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企業做消費信貸、普惠金融需持牌經營 產品也需合規(全文)

劉曉春:企業做消費信貸、普惠金融需持牌經營 產品也需合規(全文)
2020年12月11日 10:21 新浪財經

  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于今日在北京舉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劉曉春表示,小微企業、個人合理的消費信貸,普惠金融滿足了,是不是就對了?對于供給端,也要認真地進行分析。也就是說需求端是合理的,但是滿足它的方式、方法本身也要合規、合法。如果說用不合規、不合法的方法去滿足這個需求,不能因為目的達到了就是合理的,就可以無法無天。所以,不能說做消費信貸、做普惠金融就可以無法無天的。要持牌經營,產品本身也要合規、合法。第二,這個業務本身對你自己這個機構也要是能夠安全的、可持續的。第三,所滿足的普惠金融不僅要合規、合法,不僅是對這個企業本身是能夠安全的、可持續的,還要不對社會造成系統性的風險。如果說不合規、不合法,自身也有風險,甚至于對社會還造成了危害,那么你即使滿足了一些所謂的普惠金融的需求,我認為也是不應該的。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各位朋友好,關于金融科技或者說互聯網金融,我認為只是我們金融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從長遠來看,科技總會被廣泛地使用。當整個金融體系都用上了科技,或者說我們現在講的所謂的數字技術,那么金融還是金融,無所謂所謂的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數字金融,不可能在所謂的金融之外有一個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所以,這只能是說一個小插曲。

  現在為什么講要數字化轉型?是因為在整個經濟往數字化轉型的過程當中,作為金融也要跟上這個趨勢。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特別要強調金融科技或者說數字化金融、智慧金融。

  對銀行來講,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毫無疑問,toC端大家怎么能更好地讓金融觸達客戶,讓客戶有更好的體驗,這是非常必須的。但是我認為對銀行來講,現在有更多的問題需要通過技術能夠更好地來解決。

  首先,我們從客戶端來講。我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集團性企業,而這些集團不僅跨地區,還甚至全球布局。從集團內部來講,不僅是一個行業的,甚至是一個產品的,它有些是跨行業、跨產品的,這是從行業角度來講。另外一個,從所有制角度來講,集團下面并不是鐵板一塊,有控股的、參股的,也有財務投資的,還有合作的。這個和我們傳統對企業風險的評估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現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面,銀行怎么來評估這一類集團企業包括集團企業下面子公司的個體風險,這個在數字技術上面或者我們金融科技上面,能不能夠幫助銀行來找到這樣一些風險管理的規律或者方式方法,這才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對金融科技非常需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方面,現在新興的行業、新興的產業越來越多。這些新興的產業、行業的運行規律和我們傳統進行風險評估時候的那些產業的運行規律不太一樣。我們傳統主要是講投入產出,計算的是投入產出。但是現在許多行業產業對它的投入產出很難進行評估。比如說文化產業(比如動漫),在支持動漫的時候,你沒法估算某一個動畫它最后能夠是否為市場所接受,某一部電影最后有很高的票房,那么它的投入產出到底怎么樣,它沒辦法估算。其它比如說像康養、旅游,像新興的科技創新公司,像這些我們怎么來尋找他們的運行規律、風險規律?找到支持這些行業的一些方法,這也是希望能夠通過金融科技技術,能夠提高我們風險管理的能力。

  第三,現在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特別是數字科技的應用,我們今后數字社會的建設,許多行業會更多地寄托于數字技術,包括這些公共平臺會越來越多。像對這樣一些新興的商業模式,怎么來評估我們客戶的風險及風險的規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怎么來為他們服務,這也是銀行的新的客戶,也需要我們能夠借助于新興的技術,來提高我們的管理能力、我們管理的針對性。

