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40%成年人未獲消費信貸 消金發展擴內需促經濟

報告:40%成年人未獲消費信貸 消金發展擴內需促經濟
2019年09月24日 14:47 新浪財經綜合

  經濟結構升級中的消費金融

  2019中國消費金融發展報告——創新與規范

  摘要

  近幾年,我國消費金融規模快速增長、信貸結構也得到了一定優化,并且形成了以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互聯網金融平臺為主的面向不同群體的多層次消費金融服務體系。我國以消費信貸為代表的消費金融行業快速發展有其必然性,而且未來仍有廣闊的空間。在實踐中,消費金融業務在客戶類型、市場營銷、產品和業務模式、業務流程、風險控制等方面與其他信貸業務相比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消費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在滿足消費者金融需求、促進消費升級的同時,也產生新的風險和問題,亟待加以規范。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問題:一是消費金融領域的結構性失衡依然存在,我國的消費金融總體覆蓋率遠低于發達國家,并且長尾客戶覆蓋力度依然不足;二是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模式因授信成本過高、征信缺失制約了消費金融的發展;三是由于征信體系不完善以及競爭的加劇,多頭信貸問題依然存在;并且近幾年消費金融違規挪至房市等投資渠道的現象也較為突出;四是消費者保護有待加強。

  2017年以來,隨著政策對消費金融領域的規范,消費金融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也發揮了相當程度的積極作用。一是信用消費、信用借貸業務有助于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二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消費金融增加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并開始更多向個人成長、自我提升的領域延伸,有助于促進消費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三是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的發展有效地覆蓋了長尾客戶群體,踐行普惠金融,實現共享發展;四是消費金融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個人征信,助力于征信體系建設,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從行業整體發展空間來看,預計我國消費金融行業仍會有五年以上的高速成長期,預計表內消費金融占總信貸規模有可能突破25%以上。當然,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監管環境將日趨嚴格,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的運營會越來越規范。在這個過程中,合規經營的消費金融機構的優勢會愈發明顯。從監管角度看,消費金融行業未來規范的重點將集中在完善監管政策、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加強行業信息共享、防范金融科技濫用、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多層次信用體系等方面。從消費金融機構角度,未來的創新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深挖有效消費場景;二是構建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三是在監管合規的前提下,充分運用金融科技,使消費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

  消費金融,或消費信貸,是指由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等機構向消費者提供資金,用于滿足消費需求的一種信貸方式。消費金融的貸款對象是個人,貸款用途是消費,目的是提高消費者的即期消費水平。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居民財富的增加,我國的消費金融市場迎來了快速的發展:一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占比不斷提高,消費內部升級加速,帶動了消費貸款等零售業務的發展;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增強為消費貸款需求提供了支撐;三是金融科技與消費金融業務的融合極大拓展了金融機構的服務半徑、提高服務效率、提高業務處理能力等,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業務成本,加快了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為消費金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反過來,消費金融的健康發展,也能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

  一、我國消費金融的發展現狀

  我國消費金融業務起步于我國商業銀行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開辦的耐用品消費信貸業務以及信用卡業務。但受制于居民消費水平、宏觀市場環境等多方面限制,在之后很長時期內,我國消費金融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相關政策措施以及產業地位尚不明確。直到2009年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的開啟,才真正從政策角度明確了對消費金融行業的支持。

  (一)我國消費金融發展歷程

  探索期:(80年代初--2009年)以消費信貸和信用卡為起點,開啟消費金融市場。我國的消費金融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從1981年到1983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在六個省市的6個行、處、所開辦了消費金融業務。1999年,央行發布《關于開展個人消費金融的指導意見》,要求以國有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面向廣大城市居民開展消費金融業務,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和助學貸款為主的個人消費金融業務在國內商業銀行逐步開展。

  試點期:(2009年—2013年)以消費金融公司為試點,推動消費金融產業的發展。為解決商業銀行對個人信貸需求覆蓋不足的問題,2009年7月,中國銀監會頒布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4個城市開放消費金融試點。2013年11月,銀監會再次發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支持居民家庭大宗耐用消費品、教育、旅游等信貸需求,鼓勵民間資本探索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并擴大內陸10個城市參與試點工作。

