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從玖:浙江普惠金融的探索實踐與創新發展

朱從玖:浙江普惠金融的探索實踐與創新發展
2019年10月08日 14:36 新浪財經綜合

  朱從玖:浙江普惠金融的探索實踐與創新發展

  作者 朱從玖系“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來源:《中國金融》2019年第19期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成為引領浙江發展的總綱領。其中要求,“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浙江金融在支持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欠發達地區發展等普惠領域方面先行開展了探索與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普惠金融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國務院專門制定《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

  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浙江金融系統針對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持把普惠金融作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線,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持續改善小微企業、三農、低收入人群、特殊群體等薄弱環節金融服務,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獲得感和滿意度,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成效。浙江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量、戶數、申貸獲得率、轉貸效率和涉農貸款余額等指標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首位,在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營商環境調查評價中“獲得信貸”指標排名全國第一,有力地支持了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以區域金融改革為主抓手,探索契合實際的普惠金融實踐路徑

  自2012年以來,浙江陸續啟動各項區域金融改革試點,很大程度上成為探索普惠金融發展的實現路徑。國務院批準的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寧波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湖州和衢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義烏國際貿易金融專項改革試點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和浙江省政府共建的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等,分別在普惠金融不同領域開展了各有特色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易推廣的有效經驗。

  第一,通過溫州金融綜合改革,探索民間融資規范化陽光化。民間融資歷史悠久,在現代社會也普遍存在,浙江溫州等地表現尤其活躍。2013年11月,浙江省出臺《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成為我國第一部民間借貸的地方性法規。此外,還探索建立了地方政府主導的民間借貸登記服務機構及備案制度,編制了反映民間融資市場利率的“溫州指數”,推動民間融資規范化陽光化法治化實現重大突破,在緩解小微企業多融資難、民間資金多投資難的“兩多兩難”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通過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打造小微金融“臺州模式”。臺州經濟具有“小企業、大市場”的特點,而且集聚發展了臺州銀行、泰隆銀行、民泰銀行等一批中小法人銀行機構。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臺州設立全國首個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首個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首個商標權質押登記試點,臺州中小銀行發展了“三品三表”“兩有一無”等特色業務模式,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小微企業信用信息不足、抵質押物不足、擔保增信不足等融資堵點難點痛點問題。

  第三,通過麗水農村金融改革,形成農村金融“麗水經驗”。麗水在推進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便民支付服務廣覆蓋等方面的改革成效特別明顯。早在2006年,麗水就開始探索林權抵押貸款,逐步搭建起“三中心一機構”服務平臺(即林權管理中心、收儲中心、交易中心和調查評價機構),形成了林權確權、抵押登記、交易流轉等一系列配套制度。麗水還在全國率先實現支付等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全覆蓋,農村金融服務站模式獲得世界銀行充分肯定。率先建設農戶信用信息系統并完成所有行政村農戶信用等級評定,開展“整村批發、集中授信”等業務。根據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評估,麗水農戶貸款滿足率32.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6個百分點。

  第四,通過寧波保險創新,打造普惠保險“寧波樣板”。作為全國保險改革創新“試驗田”,寧波推動普惠保險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并通過購買保險服務等政保合作方式,把保險機制嵌入公共安全、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生態保護、經濟建設等普惠領域,充分發揮保險業風險管理、經濟補償等功能。在地方財政支持下,寧波率先建立全面覆蓋職工和城鄉居民的大病保險制度,創新推出并發展了醫療責任保險、公共食品安全保險、司法援助保險、老年人和殘疾人意外傷害險、全域旅游保險、巨災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小微企業財產綜合保險等普惠保險產品。得益于保險創新,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險種數量、保障額度和責任范圍均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共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85個,其中省級品種22個、地方特色品種63個;保障保額已接近物化成本的10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保險責任范圍實現基礎農產品涵蓋一切險、其他品種涵蓋常見災害;等等。

  第五,通過湖州和衢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走出綠色普惠金融的發展路子。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既指明了綠色發展之路,也指明了普惠發展之路。在“兩山理論”指引下,湖州和衢州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為契機,通過綠色金融專營機構、綠色金融標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綠色金融支持和激勵機制等改革創新,推動了綠色普惠金融發展。比如,安吉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創造了“美麗鄉村貸”產品,為40多個傳統村落、景區保護性再開發提供了資金支持;位于錢塘江源頭的衢州市龍游縣,在全國率先推出與無公害化處理聯動的生豬保險,探索了金融支持農村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有益經驗;泰隆銀行發行了全國首單小微企業綠色金融債;等等。

  以基層網點建設為著力點,構建全面覆蓋的普惠金融服務網絡

  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全面加強農村等薄弱區域的金融服務網點建設,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基本實現了“基礎金融不出村、綜合金融不出鎮”。