  第四,現在整個金融環境在發生變化,我們講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在建立,企業有更多的投資渠道,有更多的融資渠道。一方面當然對我們銀行帶來了競爭。但是另一方面,也對我們怎么來評估企業的投融資風險,帶來了新的課題。原來我們評估企業的資金來源應用相對比較簡單,但是現在企業有更多的融資渠道以后,實際上對企業的財務風險、資產負債管理能力的風險更復雜了,我們銀行怎么來管理這些風險,包括現在比如說這兩年比較多的股票質押融資的爆雷、債券的爆雷,實際上這些都是金融市場發展的結果,也是企業面對新的金融市場,資產負債管理沒有跟上所造成的。所以,對銀行來講,也要評估這一類風險,這一類風險也牽扯到許多新的數據、新的規律,需要我們利用新的技術去尋找新的規律。

  再一方面,從我們銀行自身來講,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現在也有了非常非常大的變化。我們原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主要就是存款和貸款,但是我們以資產這一塊來講,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當中信貸資產大概只占了一半左右,有些銀行甚至于低于一半,也就是說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當中有更多其它類的資產,對我們銀行自身的管理就帶來了許多新的課題,內部的管理也更復雜了。代加上我們現在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對銀行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或者經營也帶來了許多新的課題,也帶來了許多管理的復雜性。像這樣一些(問題),也需要我們通過應用新的數字技術來強化、提升我們的管理能力,使得我們銀行自身的運作更有效、更精準。

  這是我們目前銀行真正要遇到的一些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研究什么呢?實際上首先就是要研究金融問題,也就是我剛才講的這些(問題)本身都是金融問題。我們講云計算、大數據本身是一堆數據,你怎么去采集這些數據,關鍵是要找到這些數據和我們業務之間的相關性。比如我們講信貸業務,通過什么渠道,找到哪些信息、哪些數據,這些數據和我的信貸風險之間的相關度是什么?相關度多高?或者說在什么情景下面、什么情況下面,或者說什么場景下面某些數據和信貸風險是相關的,但是你換了一個環境,可能就沒有什么關系了。所以,不是說數據越多越好,什么數據都需要,而是說你要和信貸風險有相關性。

  再比如說,我們還要找到哪些數據、哪些方法對信貸的借款人具有強約束力。我們放貸款的目的不是為了放貸款,放貸款是為了要收回貸款和本息。這個不僅要考慮到客戶有沒有還款能力,也要考慮到客戶有還款能力而不還款怎么辦,那你就要有強制的約束能力。

  所以,技術本身不能提高客戶的還款能力,技術本身也不能提高客戶的道德水準,這個當中就要我們去找到相應的數據、方法。而數據和方法本身里面還含有法律和制度的約束。所以,我們對這些產品的創新,不僅是需要科學技術,還需要我們的金融技術、我們的制度技術。

  我剛才也講了,包括我們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也要找到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才能夠更好地來管理好我們的資產負債。對企業我剛才講了,比如說集團性企業的風險,比如說新型行業產業的風險,再比如說新興商業模式的風險。針對這些,我們需要找到數據之間的關系。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應該是大家可以公開進行探討的,因為每一個銀行、每一個金融機構針對的客戶是不一樣的,所需要的數據也是不一樣的,或者說針對的場景是不一樣的,你所需要的數據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可以交流,大家互相借鑒,但是并不存在所謂的商業機密問題。我覺得現在有些企業好像說這個是商業機密,把它保密起來,我覺得毫無必要,是多余的。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隨著5G、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今后我們會有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的越來越多的公共平臺企業。這里就帶來一個問題,這些公共平臺怎么和社會相處?我認為這些公共平臺應該是開放式的平臺。我們都在強調要打通信息孤島,但是不能使得這些平臺本身成為信息孤島,它應該是為各行各業打開它這個平臺,讓各行各業能夠在這個平臺上面更好地運行,能夠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益。在這個當中,這些平臺也會有自身的生存之道。所以,在這個平臺上,我認為你有能力為平臺上的需求者提供金融服務,你就可以申請牌照。但是你再怎么申請牌照,你不可能滿足天下所有的金融需求。所以,還是要讓有能力做金融的到平臺上來做金融。所以,平臺應該開放。

