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條件抵御‘去全球化’,特朗普連任可能性很小
來源:IPO早知道
作者Uncle C
金刻羽教授文教後援會以微信平臺、微博和網路直播等方式,轉刊教授的文章,分享與金教授行程和活動相關的新聞、照片等訊息。
金刻羽教授文教後援會并非由教授直接參與管理,因此無法代表教授本人立場。
盡管個人看法不同,但對我而言,成功只意味著你對社會有所影響。這些年,關于成功的定義在不斷變化。一開始,我們只對與成功相關的特質感興趣,比如名望,權勢或財富。多年以后,我認識到唯有使他人滿懷敬意的成功才能使我感興趣。在這世上,有太多成功人士,他們功勞卓著,工作勤勞,智力超群,卻也不一定就能做到這點。而且在成功圈里,你能看到一些最缺乏自信的人。所以我們必須依靠巨大的道德義務獲得成功,因為它對我意義非凡 ------金刻羽 《我對學習,事業的看法》
作者|陳俊、Rexi
8月19日,早知道學院再次邀請倫敦政經經濟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金刻羽女士對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的新格局進行分享。距離金刻羽上一次分享,已經過去了5個月,全球政治、經濟在疫情的影響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次分享中,金刻羽表示,全球市場未來仍有較大不確定性,中國或將成為今年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國家,而對于近期市場關注的“去全球化”與“貿易脫鉤”等問題,她表示,全球化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改變,而且,中國有條件抵御“去全球化”的趨勢。對于投資者的建議,金刻羽表示,下半年要“抓住機會”,同時要注意風險偏好。
以下為分享內容要點(根據課程整理)
Q:何文迪 e代理創始人兼CEO
A:金刻羽 倫敦政經經濟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
Q:您對2020年下半年宏觀經濟走勢怎么看?全球和中國向哪里走?投資者該關注什么?
A:這當然是很重要的問題。總體來說,我的態度是既樂觀又謹慎。經濟的反彈和恢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全球經濟下滑已經見底,未來會看到很好的反彈。但從全球來說,“恢復”還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看下歷史就能說明問題,當然看到國內反彈,很多觀察者會比較樂觀。但是,有幾個數據,還是比較令人擔憂的。第一個是美國72年以來最糟糕的就業數據,失業率百分之十幾,會持續一段時間,恢復到疫情之前,也會需要很久;第二個數據是英國出現了自1706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萎縮,面臨的經濟惡化是很嚴重。
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全球的經濟復蘇的情況。一個就是出口,量減少了很多,價格也下降很快,是一個體積和價格的同時收縮。
第二,就業,這次疫情會加速之前有的趨勢。對于就業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動化加速了。不管是快遞公司用機器人,還是醫院消毒,包括無接觸交易,都是機器人來做的。全球也是如此,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全球討論熱烈的問題,就業往哪去?(自動化)帶來失業率增加會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包括前幾次疫情,一些行業失業后就再也沒有恢復,此次疫情也會加速這個自動化,科技帶來的失業會加快。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第三,對于低收入群體的影響,特別不利。這次疫情加劇貧富差距,對西方國家和全球有很大的影響。我看到一個數據,就是包括亞馬遜、Facebook等科技巨頭的老板,財富還大大增加了。這讓人覺得,這種所謂的“資本主義”有很大的問題。這對于西方的政治、經濟,包括政府的決策都會有很大影響。
但是在我們國內的經濟恢復和反彈方面,肯定是世界領先的。一是因為疫情控制得好,美國、英國等國家還是很糟糕,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會越來越糟糕,這個在國際金融市場會產生一定的波動,尤其是各個國家的債、經常賬戶下滑會非常大,會讓人關注一些國家的違約問題。
談及國內經濟,我們強調的雙循環,也是重要的方向。重視內需,我們說了很久,但是不通過非常強的沖擊,改變會非常慢。整體上,依靠出口增長,是很困難了。我對雙循環的理解是,不只是我們中國自己在做,全球都在考慮——雖然不叫雙循環(比如叫“抗脆弱性”等等)。