  快速發展期:(2014年—2017年)以互聯網金融為契機,擴大新消費領域的金融支持。2014年7月,央行、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大力支持消費金融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2015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市場準入,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并將審批權下放到省級銀監局,鼓勵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國內外銀行業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2016年3月,央行、銀監會發布《關于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鼓勵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創新,鼓勵拓展汽車金融、健康消費、信息與網絡消費、綠色消費、旅游休閑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政策對消費金融場景的拓寬和消費金融產品的創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成熟規范期:(2017年至今)以積極整頓消費金融行業亂象為抓手,規范行業健康發展。在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的消費金融迅猛發展階段,行業內出現了眾多違法違規現象,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偏離了消費金融的本源。2017年開始,監管部門加大整治力度,多部委就消費金融業務頒布了多項規范管理通知,分別針對校園貸、網絡小貸、“現金貸”提出了嚴格的清理整頓措施,對市場進行肅清。長期來看,政策對行業亂象的及時清理整頓,能夠取締風險過高的產品,關閉無業務資質的公司,為行業長期發展提供良好規范的市場環境。

  在整治亂象的同時,國家對消費金融行業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指出要“積極發展消費金融,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適應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提供和改進差異化金融產品與服務。支持發展消費信貸,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積極滿足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升級型消費的金融需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提升金融對促進消費的支持作用,鼓勵消費金融創新,規范發展消費信貸,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桿水平與消費信貸合理增長的關系。2019年8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推動專業化消費金融組織發展。

  (二)我國消費金融的市場結構與創新

  我國消費金融的參與者主要有三類: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互聯網金融平臺。目前,從規模上看,銀行依然是消費金融存量的主力,但三大主體開展消費金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以及自身相應的優劣勢。商業銀行主要通過信用卡分期、信用卡預付現金、汽車貸、消費貸款等產品提供消費金融服務,其依托穩定、低成本的資金實力,在傳統消費金融領域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是目前市場份額最大的消費金融產品提供者;消費金融公司由銀保監會審批設立,從事小額消費金融、抵押消費貸、現金貸業務的消費金融平臺,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速度快、抵押擔保要求低、全天候服務的優勢,可以為商業銀行無法惠及的客戶提供可選擇的服務,是銀行的有益補充;互聯網金融平臺是依托互聯網而新興的消費金融平臺,包括綜合電商、分期電商、網絡小貸、信用卡代償機構等,其業務創新能力強,以便捷、高效、低成本化的特有優勢吸引了大批的消費受眾,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1、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是國內最早提供消費金融的機構,產品種類涵蓋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耐用品貸款、旅游貸款、助學貸款、信用卡、消費信用貸款等,目前個人的消費金融中大部分來自銀行的貸款。信用卡和消費貸是銀行消費金融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在經濟增速換擋和金融嚴監管的雙重背景下,銀行傳統對公業務面臨瓶頸,許多銀行紛紛進行零售轉型、探索新發展思路。信用卡貸款具有高收益、逆周期的優質屬性,是零售轉型的重點之一。消費貸款包括抵押消費貸款和信用消費貸款,一般金額大、期限長,還款方式多樣。銀行消費金融多以都市白領客戶為主,部分銀行開始嘗試以家庭為單位授信。

  專欄:商業銀行消費金融產品創新

  在市場競爭的推動下,銀行消費金融產品體系快速豐富,新興的消費金融產品不斷涌現。一方面,從客戶需求角度,目前針對居民消費集中的購車、裝修、旅游、留學等領域,各家銀行均已經分門別類地設計專屬化產品,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從審批的時效性和便利度來看,大部分銀行也針對客戶需求推出了審批時效更高、放款速度更快的消費金融產品。

表1 部分銀行消費金融產品創新(資料來源:公開信息整理)表1 部分銀行消費金融產品創新(資料來源:公開信息整理)

  2、消費金融公司

  消費金融公司是經銀保監會批準,定位于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及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等。

  消費金融公司的市場定位為商業銀行的補充,主要針對中低收入及新興客戶群,通過提供寬泛靈活的信貸產品、廣泛的地區覆蓋和快速的市場來提供金融服務。相比銀行,因為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靈活等特點而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競爭力。

