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程維妙)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新一年重點任務后,許多行業陸續作出相應部署,金融行業也在其中。
據央行1月6日公告,1月4日以視頻形式召開2021年央行工作會議,提出這一年十大工作要求,其中一項即“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
會議指出,要做好政策設計和規劃,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推動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為排碳合理定價。逐步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明確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勵約束體系,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持續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何謂“碳達峰、碳中和”?據了解 ,其提出背景是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因此,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
“實現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綠色、低碳投資,其中絕大部分需要通過金融體系動員社會資本來實現。”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曾公開表示。
近年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已在提速,綠色貸款與普惠金融貸款、涉農貸款等并列出現在監管口徑中。據央行披露,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1.55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6.3%。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貸款和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5.56和3.08萬億元,比年初分別增長17.1%和9.3%。
一位華北地區銀行信貸部人士也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現在要求大力支持綠色金融,每每提及授信指引,都有綠色信貸。
碳中和需要多大的綠色低碳投資規模?不少專家和機構有各種估算。如中國投資協會和落基山研究所估計,在碳中和愿景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術和儲能技術等七個領域需要投資70萬億人民幣。
“基于這些初步估算,未來30多年內,我國實現碳中和所需要的綠色低碳投資的規模應該在百萬億人民幣以上,也可能達到數百萬億,碳中和因此將為綠色金融帶來巨大的機遇。”馬駿稱。
他同時指出,我國目前的綠色金融體系還面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和挑戰:包括目前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與碳中和目標不完全匹配、環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尚未充分反映碳中和的要求、綠色金融激勵機制尚未充分體現對低碳發展的足夠重視、綠色金融產品還不完全適應碳中和的需要等。
對此,馬駿建議,應考慮從如下幾方面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一是完善綠色金融標準;二是建立更加強有力的綠色金融激勵機制;三是建立覆蓋面更廣的強制性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碳排放和碳足跡應該成為披露的基本要求;四是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適時要求其披露環境和氣候風險敞口和壓力測試或情景分析結果;五是強化碳市場在碳減排和配置綠色金融資源中的作用,發展碳金融產品和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六是切實落實中歐綠色伙伴關系,大力引進歐洲的低碳技術和低成本資金。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李項玲
責任編輯:戴菁菁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