新的格局方面,就是產業鏈的新格局。從貿易經濟環境來考慮的話,都是想提高效率。但是貿易理論沒有想到的一點是不確定性,沒有考慮未知變量。所以,全球不會像之前那樣以來全球的產業鏈,會有國內的產業鏈,包括一些關鍵的科技產品會在國內生產。
未來反全球化,也是要考慮的趨勢。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我國和美國、德國是在產業鏈的中心位置,是非常關鍵的。未來很重要的一方面,區域性的產業鏈會更重要,比如我們跟韓國、越南,會比其他國家的產業鏈更重要,這也會推動產業鏈區域化。
對下季度的國內額經濟情況還是比較樂觀。我們回復會比其他國家更快,推動內需會有很多新的增長機遇,比如科技、自動化、醫藥健康、娛樂等等,包括服務業。
Q: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的關系是怎樣的?“去全球化趨勢”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
A:自我們上次交流以來,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疫情以后,全球對中國意見越來越大,包括一些傳統理性的國家,當然其中有很多誤判和誤解,這和美國政府包括特朗普想要全方面“妖魔化”中國是有一定關系的。使得中國在未來幾年在國際上會遇到一些困難。
但全球化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大的改變,疫情加速了美國重新討論對產業鏈的依賴的問題,但短時間內,中國還是在產業鏈內有中心地位的。但是在之前的摩擦中,很多企業已經在找備選供應商。總體來說,精英階層的決策者還是要推動全球化。
中國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但是一些小的國家,必須要依賴出口的。比如新加坡,對于出口的依賴要遠遠大于中國、美國。中國有條件抵御“反全球化”的趨勢。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歷史上的“循環”,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趨勢,在看美國的競選結果等等因素都會決定這個新格局。
Q:中美關系、美國大選被大家密切關注,您是如何看待中美關系的走向?對于中國的普通投資者意味著什么?
A: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中美兩國的民眾通常都只用自己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但是需要雙放用另外一方的視角來看待,才看得更明白。我認為,首先特朗普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雖然說中美之間的競爭是一個長期、永久性的趨勢,但是全球對中國態度發生之的改變,與特朗普政府是聯系在一起的。包括對我們一些正常的決策,會扭曲意圖去宣傳。但是看特朗普在美國,也是非常分裂的——當美國的情況越糟糕,對中國采取的手段會越惡劣。中國美國的關系會處在一個非常緊張的狀態,下一屆政府,能不能坐下來談事情,找到妥協,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美國的精英階層,都對中國非常警惕,包括那些之前對中國很了解的那群人。我們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行為,在他們看來就是“侵犯”(Aggression),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遏制”(Contain)中國。他們現在感覺是中國現在強大了,在國際上,很多方面都是更強勢了,這對美國就是威脅。而在我們的視角,就是看美國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國家嗎?現在看根本不是。以后的中美關系就是競爭的模式,但是有發展的余地。這和下面大選有直接關系。
Q:特朗普會連任嗎?這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
A:美國的媒體報道,特朗普連任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因為疫情應對非常差,他在很多方面都失控了,未來幾個月,疫情好轉的可能性不大。雖然大家都說,不那么喜歡拜登,但是特朗普是在是搞的非常糟。對于中國來說,拜登是有道德底線的,很多事情做不出來、說不出來,不會像特朗普那樣“惡意中傷”中國,但是還會給中國施加很多壓力,如果能坐下來談看看,還是有些放面可以合作、有些方面競爭。
Q:關于中美關系,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都是共識,中美關系的競爭是長期主題。如果把中美關系堪稱短期、中期、長期來看,短期比較擔憂——尤其今年是大選年,中期是波浪形的,有高有低;長期,就是中美很多競爭是在包括5G在內的技術上面。您對這種分析方式怎么看?在不同的階段會怎么走?