  當前的消費金融公司商業模式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線下渠道為主,如錦程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等;一類主打O2O模式,如海爾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還有一類將自身定位為互聯網金融公司,如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等。目前,消費金融公司通過與商戶合作的方式基本覆蓋了網上零售、家裝、租房、婚慶、教育、旅游、助業等消費領域,產品主要分為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和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等。

  截至2019年5月末,共有24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其中23家已經開業。根據相關數據,持牌消費金融公司2018年底總資產規模合計為3875億元,其中有兩家的規模超過500億元,已成為我國消費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3、互聯網金融平臺

  互聯網金融的積極參與,是我國消費金融發展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的0.02萬億到2018年的7.8萬億,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增幅近400倍。按2017年統計口徑中,銀行業占比12%為標準,剔除銀行業的互聯網貸款后,2017年、2018年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仍達到3.9、6.9萬億,規模仍然不可小覷。互聯網消費金融(包括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電商系、消費分期平臺及其他各類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等),憑借便捷的貸款審批、創新的金融產品、縱深的消費場景、強大的滲透能力以及深度的金融科技應用等優勢獲得快速發展,在彌補傳統金融服務不足、便利居民消費借貸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涉足消費金融領域的互聯網平臺中,電商、支付平臺居于主導地位。相比商業銀行以及傳統的消費金融公司,電商、支付平臺在消費金融領域具備天然的優勢。一方面,電商、支付平臺有著龐大的客戶群,而且擁有較為明確的購物需求,結合其多年的積累的大數據資源,可以評估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有利于全方位信用風險評級系統的構建;另一方面,電商、支付平臺有效地切入到消費場景中,由其自身提供消費金融產品相比于轉到其他平臺再申請消費金融方便快捷,消費金融成為電商、支付平臺生態建設的一種有益補充。電商、支付平臺通過各自關聯的網絡小貸、保理、消費金融牌照,依托平臺的客戶資源,從自身平臺分期,逐步發展到其他消費場景分期,乃至無抵押現金貸款。從2014年開始,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電商、支付系平臺率先切入消費金融領域,圍繞自身所搭建的購物、支付場景和積累的海量用戶,先后推出了螞蟻“花唄”、“借唄”等消費金融產品,隨后取得了快速發展,截止目前花唄用戶量已經超過1億。

  與商業銀行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相比,互聯網平臺的服務對象主要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以及特定場景(如小額消費、購物、旅游等)的消費群體,其中包括大量從未有信貸行為的白名單群體,而且單筆貸款金額也要更小,以滿足高頻、小額的普惠金融需求。

圖1 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及增速(億元,%)資料來源:艾瑞咨詢[1]圖1 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及增速(億元,%)資料來源:艾瑞咨詢[1]

  二、我國消費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國際經驗看,我國以消費信貸為代表的消費金融業務快速發展有其必然性,而且未來仍有廣闊的空間。在實踐中,消費金融業務在客戶類型、市場營銷、產品和業務模式、業務流程、風險控制等方面與傳統金融業務呈現出不同特點。消費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在滿足消費者金融需求、促進消費升級的同時,也由于其機構眾多、覆蓋面廣、業務模式新等而產生新的風險和問題,亟待加以規范。

  (一)結構性失衡依然存在

  從整體覆蓋范圍上看,我國消費金融供給仍顯不足。對比發達國家80%以上成年人可從銀行獲得消費金融,我國僅40%成年人可以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從結構上看,我國消費金融配置不均衡現象突出。從可獲得性角度看,大致可以將我國居民消費金融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信貸相對充足層。以2017年為例,我國僅39.78%的成年人(約4.8億人次)能夠通過商業銀行獲得消費貸款,銀行提供的消費貸款規模(約為30.37萬億元)占消費金融總規模的93%。從貸款用途上看,銀行消費金融主要流向了房貸和車貸。2017年,我國消費金融人均余額約6.33萬元,去掉房貸和車貸后的狹義消費金融人均余額約1.97萬元。

  第二層次是信貸相對不足層。2017年,我國22.74%的成年人(約2.74億)通過銀行以外的機構及平臺獲得了消費金融,非銀行機構提供的消費金融規模(約2.31萬億)占我國消費金融總規模的7%。非銀行機構提供的消費金融人均余額為8418元,遠低于銀行服務群體的6.33萬元和1.97萬元。

