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消息,由東北亞經濟研究院、中國國際商會與新浪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東北亞經濟論壇”今日正式啟幕,本次論壇主題為“東北亞:深化改革、合作共贏”,中國東北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凱發表演講。
李凱表示,雖然營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目前東北振興基礎不穩,體制機制問題尚待進一步解決,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東北積蓄力量探索方向的時期。要認識到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在規劃上要留有余地。
以下為發言全文:
一、東北經濟的形勢和問題
(一)東北經濟形勢趨穩
2019 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的經濟增速分別是 5.5%、3%、4.2%,雖然位列全國最后五名,是經濟增長速度最慢的經濟板塊;但是相比較于 2016 年,占東北經濟一半的遼寧經濟在歷史上首次出現負增長,東北經濟已經走出發展最困難時期,開始步入恢復發展軌道,呈現出總體向好的局面。新冠疫情對這種趨勢會有一些影響,會減慢這種態勢。
(二)營商環境初步改善,受到市場認可
2018年10月11日,寶馬集團和華晨汽車集團聯合宣布股東雙方將延長華晨寶馬的合資協議至2040年(從2018年至2040年),同時對華晨寶馬的投資將增加30億歐元;
2018年12月26日,恒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在大連長興島正式投料開車,全部投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3000億元;
2019年5月15日,萬達與沈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在沈陽再投資800億元,包括大型文化旅游項目、國際醫院、國際醫院和5個萬達廣場;
2019年6月12日,騰訊與沈陽市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將助力沈陽打造“城市超級大腦”;
2019年3月23日,石油巨頭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與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盤錦鑫誠集團公司在遼寧盤錦聯合成立華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資額超過百億美元,共同打造集約化、高端化、差異化的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
2019年6月15日,沈陽市政府與恒大集團簽約,恒大投資1200億在沈陽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整車研發生產基地落戶渾南、輪轂電機研發生產基地及動力電池超級工廠落戶鐵西;
2019年6月29日,紅星美凱龍控股集團計劃在沈興建沈北“愛琴海購物公園”項目、渾南世博園“夢沈陽”項目、渾南高端酒店及居家生活商場項目和渾南“愛琴海購物公園”項目。
2019年7月16日,沈陽市人民政府與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潤集團將進一步把沈陽市作為重要投資發展城市;
2019年7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與黑龍江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黑龍江省區位優勢、產業發展和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在數字經濟、數字政府、社會治理、惠民服務以及深化開放合作等領域開展合作,建設“數字龍江”;
2020年,這次疫情中,東北地區的公共醫療衛生力量,在全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實際上包括高等教育和中小學教育,都是東北的相對優勢。
(三)外部拉動作用在加大
京津冀經濟圈的產業外溢,朝陽設施農業進入北京、農產品深加工、承接北京產業轉移、高鐵經濟初步見效。對口合作、飛地經濟、外派干部等方面都在起作用。哈爾濱深圳產業園。
(四)振興東北戰略初步成型
中心城市戰略、開放戰略、人才戰略等。沈陽在謀劃國家中心城市戰略,哈爾濱、長春在建設中心城市,大連目標是國際化開放城市,遼海歐等。這些戰略具有長遠意義。
(五)經濟體量小,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下降
東北三省2019年的GDP為50248億元,排在河南和四川之間,不及河南一個省的經濟規模(河南2019年GDP為54259.20億元)。
東北三省2019年的GDP規模相當于2012年水平,相當于7年都在補歷史欠賬。
東北經濟要集中解決經濟總量問題,壯大總量,然后謀求高質量發展。
東北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下滑,1978年東北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為13.98%,2019年為5.1%,為建國以來最低水平。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各省市年度GDP數據,經整理計算。
注:由于采取分級核算,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相加不等于全國總計,二者有出入。
(六)缺少體量較大的消費性產業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是全國體量最大的消費型產業,2018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10.6 萬億元,而東北三省這一產業僅實現 665.5 億元的營業收入,占全國的比例為 0.63%;
從橫向來看,河南、重慶等地抓住了珠三角、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機會,2018 年河南省這一產業占全國的比例為 3.81%,重慶占 4.25%,廣東占 36.57%。
從這一產業營業收入占GDP的比重來看,2018年遼寧為 2.5%,吉林為 0.56%,黑龍江為 0.19%,而河南、重慶分別占到 8.08%和 20.83%,廣東更是占到 38.78%。
(七)對東北振興形勢的整體判斷
雖然營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目前東北振興基礎不穩,體制機制問題尚待進一步解決,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東北積蓄力量探索方向的時期。要認識到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在規劃上要留有余地。
二、東北振興的理論基礎
(一)雁行模式——產業轉移的帶動作用
20世紀60-80年代東亞各國、各地區產業分工與梯度轉移以及經濟依次起飛的動態過程,稱之為“雁行發展模式”。東亞國家按照“日本-四小龍-東盟、中國”的產業轉移順序,呈現出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地區)多層次趕超的格局。
第一層次: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日本居于東亞經濟發展的雁頭地位,從事技術開發并進行產業轉移,帶動地區的經濟增長;
第二層次:具有一定資金和技術積累的“四小龍”,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盟國家,是東亞經濟發展的雁身;