A:短期的分析是正確的。這次不一樣的是有疫情,美國的情況很糟,美國越遭就會越找“替罪羊”。比如之前蓬佩奧的發言就是非常不講道理的,稍微了解情況的人就會知道。這與競選也是有關系的。
中期還是要看美國的政府。美國的精英實際上和中國很多方面是可以合作的,包括反恐、氣候變化、反洗錢等等方面。包括金融風波,美國和中國要攜手穩定市場。這么大體量的經濟,金融市場不可能把中國去中國化。長期,競爭要比5G要廣泛的多,一個就是中國的發展模式,與美國不同;很多發展中國家覺得中國的發展模式效率比美國更高,在意識形態上,也并沒有抵觸中國;第二就是中國,到底是不是想要超越美國在影響力方面,理性的美國人會認為,第二大經濟體、是一個大國,當然希望全球更有聲音。他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只要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方式。第三,就是中國的雄心壯志到底是什么。
說到科技,不僅僅是5G,包括人工智能方面,是一種競爭。但科技有一個關鍵是“信任”,就是即便有最領先的技術,如果不信任中國,也會有很多問題。
Q:問一個普通投資者關心的問題,股市、房價、黃金、匯率2020年下半年都怎么走?
A:整體來說,不確定性非常大。這是股市。現在美國股市和實體經濟是非常脫鉤的狀態,實體經濟這么差、股市卻是牛市,讓有錢人掙了那么多錢,這與“放水”政策有關系。國內的話,脫鉤程度會小很多,整體上不是脫離實體經濟的。但是,下一階段,波動性還會比較大,因為散戶非常多。美國75%都是機構投資者,我們散戶多還是主導波動的一個原因。
樓市,不會太大變化,畢竟“房住不炒”。但是最近一個階段的經濟復蘇也和投資有關系的。黃金、匯率都和全球局勢有關系的,從美國等國家,從提供安全資產的角度來說,會有升值空間。但是美國經濟非常差,到底有多大空間,還是疑問。黃金還會繼續處于比較高的位置,畢竟對未來不確定性還是很大。還要看下一階段的疫情的情況如何。只要不確定性在,這些安全資產的價值還會存在。
Q:今年大家都在討論拐點論,2020年將是經濟的拐點——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A:我不是這么認為的,我國的經濟增長空間是非常大的,我國和美國的人均收入和美國還是差的很大的,(差距)更大的是效率指數。如果是看歷史數據的話,國家還是更接近的趨勢,在效率方面我們還會有大大的提升。
效率提升來自哪里呢?很多方面。比如我們現在鼓勵民營企業,效率上民營企業比國企高很多。現在新的趨勢是混合所有制和合作,又有國家的優勢,又有私營企業的優勢。還有就是服務業的效率,之前是處于比較低的狀態,互聯網拉動服務業效率增長。
接下來走向新的消費模式,互聯網帶來的消費機會也會非常非常大——之前一二線城市之外消費種類很少,但是由于互聯網帶來的效率,讓很大一部分人群可以增加消費,畢竟選擇更多、更便利,包括城鎮化、金融改革等等,還有很多提升效率的空間。正因為我們有很多方面沒有完全建構好,還有很多跳躍式發展的模式,金融科技就是如此,包括互聯網、消費等等,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Q:實體經濟基本面和資本市場表現脫鉤的問題。比如美國經濟和美股的脫鉤,您擔心嗎?有人說這是金融危機的前兆,這種可能性大嗎?