  第三層次是信貸短缺層。從相關數據看,2017年,我國還有約4.54億成年人沒有獲得過消費金融,占我國成年人口的37.48%。而發達國家僅不足20%的成年人無法從銀行獲得消費金融,可見我國長尾客戶的消費金融市場仍有發展空間。如何更好地服務信貸短缺的群體,將是下一步消費金融政策著力和創新的重點。

圖2 消費貸款配置不平衡(資料來源:螞蟻金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圖2 消費貸款配置不平衡(資料來源:螞蟻金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二)傳統信貸模式的制約

  解決7億多消費金融缺乏或相對不足人群的可獲得性問題,顯然是我國消費金融領域的當務之急。造成這種結構失衡的根源,與傳統信貸模式受到的制約不無關系。

  一方面是征信體系的制約。2017年,美國成年人征信覆蓋率達95%,瑞典的征信系統已覆蓋全國16歲以上人群。我國大陸地區征信系統近年來取得長足進展,截至2017年底已采集9.9億自然人信息,但形成有效征信記錄的人數為4.8億人,占我國成年人比例不足40%。從數據上看我國自然人有效征信占比與獲得銀行消費金融的人群比例相當。在傳統依賴客戶征信數據的信貸模式中,沒有征信記錄的個人,自然被隔離在了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范圍之外,“信用鴻溝”由此形成。

  另一方面,對于缺乏征信記錄的白名單客戶,商業銀行主要利用傳統線下方式、通過銀行網點和線下場景觸及這部分長尾客戶。這種線下方式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從貸前到貸后都需要專門的客戶經理進行服務以及對借款人的財務情況進行盤查和跟蹤,面臨觸達成本高、風控成本高的難題。較高的服務成本使得線下大規模拓展消費金融的商業模式難以持續。

  (三)多頭借貸與資金違規使用

  在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的記錄未完全納入征信系統、中小消費金融平臺信息共享不足的情況下,近幾年消費金融中多頭借貸的現象嚴重。多頭借貸,是指單個借款人向2家或者2家以上的消費金融平臺提出借貸需求的行為。由于單個用戶的償還能力是有限的,向多方借貸必然蘊含著較高的風險。一般來說,當借貸人出現了多頭借貸的情況,說明該借貸人資金需求出現了較大困難,有理由懷疑其還款能力。有數據顯示,多頭借貸用戶的信貸逾期風險是普通客戶的3-4倍,貸款申請者每多申請一家機構,違約的概率則會上升20%。究其原因,這些用戶往往是在借新貸還舊貸,或者增加了新的較大金額消費,本金加利息導致債務不斷累積。當超出償還能力時,只能選擇逾期。

  在實踐中,由于征信體系不完善以及競爭的加劇,不同機構在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過程中存在對同一客戶多頭授信、過度授信的情況,導致資金供給超過了消費者的真實資金需求。部分消費金融缺乏真實消費場景支撐,資金流向不透明,甚至流向高風險領域。為按期履約,消費者甚至采用“以貸還貸”的方式,導致風險不斷積累。

  除了多頭負債外,近幾年消費金融被違反用途挪至房市等投資渠道的現象也較為突出。根據易居研究院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80%的新增住戶短期消費貸款流向了房市。由于目前對消費貸的流向沒有一個完整的監控機制,尤其是商業銀行所發行的不限定類型消費貸,消費貸款一旦套現取出后再跨銀行轉入,就無法繼續監測資金去向。2017年11月以來,盡管銀保監會多次會同多地政府和銀行合力打擊“消費貸流入房市”,但依然避免不了客戶從各平臺進行消費貸款后套現用于支付購房的首付。如果大量消費貸款進行“偽裝”后用于房貸加杠桿,資金流向與發放用途不一致,既增加了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難度,也增加居民部門杠桿率,滋生房地產領域、銀行業和居民部門的金融風險。

  從消費貸款期限結構變化也能看出房貸流向房地產的端倪,相較以房貸為主的居民中長期消費性貸款而言,短期消費性貸款則對應著真正的居民消費,是實現以消費促增長的主動力。但2017年以來,中長期消費貸款與短期消費貸款余額之比持續上升,由2017年初的23%上升至2018年底的30%以上,直至2019年初才有所放緩。