第三層次:作為雁尾的東盟和中國,具有豐富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利用日本和“四小龍”產業結構轉移的機會,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并奮力追趕、努力在產業結構升級和比較優勢轉換的階梯上攀升。
“雁行模式”的基礎是貿易圈中存在產業梯度差,“雁行模式”的特點是“隨著產業轉移的方向,帶動該地區的經濟增長”。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時的中國處于第三層次,東部沿海地區承接了第二層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目前長三角、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大都去了中部(鄭州)和西部(重慶、成都等),所以東北缺少外部產業轉移的帶動作用。
(二)新結構經濟學——發展戰略與比較優勢相匹配
- 新結構經濟學
一個國家或地區從自身要素稟賦結構出發,在此基礎上把現在能夠做好的(比較優勢)做大做強,逐步實現發展。當企業所選擇的產業和技術都與經濟體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相符時,經濟將會最有競爭力。即發展戰略要與比較優勢相匹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的共同作用。
- 新結構經濟學對東北的啟示——發揮比較優勢
東北經濟結構的短板:以紡織服裝、家電與消費電子為龍頭的輕工業集群和相應商業網絡嚴重缺失。東北經濟結構的長板:由其稟賦結構及其歷史遺產積累起來的重化工業。過去振興東北的戰略思路是側重“加長避短”(提升重工業忽略輕工業)。而根據東北的人均GDP水平來看,2019年遼寧為57191元,吉林為43475元,黑龍江為36183元,與泰國(7808美元)、利比亞(7683美元)等東南亞、非洲國家相近,現階段主導型的比較優勢產業應該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這一比較優勢恰好是東北經濟結構的短板,且目前的發展戰略與比較優勢相背離。
(三)轉軌經濟學——政府轉型和市場主體培育
- 經濟轉型
轉型本質上是重大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包括國家制度的變化,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提升,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等,是全方位、均衡化的變革。
激進式變革:蘇聯解體、蘇東劇變等國家體制機制改革;漸進式變革: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
- 經濟轉型對東北的啟示——政府轉型和市場主體培育
改革開放后,東北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經濟體制發生了改變,但政府治理方式和市場主體培育水平沒有跟上。所謂轉型,就是體制機制的變革,不光是政府轉型和思想意識變革,還應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主體的培育,以及政府與市場主體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等,
綜上三種理論,可以得出東北振興成功的以下幾個條件:其一,外部拉動的戰略機遇;其二,振興戰略與資源的匹配;其三,可持續的體制保證。
三、“十四五”期間東北振興的主要突破點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讀,東北目前形成了低水平的經濟均衡。要想發展實現振興,必須在某一點或者幾點上實現突破,打破這個低水平均衡,才能實現經濟的徹底振興。十四五期間,東北振興的主要突破點思考如下。
(一)發展能夠支撐東北經濟的大規模產業
東北經濟,最終要解決經濟總量過小的問題,沒有量就沒有高質量發展。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實行可靠的產業政策,發展大體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消費品工業、服務業。正確理解國家安全產業、大規模主導產業、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的關系。保證國家安全產業、重點支持支撐產業,哺育先導產業(精細化、多元化、消費化)。
(二)將東北打造成“對外開放新前沿”
以深化開放做為發展動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面向東北亞,深耕日韓,兼顧全面。
向南開放:將大連做為東北對外開放的高地,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深化同日本、韓國的經濟貿易合作,打造“東北版上海”;
向北開放:將哈爾濱打造成向俄開放新高地,推進與俄羅斯交通基礎設施的新通道,推進與俄羅斯合作的新領域;
向東開放:將丹東建設成東北新型開放城市(開放特區),將琿春打造成圖們江區域國際經濟合作示范區,沿鴨綠江、圖們江將對朝俄口岸打造成貿易往來“珍珠鏈”,將沿烏蘇里江流域口岸打造成對俄往來的“黃金水道”。
向西開放:依托中蒙俄經濟走廊(華北通道)深化同蒙、俄合作。
(三)抓住東北唯一可抓住的大產業——“服務業”
服務業的開放,是最大的產業結構調整機會。在未來10-20年內,中國發展最迅速的行業將是服務業,和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就是服務業。
2019年,中國 GDP 為 99.1 萬億元,美國 GDP 為 21.4 萬億美元,中國約占美國GDP的 2/3,如果中國以 6%、美國以 3% 的年均增長率發展,中國會在 2035 年超過美國的經濟體量,也就是需要再花費 15 年。
在中國經濟總量趕上美國時,產業結構也應與美國現有產業結構類似,目前東北地區第三產業占 GDP 比重約為 52.4%(中國為 53.9%),而美國第三產業占比為 77.4%(2017 年),發展空間很大。
(四)明確定位,加快推進中心城市戰略
在現有區域戰略基礎上,突出中心城市戰略,進一步明確中心城市增長動力源的發展思路,壯大哈、長、沈、大四個中心城市,形成東北振興的動力源。要先發展壯大中心城市,再拉動城市群、城市帶。
動力源,不僅要在東北地區內部有優勢,而要在全國也有優勢,能夠具有人才、資本、產業的全國競爭力,形成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動力源。
將沈陽定位于大規模中心城市,將大連定位于高水平開放城市和國際服務業開放城市。
(五)推進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東北三省經濟總量加起來不到廣東的一半,這么小的經濟份量,再不搞一體化就會有很多資源浪費。
東北三省產業同構的問題比較突出,疫情沖擊下東北產業鏈調整的需求增大,可以在東北區域內產業鏈整合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城市群、中心城市發展是東北振興的重要推動力,以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為主體,形成東北城市經濟合作新格局。東北四大城市在強化本省協同發展的同時,要從推動東北經濟一體化出發,打破行政壁壘,推動資源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和合理分工,以中心城市緊密合作加快推動東北經濟一體化進程。
(六)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改革方向
通過市場化的改革來釋放活力,用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辦法來破解當前遇到的問題。為長遠發展打下制度基礎,包括營商環境和市場主體建設。
放松管制,保持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化的配置,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加大激勵機制,釋放市場主體和社會的創造力,有效激勵改革動力源。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