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中國好銀行,你為誰打Call?】“2018(第六屆)銀行綜合評選”正式拉開帷幕,作為#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 的重頭戲,本年度評選設置了五大類獎項,網友可通過PC端或者手機端為喜愛的銀行投票。【在線投票】
新浪財經訊 “第十屆陸家嘴論壇(2018)交通銀行創立110周年專場”于6月15日在上海舉行,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出席并演講。
姜建清指出,國有銀行改革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大型商業銀行需要持續推動經營轉型和完善公司治理。股改上市并不是國有銀行改革的終點,它只是大型商業銀行改革的新起點。
他還提出中國銀行改革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中國銀行發展和治理需要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道路;二是中國銀行業改革、創新的關鍵在于數字化變革,未來數字技術對金融業的重構將超過想象;三是清醒認識銀行業內生的脆弱性,堅定不移抓好風險管理。
以下是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感謝主持人!
今年是交通銀行成立110周年,標志著中國金融業走過了百年不平凡的道路。今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四十年前,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中國銀行業掀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大幕,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改革歷程,實現了脫胎換股的巨大變化。
回顧歷史我們充滿自豪。一國的金融發展離不開母國政治、經濟力量的強大。國家強才能經濟強,經濟強才能金融強。交通銀行成立于1908年,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型銀行之一。但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怎會有強盛的銀行。一戰前的1913年,交通銀行總資產折合813萬英鎊(8.13百萬英鎊),實收股本約77萬英鎊,純益約6萬英鎊。交通銀行的總資產為當年全球20大銀行平均資產的11.3%,為其中最小銀行的總資產的18.4%。當時另一家大型銀行-中國銀行的上述兩項占比分別為4.4%和7.2%。回顧百年滄桑變遷,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使今日中國銀行業能登頂世界銀行業的頂峰。
中國國有銀行的改革起步于1979年。改革的邏輯起點是“財政與金融”的分離,國有銀行替代財政成為國民經濟改革發展融資的主渠道。與中國經濟改革一樣,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路徑選擇也是“摸石頭過河”的過程,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仿效。四十年來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一直沒有停步。工農中建四家銀行相繼從計劃經濟下“大一統”的人民銀行體系中破繭而出,股份制銀行的創立、多種金融機構的形成、金融對外開放的推進,為整個銀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和競爭動力。
從宏觀層面上,國家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剝離政策性銀行業務、消除地方政府干預、理順金融財政關系、完善貨幣金融調控和加強金融監管等措施;微觀層面上,銀行確立市場導向、加強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強化財務約束、改革人事制度、剝離不良資產、注入資本等改革,改變了“銀行”與“企業”雙重軟約束,推動國有銀行逐步走上市場化、商業化道路。世紀之初開始的銀行股份制改革,更是一場“輸不起”的世紀決戰,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歷經艱難,在2010年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全部重組改制上市。
特別一提的是交通銀行,它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先行者,是第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一家完成財務重組的國有控股銀行、第一家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的大型商業銀行和第一家在境外公開上市的內地商業銀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包括交通銀行在內的中國大型銀行,在股改后改善公司治理,實現經營轉型,持續保持了優良的經營業績,進入國際領先銀行行列。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是波瀾壯闊的中國經濟改革中的特色篇章,是值得國人銘記的精彩歷史,是載入世界金融改革的成功典范。
國有銀行改革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大型商業銀行需要持續推動經營轉型和完善公司治理。股改上市并不是國有銀行改革的終點,它只是大型商業銀行改革的新起點。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我們身處于全球經濟金融急速變化的時代,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經濟周期、行業周期、科技周期三期疊加的壓力,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和機遇,任重而道遠。
一是中國銀行發展和治理需要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道路。