A:一方面,脫離實體經濟是令人擔憂的,但是并不一定是金融危機的前兆。歷史上看,股市、樓市先起來,然后才是各類資產的泡沫,整體上的泡沫是金融危機的前兆。如果一個市場的泡沫就帶來金融危機,這個歷史上是罕見的。
股市的“脫鉤”有幾個因素,一方面科技股是表現得不錯的,這個也不算完全脫離實體,疫情讓很多科技公司有跳躍式額發展,美國更是如此,美國在傳統經濟比較完善了,但是網上活動相比于中國要落后很多,現在因為疫情,看病、教育都在線上。科技公司也是現在比較好的,脫離現實的情況還比較少。另外一方面,投資者對于美國、歐洲非常快的宏觀政策的一個樂觀的反映,這種樂觀不一定是非常理性的,也可能是一種是不理性的判斷。大家對于疫情控制、經濟恢復、疫苗都過于樂觀。但是這能否引起金融危機,我覺得還要看,因為金融危機又很多不同的因素造成的。
Q: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對2020下半年您會給廣大的投資者最重要的建議是什么?為什么?
A:還是要抓住機會。現在有很好的投資機會。也要考慮到風險,很多風險偏好還是不一樣的。全球的風險偏好,是9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變化——包括疫情、金融危機、聯儲政策,都會影響風險偏好。還是要轉“危”為“機”
觀眾Q&A
Q1:中國經濟的下一步的發展,關于內需和外需的問題?
A1:雖然強調內需,但是我們對貿易的依賴是很大的。雖然邊境控制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物流方面會進一步放松、會有更好的趨勢。各個國家產生一種共同的政策,更有效地在貿易上往來,產生一些影響。比如對韓國的一些關鍵產品的出口,我們是非常重視的,他們也很感激。如果有很好的物流協調,貿易受到的影響會小很多。內需夠不夠呢?現在肯定比09年的內需大很多,這也是一個機會,使政府看到情況不妙的情況下,加大改革的力度,比如支持民企等等,這也帶來很大的空間。
Q2:疫情對不同行業的影響,短期來看,對大多數行業是很不利的,但是也是一個加速淘汰的過程,這長期看不一定是壞事,您怎么看?
A2:好問題。我們從數據來看,每次經濟蕭條、危機等等,都會把一部分效率比較低的企業“踢”出去,新的企業會更有活力,效率更高,有更好的發展。數據來看,這種淘汰機制會使整體的效率提高。雖然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打擊很大,這會彌補一下2009年以后經濟政策的做法,我們當時大量地“放水”,很多的資源都跑到了效率比較低的企業去。2009年后整體效率是在往下降、是減速的。這次能把低效率的企業,淘汰出去。但問題可能是好的企業也無法生存,所以這是金融會支持中小企業度過難關,也正是如此。這次政府的應對措施和2009年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要比當時好很多。希望這次疫情之后,效率上會提高。
Q3:中美關系,面對美國的很多挑釁和攻擊,中國方面也會采取回擊,但是中國也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您怎么看?
A3:金融可能沒有那么政治化。我不相信金融市場上,中美會產生金融戰,因為兩國會有很大的損失。但是我們還沒有把國債當作政治武器,國債方面,對于我們來說,如果拋國債,對我們自己的損失也是很大的。
Q4:如何看待人民匯率的問題?
A4:中國政府是要強烈保持匯率的穩定性的。匯率波動非常大的情況下,政府是很擔憂的。這和貿易不一樣,在匯率方面,我很難想象會在匯率上和美國“較量”。
Q5:為什么美國不管是白宮人士、精英人士對中國警惕性突然提高?有什么催化劑?
A5:中國的實力,在疫情之前就是已經明顯了。轉折點是在2015年,經濟上,我們實力比之前更強了。科技,尤其像華為這種公司在技術上超越美國,喚醒了美國,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科技上超越美國是第一次發生。還有一個就是,我們聲音也有所改變,包括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中國的聲音越來越強、我們也越來越自信,被他們看作是某種威脅。各種原因疊加,讓美國突然“蘇醒”,在意識形態、經濟模式、發展模式都不一樣,當然,這是他們的視角。特朗普,雖然美國很多精英非常厭惡他,但是起到了戲劇性的作用,喚醒了對中國的警惕。中國比較難的一方面,就是我們說什么,他們都不愿意去聽、很難信任。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