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9月20日消息,由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院,商務部國際貿易合作研究院,新浪財經聯合舉辦的2019東北亞經濟論壇在遼寧省葫蘆島興城市舉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出席分論壇“東北振興中的東北經濟韌性”并發表題為“產業發展與園區建設”的演講。
肖金成表示,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沒有產業就沒有財政、沒有稅收。因此,我們研究東北經濟振興,就要研究東北的產業發展,研究如何產業重建。
以下為發言實錄:
肖金成:首先感謝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在一個訪談里發了牢騷,我很少在東北發言,我是研究區域經濟的,區域經濟就是把中國分成若干個部分,最早分兩部分,然后又分成三部分,現在分成四部分。東北板塊,我們把東北變成一個整體來研究,很少到里邊來,最先從外邊看東北,因為東北就是板塊,所以我們發表文章都是東北如何東北如何,也很少說吉林、遼寧、黑龍江,老這樣也不行,今天的題目叫“產業發展與園區建設”。
研究區域的,為什么來談產業?因為我覺得東北問題歸結到產業問題。我在九八年之前是研究國有企業改革,為什么研究國有企業改革?原來我是學財經專業,我是東財大畢業的,在大連生活過四年,很多同學都是東北人,對東北還有一些了解。我研究國有企業改革,實際上就是研究東北的國有企業改革。我對東北的國有企業從興盛到衰落,全過程我都研究了。
為什么不研究國有企業,研究產業呢?我改研究區域,因為我感覺國有企業不需要研究了,因為已經沒有多少國有企業了,這是我不研究國有企業的原因。因為東北實際上就是產業問題,就是產業衰落了,產業衰落了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我們知道產業會帶來就業,為什么東北人才外流?為什么東北人要往外走?就是在當地沒有很好的就業崗位,沒有很高的收入,當然要出去。
東北當時很多都是山東、河北移來的,為什么來?這里有產業、有收入,現在產業不行了,當然要走,不走不就是傻瓜嗎。
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沒有產業就沒有財政、沒有稅收,沒有財政沒有就業,政府該怎么運行,沒有消費服務業怎么發展,一個個的環節就在這里了,我們要研究東北的產業發展,所以我也提出,東北要產業重建。
東北的產業基礎是很雄厚的。剛才已經說了,沈陽是共和國長子,共和國的第一裝備部,裝備制造業很發達,而且能源礦產、森林都為共和國做了很大貢獻,剛才說你老講這些,就變成阿Q和祥林嫂了,祥林嫂只關心這點事,所以不能這么談。現在考慮產業如何重建,產業不重建,不振興產業,花錢的時候找國家要,就業怎么解決?大家都去蓋房子,錢從哪里來?這些東西是要重視的。
不是說東北的政府不重視發展產業,很重視,而且各級政府都很重視。尤其是我在遼寧省委黨校,遼寧要搞六大產業體系,還聽過和林毅夫的爭論,東北到底發展什么產業,我說將近1億人,將近百萬平方公里,討論發展什么產業、不發展什么產業?這不小兒科嗎!這么大的面積,這么多的人口,還發展什么產業、不發展什么產業!關鍵是哪些產業都可以發展,關鍵不能發展起來不是構建什么產業體系的問題,是有沒有人來投資、有沒有人來在這發展產業的問題,這才是關鍵問題。大家也知道了,投資者之所以不來,人之所以不來,是因為營商環境問題,原因找到了,營商環境如何改善呢?當然也有很多的途徑,很多的招數,大家都談了很多,營商環境改善談何容易,振臂一呼營商環境就改善了,法制就建立起來了,實際上很多大家都知道,誰來干?怎么干?從哪入手?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建立什么體系,不建立什么體系,不是發展什么產業不發展什么產業,也不是說大家共同為營商環境而努力,我覺得這些東西大家都想到了,都說到了,問題是很難做到。
我們現在有一個根本的變化,可能大家都沒有注意到,我們40年的改革開放,最大的變化我們是變計劃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是把全國的稅收集中到中央,然后由中央配置資源。我所在的國家發改委,原來叫國家計劃委員會,我1982年到財政部的時候,所做的是國家計委在哪個部門投資多少,在哪個項目投資多少,我就往哪撥錢,我做了好幾年這樣的事,只要給予確定了就做,稅務局是收上來了,我們是負責國家基建司,錢到了項目就要建,產業是政府發展起來的,不是別人發展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們說討論在哪發展,發展什么產業,建什么產業體系,那是有用的,現在有用嗎?現在能發展產業嗎?建一個鋼鐵企業、大數據企業,建一個手機。
