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涉及近百萬億資管市場!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落地,設置特殊政策安排......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7月31日,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的靴子終于落地!
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范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今年以來,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資管領域的整改產生了一定影響。
面對《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設定的整改期限即將結束,市場上不少觀點都提出應延長過渡期,并認為延期1年較為合理,如今終于落地。
為何延期1年?
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于2020年底結束。過渡期延長1年的主要考慮是什么?
對此,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一是統籌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
延長過渡期1年,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
二是過渡期也不宜延長過多。
過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實現老產品向新產品的平穩過渡。將過渡期延長1年,可以鼓勵金融機構“跳起來摘桃子”,在對沖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
三是最大化政策效用。
過渡期延長1年,能夠較好統籌存量業務整改和創新業務發展的關系,通過資管業務的轉型升級,帶動存量資產的規范整改。
而適當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
一是推動資管存量業務整改平穩進行。
新冠肺炎疫情從資金端和資產端,對資管業務產生了雙向沖擊,尤其是在資產端,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一些投資項目原有還款安排面臨調整。
適當延長過渡期,能夠緩解疫情對資管業務的沖擊,有利于緩解金融機構整改壓力。
二是為金融機構培育規范的資管產品提供寬松環境。
過渡期適當延長,能夠為資管機構進一步提升新產品投研和創新能力、加強投資者教育和長期資金培育,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有利于支持資管產品加大對各類合規資產的配置力度。
“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
為穩妥推進資管業務整改規范工作,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了“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
一是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在鎖定2019年底存量資產的基礎上,由金融機構自主調整整改計劃。
二是對于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說明原因并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后,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并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三是健全存量資產處置的配套支持措施。
● 鼓勵采取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允許類信貸資產在符合信貸條件的情況下回表,并適當提高監管容忍度。已違約的類信貸資產回表后,可通過核銷、批量轉讓等方式進行處置。
● 鼓勵通過市場化轉讓等多種方式處置股權類資產。穩妥處置銀行理財投資的存量股票資產,避免以單純賣出的方式進行整改。
● 優化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發行環境,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資本實力。推進金融市場發展,提升新產品接續能力,引導資管行業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
為確保整改工作在過渡期內平穩有序推進實施,監管部門還建立健全了激勵約束機制。
上述負責人介紹,對于2020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務,或整改雖延至2021年底,但進度快于計劃,能提前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在監管評級、宏觀審慎評估、資本補充工具發行和開展創新業務等方面給予適當激勵。
對于未按計劃如期在2021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除在監管評級、宏觀審慎評估、開展創新業務等方面采取懲罰措施外,視情采取監管談話、監管通報、下發監管函、暫停開展業務、提高存款保險費率等措施。
對于個別機構弄虛作假或選擇性落實相關要求等行為,監管部門將采取監管處罰措施。
過渡期延長不涉及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
不過央行強調,過渡期延長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
上述負責人表示,此次過渡期延長的政策安排,綜合考慮了疫情沖擊、宏觀環境、市場影響、實體經濟融資等因素,是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作出的決定,堅持了資管新規治理金融亂象、規范健康發展的初心和底線,不涉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并不意味著資管業務改革方向出現變化。
“這種安排,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前期化解風險的成果,推進資管業務持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有助于緩解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穩定對實體經濟的融資供給,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該負責人說。
轉型是必須的
對于此前市場有關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的爭論,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就曾強調:“不管延長多久,對于金融機構來說轉型是必須的。”
事實上,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一致認為,資管新規整改核心之一——理財凈值化轉型,是規范影子銀行、打通銀行各業務條線、構建多層次財富管理體系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路徑,事實上也是對參與各方更加有利的選擇。
在交銀理財產品研發部總經理施盈看來,凈值型產品能夠引導管理人、投資者、銷售機構更關注產品的投資策略和業績表現,為打破剛兌和構建投資者—管理人利益共同體奠定基礎,引導理財業務的各參與方共同成長,創造共同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7月中旬,銀保監會印發《關于近年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監管檢查發現主要問題的通報》,通報了近年來對相關機構監管檢查中發現的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領域的突出問題,其中就包括了“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執行不到位、過渡期業務整改不到位等問題。
對此,銀保監會提出,嚴禁選擇性落實新規要求,過渡期整改不積極不到位,過渡期內新增資金池運作、長期限的非標資產,母行與理財子公司間產品劃轉不合規、利益輸送、風險交叉傳染。
資管新規有效引導資金“脫虛向實”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此前撰文指出,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群眾財富積累和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更趨多元化,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穩步發展,銀行保險資管機構逐步增加,資產管理規模穩步擴大。目前已設立了14家銀行理財公司和27家保險資管公司,管理資產合計約18萬億元(不含商業銀行自身開展的理財業務管理資產25萬億元),已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
自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以來,一方面資金“脫實向虛”、自我循環的現象得到遏制,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持續壓縮;另一方面,凈值型產品占比穩步上升,資管資金通過增加金融債、企業債投資的方式,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此前披露了一組數據:同業交叉持有的產品占比持續下降,5月末資管產品的同業資金來源占其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49.8%,比年初下降了1.2個百分點;杠桿率回落,資管產品的負債杠桿率平均為107.7%,比年初回落了0.9個百分點;凈值型產品占比持續上升,5月末凈值型產品募集資金占全部資管產品募集資金的余額是60.3%,比年初高了4.9個百分點;“非標”規模持續減少,5月末資管產品投資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規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個百分點。“總體來看資管產品的風險進一步收斂。”
也正因為資管產品風險得到了更好地控制,所以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也發揮了更有效的作用。數據顯示,5月末資管產品底層資產配置到實體經濟的余額是39.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2.2萬億元,占全部資產的43.6%,比年初提高了0.6個百分點。
責任編輯:王進和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