  第一,推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建設基層網點。浙江的農信系統、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村鎮銀行等法人金融機構堅持深耕本地經濟,下沉服務重心,發展成為普惠金融主力軍。在縣域層面,基本實現村鎮銀行全覆蓋。在村級層面,通過便民服務點、電子機具、流動服務車等形式,實現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比如,浙江農信系統建成營業網點4103個,建成集金融、電商、物流等功能為一體的“豐收驛站”10960個,村級金融服務點2萬多個,遍布全省每個鄉鎮和絕大多數行政村,涉農貸款余額比重超過60%。

  第二,支持大中型銀行建設普惠金融專營機構。浙江銀保監部門對銀行新設網點實行“兩個80%”原則,即80%以上為小微企業專營機構,80%以上設在縣域及城郊結合部。目前,浙江銀行業設立小微企業專營機構585家、社區銀行650家。各大型國有銀行浙江省分行均已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比如,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成立9家管營結合型和57家直接經營型普惠金融專營機構,普惠金融業務覆蓋所有縣域和主要鄉鎮;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所有營業網點全部開辦普惠金融業務,其中99%的網點設置了普惠金融專員。

  第三,規范發展地方金融組織。推動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典當行等地方金融組織開展普惠金融服務,今年上半年,浙江小額貸款公司337家,發放貸款607億元,主要用于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成為普惠金融的補充力量。穩妥開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農村保險互助組織、農村擔保互助組織、農民資產授權機構等信用組織試點,成為農村“三位一體”新型合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金融產品創新為主線,發展供需匹配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按照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浙江持續推進多樣化的普惠金融產品創新,為小微企業、三農、低收入人群、特殊群體等重點對象,提供成本可負擔、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第一,創新發展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浙江共有37個縣(市、區)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53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2015年,經全國人大授權,全省10個縣(市、區)列入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4個縣(市、區)列入全國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2016年,浙江省發布了《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方案》。在2017年全國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中期評估中,浙江的樂清市、瑞安市和義烏市位列全國前三名。截至2018年末,浙江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余額205.2億元,同比增長25.6%,余額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余額31.9億元,同比增長28.3%。

  第二,創新發展小微企業貸款。在信貸產品方面,浙江金融機構推進商標權、專利權、排污權、特許經營權、應收賬款、訂單、機器設備等抵質押貸款創新,與稅務等部門合作開展“稅易貸”“商易貸”“信易貸”等信用貸款產品,擴大覆蓋面,盤活小微企業無形資產。在還款方式方面,浙江率先推出年審制、無縫續貸、循環貸款、隨借隨還、分期償還等創新產品,降低小微企業轉貸續貸成本。在細分服務方面,浙江實行“4+1”小微金融服務差異化細分方案,“4”即“小微企業園、科創型、供應鏈型、吸納就業型”四類重點小微企業,“1”即銀行保險機構與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深化合作,精準實施差異化、個人化和定制化服務。

  第三,拓寬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浙江持續推進“小微企業成長計劃”“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雛鷹計劃”等培育工作,引導和推動小微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截至2019年上半年,浙江中小板上市企業142家,居全國第二位;創業板上市企業82家,居全國第四位;“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約7000家。集聚發展私募基金,浙江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完成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892家,管理資產規模1.12萬億元,居全國第四位,其中創業投資、私募股權約占一半,資金主要投向科創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

  第四,推廣幫扶低收入人群和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產品。浙江率全國之先消除絕對貧困,也是全國農民收入最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區域發展差距最小的省區之一。因此,浙江金融把幫扶重點放在低收入人群和特殊群體。比如,財政部門和金融機構合作,實行“創業擔保+財政貼息”“扶貧再貸款+財政貼息”等機制;浙江農信系統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小額信用貸款,寧波推出服務產業工人的“匠人貸”“人才積分貸”等產品,門檻較低、手續簡便、費用優惠、隨借隨還。在對口幫扶中,浙江推動新疆阿克蘇地區開展棉花目標價格“保險+期貨”項目,運用金融工具,幫助當地棉農有效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盡快脫貧致富。

  以金融科技創新為驅動力,打造優勢明顯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高地

  當今全球金融體系之中,金融科技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變革力量,其創新與應用為金融行業帶來全價值鏈優化,給普惠金融功能實現形式、市場組織模式、服務供給方式等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浙江是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先行區,誕生和培育了當今全球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金服。同時,浙江經濟金融平穩健康發展,數字經濟規模、電子商務規模、移動支付覆蓋面、上云企業數量、網絡基礎設施水平等都在全國名列前茅,具備進一步發展的優勢條件。浙江正以金融科技發展為引領,打造全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高地。

  第一,一批原生態的金融科技企業茁壯成長。民營經濟稟賦特質突出的浙江金融科技企業破土而出,螞蟻金服的業務最初是基于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發展起來的網絡支付和網絡貸款,目前已經拓展到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區塊鏈金融、大數據征信等諸多領域;恒生電子同花順信雅達等一大批金融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迅猛,在各細分領域形成了很強的競爭力與影響力;連連支付、邦盛科技、趣鏈科技等一批新秀企業,其模式、技術、市場日趨成熟,正成為移動支付、大數據風控、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生力軍。浙江金融科技企業多元迸發,推動數字信貸、數字支付、數字征信等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如,螞蟻金服旗下的浙江網商銀行運用金融科技,為線上客戶提供小微貸款“310”服務模式(3分鐘申請、1秒鐘放貸、0人工介入),截至2019年8月末,累計服務為1900萬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者,戶均貸款約3萬元。