  圖3 中長期消費貸款與短期消費貸款余額之比(%)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Wind;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圖3 中長期消費貸款與短期消費貸款余額之比(%)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Wind;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四)消費者保護有待加強

  我國消費金融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互聯網與金融科技的支撐。但由于監管相對滯后,如高利貸、過度貸款、惡意催收等侵害借款人利益的行為屢見不鮮,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消費金融的參與者眾多,各方法律關系不明晰。尤其是在互聯網消費金融中,貸款業務主要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大量的實質性交易處理全部隱藏至后臺,金融消費者往往只能面對極簡化的操作流程和標準化的業務描述,缺少進一步風險質詢和疑問解答途徑。由于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知識和能力參差不齊,多數人缺乏衡量風險和自我維權意識和途徑。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消費者因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弱勢地位會愈發明顯。

  此外,消費者為獲取消費金融通常需要提供個人身份信息、交易記錄、信用資料等。目前我國在消費者隱私保護方面還存在政策缺失,部分機構在采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同時,向其他機構出售信息牟利,損害消費者利益。

  三、消費金融與經濟結構升級

  無論基于政策理論,還是國際經驗分析,消費金融在一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具有極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升級過程中,也不例外。從過去一段時間的發展來看,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擴大內需,拉動消費

  201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注重引導預期,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這是繼2014年12月之后,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提“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投資需求和擴大消費需求。在企業杠桿率高企的背景下,擴大投資需求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而擴大消費需求則大有可為。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表明,一國經濟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居民消費的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將成為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居民消費對于GDP的貢獻長期在50%以上,美國接近70%。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內經濟處于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由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出口需求日漸疲乏,消費需求較好地發揮了對經濟發展的穩定作用,居民消費將成為主導今后較長時期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并由此推動經濟加快轉型,助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適度發展消費金融有助于拉動消費增長。自2009年開展試點以來,我國消費金融由點及面、全面鋪開,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消費金融的健康發展。隨著相關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消費金融在頂層設計中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消費金融市場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從規模上看,近幾年我國消費貸款規模增長迅速,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我國居民消費貸款余額從2015年初的15.7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9月40.8萬億元,增幅達159.9%。從消費貸款結構上看,越來越多的消費貸款用于實際消費、而非用于購房。2017年以來,短期消費貸款增速快速走高,而以涉房貸款為主的中長期消費貸款增速明顯回落,目前,短期消費貸款占總消費貸款的占比還在持續上升。實證數據顯示消費金融與人均消費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可見消費金融的發展可以有力地促進了消費增長,在拉動內需、穩定增長的同時,顯著優化了總需求結構。

圖4 金融機構消費貸款余額及增速(億元,%)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圖4 金融機構消費貸款余額及增速(億元,%)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圖5 2018年335個城市人均消費貸款指數與人均網絡消費水平指數散點圖 資料來源:螞蟻金服圖5 2018年335個城市人均消費貸款指數與人均網絡消費水平指數散點圖 資料來源:螞蟻金服

  (二)促進消費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對于消費者來說,消費金融能夠增加其當前可以使用的資金,使得其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得以緩解,進而促進消費者增加消費。而且,消費金融對消費者消費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消費數量上,還體現在消費結構的變化上。從國際經驗來看,在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居民的消費結構會逐漸升級,表現為對非耐用品的消費占比下降,對服務的消費占比上升。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居民消費中,非耐用品消費占比從1965年的36.9%下降至2018年的20.64%,耐用品消費占比從1965年的15.0%小幅下降至2018年的10.54%,服務消費占比從1965年的48.1%上升至2018年的68.82%。如果中國的消費結構演進遵循類似的路徑,將意味著服務消費仍有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耐用品消費則會保持相對較快增長。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相關數據顯示,消費金融不僅增加了消費者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近年來還開始更多向個人成長、自我提升的領域延伸,與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等“非傳統”商品相關的消費金融規模不斷擴大,比如:汽車貸款可以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力,促進汽車銷售;螞蟻花唄等各種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可以促進電器等耐用消費品以及其他服務類消費的銷售,等等。 

  在推動消費升級的過程中,消費金融通過增加消費者對于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促進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從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在投資和進出口貿易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出現乏力的情況下,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三)踐行普惠金融,實現共享發展

