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兩會后中小企業生存之道
沈建光博士宏觀研究
京東數科研究院于2020年5月30日(周六)下午3:00-6:00,舉辦宏觀經濟形勢研討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上海經濟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決策咨詢顧問委員會委員張軍帶來主題發言“兩會后中小企業生存之道”。
張軍指出,今年要確保900萬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任務要落到小微企業頭上,這包括了大量的工商個體戶,也因此恢復“地攤經濟”勢在必行。這次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講過一句話:非常期待中小微企業能夠成長為大企業。言下之意是,當下我們的中小企業在成長中面臨的制度障礙還很多,需要依靠結構改革來消除。
為了探索我國經濟如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外部條件紛繁復雜的情況下堅定不移地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協調財政和貨幣政策共同發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中小企業的發展并借助新基建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京東數科研究院于2020年5月30日(周六)下午3:00-6:00,舉辦宏觀經濟形勢研討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上海經濟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決策咨詢顧問委員會委員張軍帶來主題發言“兩會后中小企業生存之道”。
張軍指出,今年要確保900萬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任務要落到小微企業頭上,這包括了大量的工商個體戶,也因此恢復“地攤經濟”勢在必行。考慮到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率不高且不容易提升,一個經濟可能陷入中等收入或者低收入陷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一系列的制度障礙阻止了經濟當中正規部門的擴大。這次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講過一句話:非常期待中小微企業能夠成長為大企業。言下之意是,當下我們的中小企業在成長中面臨的制度障礙還很多,需要依靠結構改革來消除。
以下為發言全文:
張軍:建光希望我能在會上談談中小企業的問題。我并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只是有些觀察和想法。但我感到這個問題非常值得做更深入的研究。
剛才大家都提到大數據,其實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獲得中小微企業的行業分布以及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的更真實的畫面?,F在我們只是籠統地說“56789”。其中6就是中小微企業對GDP的貢獻是60%,8 指城鎮就業崗位中有80%來源于中小微企業,9則是說新增的城鎮就業中,90%來自中小微企業。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和克強總理參加記者見面會時更多談到保就業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要依靠中小微企業來解決就業,而中小微企業中,90%以上是小微企業,因此,今年要確保900萬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任務是要落到小微企業和工商個體戶頭上,也因此恢復地攤經濟勢在必行。
曾經有段時間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中小微企業在我們的經濟中為什么這么重要?將來會怎么發展?中國的中小微企業首先是數量超多。官方的說法是,我們經濟中的市場主體大約有1.2億個,其中小微企業占到非常大的比重,應該有一半左右是工商個體戶。應該說小微企業,特別是工商個體戶的存在,大大緩解了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來的就業壓力。剛才說了,即便現在,城鎮新增的就業主要是由小微企業提供的。在改革開放之初和后來的國有經濟的改革時期,由知青返城和大量下崗職工造成的集中就業壓力迫使我們在政策上大力鼓勵和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鼓勵多種形式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吸納城市的就業人口。可能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對中小微企業此般地扶持,包括在信貸和金融上加以支持。最近這些年,中國的GDP增速持續下滑,從2012年開始,政府的GDP增長目標平均每年下調約0.5個百分點,但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相對來說卻可以保持基本穩定,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維持在1000萬到1100萬左右。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年國家出臺大量就業創造政策,極力鼓勵和支持中小微企業和靈活就業的發展,包括鼓勵自主創業、互聯網+新興業態和數字化的平臺經濟等。
這些年興起中的所謂“零工經濟”不僅指很多在正規部門就業的人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從事兼職,也有越來越多的依靠數字平臺的獨立職業者,他們分布在快遞、餐飲、清潔、娛樂文化、專車和網上調查等等。可以想象,小微企業和零工經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經濟下行對就業造成的壓力。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復蘇節奏來判斷,今年GDP能達到實際2%的增長應該說相當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就業壓力毫無疑問會被突然放大。因此,這次政府工作和總理在記者見面會上的答記者問都格外強調保就業是最優先的工作。而保就業就必須更多地幫助中小微企業,支持靈活就業形式。
說到中小微企業,僅僅說它們在我們的經濟中有相當重要的貢獻是不夠的,我想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過去一說到中小微企業,包括工商個體戶,我們會把它們視為非正規部門,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微小,更是因為它們在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本等方面比較落后,生產率很低。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里,經濟學家往往把非正規部門的正規化理解為經濟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斷擴大正規就業是經濟發展的過程,會帶來整體生產率的提高。這些年來,由于我們的經濟增速回落和就業壓力增大,我們經濟當中非正規就業的比重有擴大的趨勢,這當中不排除也有不少過去在制造業的正規部門就業的勞動力轉向服務業中的非正規部門就業,導致收入降低。但我們也要看到,互聯網經濟和數字化平臺的出現也創造了大量的靈活就業模式,甚至出現了“零工經濟”。這些新的業態和就業模式不太容易用非正規化這個概念來定義,它們模糊了正規化和非正規化的邊界,也對度量生產率及GDP 增長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這些新經濟和分享經濟的現象創造了大量的新的就業機會,也帶來個人收入的增長。
我覺得,大量小微企業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這些變化將會對我們的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制定帶來一定的挑戰。比如更加靈活的就業將可能使得我們的宏觀經濟偏離正統的“奧肯定律”或“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平衡點,在經濟還沒有復蘇到之前的狀態之前,充分就業則提前實現了。如果是這樣,貨幣政策將變得不怎么管用。不過,從長遠說,基于經濟數字化或新經濟的非正規部門的擴大對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生產率的變化意味著什么?這就很值得研究了。
在我們已有的正規部門,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中,我們發現依然有一個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在我看到的一個研究中,我們制造業中70%多的就業在4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而在美國的制造業中,70%的就業是在400人以上的規模較大的企業中。這個粗略的對比說明,我們的制造業企業依然是以中小型加工企業為主的。即便是其中那些具有創新潛質的小企業,如果不能容易地成長為大企業,那么對于中國長遠的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就非常不利。考慮到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率不高且不容易提升,一個經濟可能陷入中等收入或者低收入陷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一系列的制度障礙阻止了經濟當中正規部門的擴大。
這次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講過一句話:非常期待中小微企業能夠成長為大企業。言下之意是,當下我們的中小企業在成長中面臨的制度障礙還很多,需要依靠結構改革來消除。很多行業存在有形和無形的進入和退出壁壘,導致很多缺乏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國有企業長期占用和吸納資源,但是效率不高,甚至長期虧損,依靠政府間接補貼,很多已是僵尸企業,退出困難。當然,對很多有潛力的中小私人企業而言,難以準入更大的市場更是一個問題。我們的改革始終沒有解決好市場準入和退出的問題,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私人企業的發展道路。很多私人中小企業因此不能很好地擴張,沒有足夠的資源做強做大,也不能夠因此吸納更多正規就業。即使中小微企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緩沖了我們的就業壓力,尤其是在遇到疫情或其它外部沖擊時更是這樣,但是從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長期目標來看,那些有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中小企業能夠較為容易地成長為優秀的大企業依然是我們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讓我們拭目以待。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