中國商業銀行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后邁入了新時代。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亦面對著許多新困難和新挑戰。銀行傳統業務正在失去規模快速擴張的環境,繼續走總量擴張型的發展道路受資本、風險和杠桿率的約束已經難以為繼。加快走出一條資產與資本相平衡,質量與效益相兼顧、成本與效率相統籌的內涵式、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必然。當前全球金融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普惠金融是商業銀行的使命所在。
圍繞客戶需求變化,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服務是銀行業的本源。金融危機并沒有改變金融業國際化、綜合化、數據化發展的大趨勢。要貫徹“一帶一路”倡議,統籌應用好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順應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化趨勢,加快創新,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大型商業銀行不僅具有商業化的貨幣經營者的共性,還有著國有資本控股的特殊性。要完善現代銀行公司治理,健全科學決策機制,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和“三會一層”公司架構作用,處理好激勵和約束的辯證關系。在回顧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持續探索適合未來中國金融的改革發展道路和現代公司治理模式是中國銀行業需破解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是中國銀行業改革、創新的關鍵在于數字化變革,未來數字技術對金融業的重構將超過想象。銀行業要從經營理念、模式到架構進行重塑,推動金融與科技深入融合。當前銀行業和金融科技企業均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銀行業加大科技投資,對金融科技發展更加敏銳;金融科技企業掌握銀行業務,對金融風險控制更加重視。兩者互相學習,競爭和合作現象交替出現,要在未來競爭中保持優勢,關鍵在于數字化變革。金融科技雖然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載體、渠道和技術,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沒有改變交易的對象,也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和功能。
金融競爭優勢不在于昂貴的硬件設備、復雜的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數據信息,不在于機構網點的眾多或資產實力的強大,而在于品牌(信任)、客戶(流量和規模)、管理(風控)和信息(數據基礎)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能提供效率最高、質量最優、成本最低的金融服務,并能實質控制風險的金融服務企業才是最后的成功者。
未來的優秀銀行是大數據機構,是數據分析、數據解讀的優秀機構,會從數據中獲得洞察力,獲取價值。數字化銀行會從數據、平臺、金融三方面入手,在數據方面,構建海量數據倉庫,對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挖掘分析,積累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數據,實現內外各類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和應用,從支付、融資中介向信息中介服務轉型。在平臺方面,建設統一的數據基礎平臺、集約化的運營和交易平臺、全面的風險管理平臺,成為經濟體系中重要的數據信息服務提供商,利用大數據處理和數學建模分析,發現市場潛在的金融需求,為客戶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
在金融方面,主動融入科技金融變局,借助大數據分析能力,推出新產品、新服務,延伸服務范圍,開發網絡數據流、商品流和資金流平臺,有效提高客戶的金融服務體驗,促進金融體系運作效率的提升。使金融機構整個經營決策和戰略制定從依賴經驗向依據數據轉變。解決銀行經營的效率、安全和成本痛點。提升和擴容對中小企業和長尾客戶提供普惠金融的能力。同時加大金融科技創新力度和控制好金融科技風險。
三是清醒認識銀行業內生的脆弱性,堅定不移抓好風險管理。
金融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社會經濟發展得益于銀行,危機亦源于此。所有的金融史都是一部風險史,風險如同影子一樣與銀行家隨影而行。銀行風險的產生,或源于社會經濟、金融環境和企業經營的惡化,或源于銀行的內部風險偏好、決策和管理的失誤。
在我們經歷的銀行歷史中,多半時間在與不良資產做斗爭,教訓刻骨銘心。金融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不僅在于解決了大型商業銀行的歷史包袱,更重要使銀行認識到風險管理是銀行生命線這一重要法則。把住風險是優秀銀行家的底線,穩健經營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門。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困難之多、挑戰之多、風險之多一點不亞于過去的四十年。金融風險呈現出新舊交融、復雜交織的特征,杠桿率過高、脫實向虛、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過熱、違規創新、金融亂象等問題交織暴露,面對更為艱難和復雜的防范化解風險任務,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又一次遇到大考,必須進一步把握住金融風險新趨勢,從業務、技術、產品、管理等多個維度關注風險和潛在威脅,調整和創新風險管理的理念、制度、方法與工具。在經濟轉型、動力轉換的過程中,要敬畏市場規律和金融法則,及時識別和化解各種風險,保持資產質量穩定,成為穩定中國金融行業的“定海神針”,以跑“馬拉松”的精神,保證中國金融業始終健康發展。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