年理財產品注重穩定性,發行的中低風險、固收類理財產品占比持續上升,產品“破凈”率降至較低水平,投資者購買熱情也有所上升。

  業務思路打開,理財市場“創新”與“讓利”齊行

  為吸引和留住投資者,理財公司正展開持續的創新和降費讓利。

  繼2022年密集推出的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之后,銀行理財市場面對產品凈值波動再一次做出主動性選擇。2023年初,多家理財公司推出平衡穩健性與高收益的“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成為低波動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補充,一方面,該產品通過市值法估值資產的資本利得增厚收益,另一方面,通過較為穩健的攤余成本法估值資產控制回撤幅度,保證產品凈值相對平穩。

  “降費潮”也依舊在延續。2023年上半年,多家理財公司宣布將旗下多款產品的多重費率進行調降,涵蓋固定管理費、浮動管理費、銷售服務費、理財產品贖回費等,部分產品多種費率同時調降,有產品的部分費率甚至降為0。

  此外,在資本市場不斷震蕩,權益類產品大面積破凈的背景下,招銀理財在5月份提出旗下一只權益類公募產品“累計凈值低于1元不收固定管理費”,因該模式打破了傳統公募產品不論凈值漲跌固定收取管理費的收費模式,獲得了市場廣泛關注。

  6月份,興銀理財也迅速推出一款具有管理人讓利性質的開放式混合類公募產品,

  在不收取超額業績報酬的基礎上,該產品規定自成立之日起的6個月內,若估值日前一日累計凈值小于1元,則該估值日不收取投資管理費。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理財產品的費率下調一定程度上將增強理財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將理財公司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得更為緊密,是理財公司短期內穩住規模、吸引投資者的競爭手段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理財經理的個人影響力也成為理財公司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的新舉措。上半年,招銀理財推出多篇文章對其權益類投資經理張英進行介紹,使得這位從業16年、擁有豐富投資經歷、審慎克制的價值型投資選手“張英”生動地展現在了投資者面前。

  理財市場競爭加劇

  6月初,農業銀行旗下的農銀理財與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控股公司合資組建的“法巴農銀理財”在上海揭牌,成為第五家成立的中外合資理財公司。至此,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均與外資成立了合資理財公司,金融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除了理財公司布局的日益完善,理財機構在產品銷售渠道上也在不斷發力。

  去年以來,信銀理財、青銀理財、招銀理財、華夏理財、寧銀理財、渝農商理財相繼上架了旗下的直銷APP,也有多家理財公司陸續開設了自己的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公眾號,直銷布局開啟加速模式。

  但直銷渠道為理財公司帶來的銷售收入占比并不高,代銷渠道是理財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以2022年為例,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累計代銷金額達53.59萬億元,但16家開展了直銷業務理財公司,全年累計直銷金額僅有0.26萬億元。

  在代銷渠道上,記者注意到,2023年上半年,除了母行代銷渠道外,不少理財公司代理銷售機構的名單中出現了中小銀行的身影,許多農商行也加入了理財產品代銷的陣營。

  普益標準分析認為,理財公司積極拓展代銷渠道,一方面是部分理財公司搭建直銷渠道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其母行渠道資源與全國性銀行具有差距,通過拓展銀行等金融機構代銷渠道,不僅可以利用全國性銀行的廣泛網點和知名度拓寬產品銷售面,部分區域性理財機構也可以通過中小銀行的下沉渠道精準拓客,提高產品銷售規模,同時提升品牌知名度。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理財產品 理財 中國經濟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7-28 藍箭電子 301348 --
  • 07-28 盟固利 301487 --
  • 07-28 華勤技術 603296 --
  • 07-25 華虹公司 688347 52
  • 07-25 民爆光電 301362 51.05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