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并沒有簡單地停留在監管口號上。銀保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商業銀行貸款核銷金額增速超過30%,總額接近萬億元。
上證報記者進一步調研發現,甩掉萬億元不良包袱的背后,一方面是銀行核銷額度增加,另一方面是核銷標準放寬。前者受益于監管的鼓勵態度以及去年整個銀行業良好的盈利狀態;后者則是在參考2017年財政部頒布的核銷認定標準上,各行具體執行時靈活拿捏尺度彈性。
上周召開的銀保監會2019年監管工作會要求,必須把防范系統性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更緊密結合起來。可以預見,在這一政策趨勢下,核銷力度仍將保持較高水平,既承接不斷釋放的不良壓力,保證信貸質量穩定,也為支持小微民營企業“騰”出空間。但同時,流程長、管理嚴、執行難等核銷過程中的難題,仍然亟待解決。
萬億元核銷從何而來?
2018年,伴隨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信用風險加速暴露,銀行業不良率穩中有升。截至2018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89%。
在這一背景下,及時有力地核銷不良貸款顯得至關重要,監管去年也多次要求各銀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來源于不同的金融部委的數據,均折射出監管要求并沒有浮于表面,而是真真切切落到了實處。
銀保監會1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商業銀行累計核銷不良貸款9880億元,較上年多2590億元,增速超過35%;央行1月15日發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2018年全年貸款核銷數額為1.02萬億元,比2017年多2565億元,增速達到33%。
核銷力度加大離不開核銷額度的增加。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不止一家銀行申請增加年度核銷額度。
例如,興業銀行申請將核銷額度由280億元調增至298億元;截至2018年上半年,長沙銀行已將全年4億元的核銷額度使用完畢,申請由4億元調整至6億元。某國有大行中部省份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總行去年也提高了核銷額度。
與此同時,呆賬核銷認定標準的放寬,給銀行加大核銷力度創造了有利條件。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隨著2017年財政部新修訂的《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頒布,財政部對于核銷呆賬的認定標準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寬。
記者梳理發現,相較于2015年的版本,上述文件對于未終結破產程序的時間條件,由一年縮短為180天;將“損失巨大且不能獲得保險賠償”的條件放寬至“損失不能獲得保險賠償”;上調個人貸款的單戶貸款余額上限。
在參照財政部標準的同時,各家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內部有一系列標準,在具體執行時也會保留一定彈性和個性化選擇。“具體每家銀行的規定不一樣,比如平安銀行的抵押貸不能核銷,比如建設銀行(港股00939)對至少逾期多少天、執行多少時間以上都有規定。”一位來自于浙江的地方AMC資深人士稱。
大力甩包袱意欲何為?
加大甩包袱的力度,目的之一在于保證不良率控制在目標以內,確保信貸資產質量穩定。
除了銀行年初會制定自己的不良率目標外,“監管層對于銀行不良率也有不成文的容忍線。”某股份行有關人士透露,從他所在條線同業監測的數據來看,2017年至2018年各同業確實都在加大核銷,以確保不良率不突破監管的容忍線。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銀行業信貸質量基本穩定。其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9%,較上季末微升0.02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為92.8%,較上年末下降6.9個百分點。
另一個目的則是要“騰”出更多信貸額度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銀行加快壞賬核銷處置的進度,把存量風險進行有效處置,銀行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釋放新的貸款額度,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獲得收益的機會。
“加大不良資產處置,盤活信貸存量,推進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建立聯合授信機制,騰出更多資金支持民營企業。”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從央行統計數據看,核銷“騰”出來的資金也會計入當年社會融資規模。
上述股份行人士則認為,每年一個業務條線貸款的新增量有數百億元甚至千億元,對應的核銷量大概幾十億元,確實能夠“騰”出一定的貸款空間。“但由于核銷與新增貸款并不處于同一個“量級”,銀行加大核銷力度的主要動機還是控制不良率。”
甩掉不良貸款包袱,還要看是否有足夠的“真金白銀”。記者調研時了解到,銀行在設定全年核銷的總體額度時,需要綜合考慮當年的財務、撥備等因素,確保足夠的盈利和風險抵補水平。
“去年銀行利潤增長良好是關鍵,趁著有財力就要多核銷一些,來年才好輕裝上陣。”上述國有大行人士稱。
核銷一部分的資金來自于前期撥備計提。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此前介紹,去年前三季度利用撥備核銷的不良貸款達7000多億元,同比多核銷1900多億元。
截至2018年12月末,銀行業撥備覆蓋率為185.5%,較上年末上升5.1個百分點。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