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技術與財產安全緊密相連 監管不能“留白”

人臉識別技術與財產安全緊密相連 監管不能“留白”
2020年12月15日 06:45 證券時報網

  原標題:人臉識別監管不能“留白”

  見習記者 杜曉彤 李穎超

  “人臉識別技術用于金融領域不僅是不安全的,而且可能有害。”有金融從業人士如此警告,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將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緊密維系在一起,可能將用戶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如今監管與學界都開始探索人臉識別技術應用邊界,相比之下,民眾對于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仍顯落后。

  人臉信息特殊在哪兒

  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征識別中的一種,與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征一樣,人臉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變性。日本支付機構Netstars的CTO陳斌向記者表示,“如果賬號密碼泄露了,用戶還可以更改,但是人臉信息如果出現大面積泄露,難道讓成百上千萬人去整容嗎?”

  與此同時,相對于其他生物特征,人臉信息還具有易于獲取、獲取過程無感化、與個人身份關聯緊密等特性。一家國際互聯網數據公司技術人士表示,“人臉信息與個人身份之間的關系可謂‘一目了然’,一旦建立其關聯信息,風險較大。”

  亦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人臉信息泄露還存在兩方面風險:一是人臉信息屬于個人隱私,一旦泄露可能被濫用、亂用;二是人臉信息通常暴露在公共環境中,很容易實現無感知采集,用戶無法知道是否有企業存在惡意識別人臉的行徑,從而用來做一些對個人不利的事情。

  陳斌對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充滿警惕。據陳斌介紹,在數據安全領域主要關注兩類,一類是個人身份數據(PII),另一類則是支付卡數據(PCI),前者背后代表了個人生命安全,后者背后代表了個人財產安全。

  “如果把人臉識別技術不加限制地用于金融認證,就相當于每張臉的背后都綁定了一個資金賬戶。”陳斌提醒,這一做法將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緊密關聯起來,有可能在損害個人財產安全的同時威脅人身安全,因此,可能將用戶推向一種危險的境地。

  探索中的監管之道

  央視新聞曾在今年8月份報道稱,2010年至2018年間,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0.7%,預計到2024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我們已經走到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無人區’,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國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但這也意味著我們正在面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問題。”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常務副主任劉新海向記者坦言,一個監管的空白區,自然會在發展中存在許多問題,無論是應用還是監管,都還走在不斷探索的路上。

  今年11月份公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及,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網信辦等四部門12月1日印發的《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必要個人信息范圍(征求意見稿)》中也規定,3種金融類APP必要個人信息不包含人臉信息等生物識別信息,APP運營商不得強制收集并將其作為提供服務的必要條件。

  這些政策等同于掐住了人臉識別模型研發的命脈。前述業內人士透露,人臉核驗模型需要大量人臉數據進行訓練,相關政策的落地或對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發有較大影響,“沒有訓練數據,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但從監管發布的指導文件來看,人臉識別技術不會被“一棒子打死”,不過,對參與者的準入門檻或將抬高,甚至收縮到持牌金融機構范圍內。去年8月份,央行印發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中就提到,要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利用專用口令、“無感”活體檢測等實現交易驗證,由持牌金融機構構建以人臉特征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實現支付工具安全與便捷的統一。

  “‘一刀切’顯然不是良策,政府應該會積極監管,但也要平衡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商業價值、社會價值和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前述從業人員表示,“國內大型互聯網科技公司和數字經濟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并走在世界前列,正是得益于寬容的監管環境,人臉識別技術與其他推動經濟發展的技術一樣,都需要監管的包容。”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2-16 天秦裝備 300922 16.05
  • 12-16 一鳴食品 605179 9.21
  • 12-15 振邦智能 003028 21.75
  • 12-15 潤陽科技 300920 26.93
  • 12-15 吉大正元 003029 11.27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