  第三,我們要建立相應的法規制度包括平臺開放的相應的法規制度。這當中我想要特別強調的是,一方面我們有針對性的法規制度。另外一方面,我們執法必須嚴,必須標準統一,不能因為一些企業的特殊性或者說經濟環境的特殊性改變執法的寬嚴度或者改變執法的方式,所謂區別對待這些,我認為從執法的角度或者執行監管的角度是不應該的。

  我覺得金融科技也好,數字技術也好,有很廣闊的應用天地。但是從金融角度來講,歸根結底要解決的是金融問題。所以,金融創新首先需要的是金融技術,然后是制度技術,最后才是我們的科學技術。監管一般情況下落后于市場的創新,這是對的,但是不能反過來說因為監管總是落后的,所以監管總是沒道理的,甚至于說不要監管,這個邏輯我認為是不成立的。正因為監管落后于市場,所以更要促使監管跟上市場創新的節奏。這是一方面。

  再一方面,并不是說是創新一定就是好的,創新也是具有兩方面,有好的一面,也有可能有風險的一面,更何況我們對創新、對風險不能寄托于某個企業、某個人自身的道德能力或者說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依然需要由監管來監管風險、控制風險或者說防范風險的發生。所以,監管一定要跟上市場創新的節奏,而不是說監管因為是落后而不需要監管了。

  再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們一方面要對創新寬容。第二方面,對監管也應該寬容,實際上監管本身也是創新。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可能會有一些過頭的或者說不足的,這個也需要在實踐當中不斷地進行調整、調節,來真正地使得我們的市場、使得我們的創新,真正地是造福于市場,而不是危害于市場。

  這是創新和監管之間我們要有一個平衡的看法,不是說只要是創新就可以無法無天。這樣又帶來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對滿足需求怎么來看待。好比說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有需求,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這個首先要分清楚。有些需求,比如說消費信貸、學生貸款,學生想消費沒錢,他是有這個需求,但是這個需求是不是應該滿足?從信貸角度來講,你只要沒有還款能力的資金需求都不是有效需求,都不是合理需求。比如說對于生活困難戶,他需要的應該是社會補助,是公益的幫助,而不是信貸,信貸只能加重他的生活負擔,不可能減輕他的生活負擔。所以,需求不是說它至少滿足了所謂的普惠,就好像是合理的,我認為不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剛才講到的“學生的貸款”,學生缺錢,當然他自己沒有收入,但是有可能是他家庭本身比較困難。他家庭如果本身比較困難,你還給他貸款,是更加造成他的家庭困難。另外一些學生可能是家庭并不困難,但是是因為他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當中,希望他能勤儉節約、勤儉理財,不希望他鋪張浪費。你這個時候去給他貸款,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對他家長的不尊重,甚至于是對他家庭教育的冒犯。所以,我認為滿足這樣的需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不能說只要滿足需求就可以。反過來來講,我們從供求端來講,比如說需求是合理的,小微企業、個人合理的消費信貸,普惠金融滿足了,是不是就對了?我認為對于供給端,你也要認真地進行分析。也就是說需求端是合理的,但是你滿足它的方式、方法本身也要合規、合法。如果說你用不合規、不合法的方法去滿足這個需求,不能因為目的達到了你就是合理的,你就可以無法無天。所以,不能說你做消費信貸、做普惠金融就可以無法無天的。你要持牌經營,你的產品本身也要合規、合法。第二,你的這個業務本身對你自己這個機構也要是能夠安全的、可持續的。第三,你所滿足的普惠金融不僅要合規、合法,不僅是對你這個企業本身是能夠安全的、可持續的,還要不對社會造成系統性的風險。如果說不合規、不合法,自身也有風險,甚至于對社會還造成了危害,那么你即使滿足了一些所謂的普惠金融的需求,我認為也是不應該的。

  所以,這個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我對智慧金融、數字金融的一些看法和認識,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2-17 南模生物 688265 84.62
  • 12-17 奧尼電子 301189 66.18
  • 12-17 優寧維 301166 86.06
  • 12-16 統聯精密 688210 42.76
  • 12-16 概倫電子 688206 28.28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