過去曾經在大連搞了錄像機產業,建完了最后發現大家不看錄像了,又看DVD了。這個是計劃經濟末期的時候政府想做點事,想振興一下電子產業,沒想到市場的變化,使投資打了水漂。現在政府不再投資辦企業,也不再投資搞這個廠、那個廠,現在最大的變化,是誰在發展產業?是企業在發展產業,不是政府。現在給政府出招,你發展什么不發展什么,已經沒有用了,關鍵是企業愿不愿意投、愿不愿意在這里興業,關鍵是企業。
企業我們現在說有民營企業、也有國有企業,有大量的是股份制企業。那么股份制在哪投資,投資者說的算,投資者就是資本家。馬克思研究資本論,資本它的偏好,追逐的就是利潤。
馬克思說了,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家可以冒上絞架的風險,有很多風險很大的,照樣有人做,是因為利潤高。資本追逐利潤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投資者去哪投資,不到哪投資,最基本的一點是利潤率。我們前提不要忘了,我們說營商環境改善,改善怎么辦?但是有一點,作為投資者,作為企業家,灌再多的酒如果不賺錢是不會來的,這也是企業生存之道,有很多企業破產了,就是他沒把這條原則堅持好,所以資本家,投資者就是資本家,資本是追逐利潤的,利潤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創新,第二個途徑是降低成本。
創新很難,但是可以降低成本。現在全國很多政府都是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可以增加利潤。過去計劃經濟的時候我們到哪搞項目,當地政府干什么的,叫吃大戶,東北問題沒少吃大戶,國家在那建一個項目,本來需要10個億,結果花了20個億,另外10個億被當地吃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再吃大戶恐怕就不行了,為什么呢?作為投資者作為企業家他是有選擇的,一吃大戶他掉頭就走,他不會來,這就是現在的市場經濟的特點。
我覺得這點我們千萬要記住,怎么去降低成本?我接著說第二個題目,園區建設。
為什么要建設園區?就是降低成本。所以政府在發展產業上也不是無所作為,有所作為怎么辦?實際上就是要改善投資環境,改善投資環境或者改善營商環境,不能從全領域,整個100萬平方公里來改善投資環境,那是很難的。一定在較小的范圍內,比如說1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最多不能超過1000平方公里。為什么我說這個話,1000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1999年我到大連做過考察,考察的是大連開發區,大連開發區當時多大面積?30平方公里,30平方公里分三期,為什么分三期?他們的管委會主任說,沒有那么多錢,因為我每平方公里要投入1個億,10平方公里10個億,大連財政只給我10個億,不能搞30平方公里。所以要知道,九十年代一平方公里一個億,現在一平方公里要幾個億?那個時候是五通一平,如果做到七通一平,做到九通一,需要投入多少錢?你不投入這么多錢,哪個企業敢來?哪個企業愿意來?難道這些東西還要企業來干嗎?
貴州的畢節,到云南的昭通,他們為了招商引資把標準廠房建起來,買了設備,來了就能生產,三個月肯定能生產出產品來,給企業服務的很到位。東北有很多不利條件,那么看看貴州,去看看云南,企業都可以到那去,到畢節,汽車廠在那建起來了,貴州的畢節,一個汽車廠,他能到畢節,為什么不到東北。
沃爾沃發動機制造廠,落戶在張家口,我當時講為什么沒落戶在邯鄲?為什么不落戶在大連?為什么不落戶到長春?難道張家口比大連還要差嗎,一定是政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他就會來,因為政府承擔了大量的成本,在這個時候政府就不要太聰明了,就要干賠錢的買賣,不干賠錢的買賣,這個企業怎么會賺錢!
所以我說,東北改善營商環境,改善投資環境,從園區開始,你有100個億就搞三平方公里,要有300個億就高10平方公里,然后在這10平方公里做文章,我覺得就會有效果。
改革開放之初廣州、福建、浙江沒有什么國有企業,沒有這個基礎,但是經過30年,現在發展最快的是廣州、福建和浙江。盡管產業衰落了,但是我們的產業技術比那個時候的廣州、福建、浙江好得多,就拿那個時候開始,現在的觀念還不如那個時候的觀念嗎,現在的時候還如那個時候的人嗎,現在的資本的總量,還不如那個時候我們面對的資本市場嗎?所以說,資本短缺都不是問題,沒有項目不是問題,產業沒有來源不是問題,技術統統不是問題,問題是從哪做起,怎么能給企業降低成本。
資本跟著利潤走,資本跟著產業走,人才跟著產業走,如果沒有產業人才來了就不會發揮作用,每天吃拿卡要,再高的素質也會變得非常差,謝謝。
責任編輯:趙子牛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