  第二,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機構方興未艾。隨著金融科技熱潮的涌動,浙江傳統金融機構也廣泛運用金融科技,重構普惠金融的業務介質和業務模式。如,浙商銀行在信息科技“π+計劃”建設基礎上,推出了涌金票據池、應收款鏈平臺、大數據風險管理等帶有科技“氣息”的小微金融業務,在業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示范作用;浙江農信體系的81家信用社借助數字化技術,深耕服務三農金融之田,研發推出純線上貸款“浙里貸”,將金融普惠觸達面進一步向下延伸;專注于服務小微企業的泰隆銀行開發了“PAD金融移動服務平臺”,推行“移動辦貸+信貸工廠”等作業模式,辦理新增貸款只需要30分鐘,續貸僅3分鐘,替代率已達73%;浙商證券首創使用云計算技術解決網上證券交易接入。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耦合,正推動浙江普惠金融形成新的動能。

  第三,移動支付之省建設深化浙江普惠金融科技應用。移動支付是金融科技改變生活和改善貿易最深刻、最廣泛的應用和體驗。浙江在商貿旅游、交通醫療、市政公用、政務服務等領域全面推進“移動支付”的普及和應用,促進城鄉金融服務一體化發展,力爭2022年實現移動支付全省城市全覆蓋、縣域基本覆蓋。同時,積極向長三角地區輸出移動支付應用的經驗和模式,增強城市交通等公共設施互聯互通;依托新金融服務龍頭企業,浙江將建設跨境電子商務金融結算平臺,擴大金融服務跨境合作;積極向海外輸出技術和商業模式,支持構建全球化的移動支付體系。 

  第四,杭州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建設開啟浙江數字普惠金融新篇章。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發布的《2017金融科技中心指數》顯示,杭州與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一起構成了全國金融科技中心的第一梯隊,其中杭州金融科技體驗位居全球第一,堪稱是全球領先的移動支付之城。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中鈔區塊鏈研究院、國際電聯數字貨幣(中國)實驗室、全球金融科技博覽大會(Money20/20)等一批重要平臺紛紛落戶杭州,帶來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高層交流和交易合作,地方培育的各類孵化器、各類科創平臺也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與支撐,共同提升了杭州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2019年5月份,浙江出臺《杭州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專項規劃》,致力于打造中國金融科技引領城市、全球金融科技應用與創新中心,具體的目標定位是“四地兩區”,即金融科技研發與創新策源地、金融科技產業與應用集聚地、金融科技產業集聚首選地、金融科技政策低洼地和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先行區、金融科技創新生態示范區。

  以長效機制建設為支撐,營造安全優質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

  浙江金融系統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打基礎,深入推進普惠金融長效機制建設,不斷改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

  第一,深化普惠金融信用體系建設。“信用浙江”建設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點。在普惠金融領域,浙江持續推進農村、小微企業等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累計建立信用檔案1103萬戶。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社區)、信用鄉(鎮、街道)、信用縣創建工作。大力普及金融知識,在全社會持續開展多層面、多形式的普惠金融宣傳教育活動,有力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積極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強行政性、市場性、行業性和社會性的聯合獎懲,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為普惠金融實施創造了良好的信用環境。

  第二,加強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和激勵。一方面,用好用足國家普惠金融優惠政策。比如,指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用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積極擴大三農金融債、小微企業金融債等發行規模。加強與開發性、政策性銀行機構合作,通過轉貸款等形式,吸引更多PSL等優惠資金投入到普惠金融領域。另一方面,加強地方配套政策支持。浙江深入實施融資暢通工程以及小微企業信貸“增氧計劃”“滴灌工程”“獲得貸款便利化行動”,疏通金融政策傳導機制,推動金融政策工具和金融服務創新更直接指向普惠領域。比如,運用地方財政資金,通過政策性擔保、政策性保險、貸款貼息、貸款風險補償、直接融資獎勵等方式,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普惠領域。

  第三,牢牢守住普惠金融的風險底線。浙江堅持防范化解普惠金融風險,三農和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處于全國較低水平。同時,運用監管科技手段,自主研發了地方金融風險“天羅地網”監測系統,“天羅”是大數據監測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接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公安、市場監管、通信管理等部門的管理數據,對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實行在線監測;“地網”依托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體系,發揮網格化管理基層全覆蓋的優勢,加強對屬地風險信息的實地排查,與線上監測平臺相輔相成。同時,深入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地方交易場所清理整頓等工作,嚴厲打擊“套利貸”、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全力打造安全優質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15 貝斯美 300796 --
  • 10-14 渝農商行 601077 7.36
  • 10-10 米奧蘭特 300795 --
  • 10-09 交建股份 603815 5.14
  • 10-08 佳禾智能 300793 13.43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