  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很多機構和個人都已獲得了充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過度的金融服務。但是,仍有相當數量的普通居民和弱勢領域(如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三農”領域)難以獲得有效、充分的金融支持,有些甚至還面臨著金融服務的空白。有鑒于此,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旨在于優化金融機構體系與產品結構、解決服務對象不匹配的痼疾,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與民生。

  消費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盡管消費金融已經發展30多年,但在很長時間里,銀行消費金融主要服務于央行征信體系覆蓋的高凈值、高收入人群,主要產品是信用卡與汽車貸款。許多潛在客戶群體未被有效覆蓋,尤其是35歲以下年輕人群以及三線及以下城市或農村居民。一般而言,他們因較低(或不穩定)的個人收入水平、不穩定的工作性質以及居住地較落后的金融發展狀況難以得到消費金融服務,無法緩解短期流動性缺乏,更提不上平滑消費。近年來,在政策不斷推動與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消費金融公司、大型電商、消費分期電商、網貸平臺、細分領域平臺等紛紛布局消費金融,有效緩解了此類客戶金融服務獲得率低的問題,釋放了年輕人群以及三線及以下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一方面,通過釋放長尾群體的消費能力,為經濟穩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則大大促進了消費平權,將共享發展理念落到了實處。

圖8 螞蟻花唄用戶的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螞蟻金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圖8 螞蟻花唄用戶的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螞蟻金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專欄:螞蟻花唄、借唄服務長尾客戶

  2015年至今,螞蟻金服向數億用戶推出兩款消費金融產品,即花唄和借唄,主要服務我國消費金融相對不足和缺乏人群。目前花唄用戶量超過1億。在消費金融方面,螞蟻金服與主要服務我國4.8億有信貸記錄人群的商業銀行形成分層次、錯位發展的互補態勢。以花唄為例,經全量數據比對,花唄用戶與商業銀行信用卡客戶重疊率在 25%以下。

  花唄、借唄的普惠性特征較為明顯。一是主要服務長尾用戶。與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客戶主要為一至三線城市的中產群體不同,花唄、借唄用戶近一半用戶分布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從職業分布來看,根據風控模型的識別和評估,借唄服務的客群中,職業為白領、教職工、公務員、醫務人員、上市公司高管、優質企業員工的人數占比約20%,超70%的客戶均為就職于中小企業的普通工薪階層。此類客群較難在傳統商業銀行得到金融服務,借唄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二是用戶年輕化。與商業銀行消貸客戶30歲至 50 歲為主不同,花唄、借唄用戶相對年輕化,以互聯網主力人群為主。三是授信金額、支付金額更低。2019 年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超過2 萬元,而花唄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人均授信額度不到 4000元。四是使用場景普惠化。與信用卡主要用于商超等大中型消費場景不同,大量花唄使用場景為小微場景,如小區便利店、早點鋪等。

圖9 花唄與銀行信用卡的人均授信額 資料來源:螞蟻金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圖9 花唄與銀行信用卡的人均授信額 資料來源:螞蟻金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根據螞蟻金服的數據分析,螞蟻金服消費金融主要用于生活剛性消費需求,滿足大眾對于日常消費的需求。花唄主要被用于生存類、實物類和非耐用品類等生活剛需消費,并沒有超出能力去追求享受型和大件高額耐用品消費。從花唄、借唄用戶支用情況來看,目前花唄戶均賬單金額僅900元左右,借唄筆均支用金額僅 3000元左右。這表明花唄、借唄就是用于日常小額消費場景的產品。從授信額度使用率上看,用戶杠桿率不高。花唄、借唄用戶的授信額度使用率分別都不超過20%、50%,在授信額度原本就比較低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戶借貸行為是理性的,沒有過度使用信用杠桿。

  2018年,螞蟻金服旗下消費金融產品花唄、借唄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開放,共同向長尾用戶提供普惠性消費貸款。花唄、借唄所獲得的貸款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金融機構。而金融機構也借互聯網平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二八定律”,服務到更多用戶。截至2019年8月,已經有70余家銀行、消費金融、信托公司與花唄、借唄合作,共同服務支付寶用戶。

  (四)助力征信體系建設,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建立健全個人征信體系,有利于完善現代金融治理,有利于實現金融普惠,有利于促進我國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過持續的努力,我國金融征信建立頗有成效。央行權威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人民銀行銀行征信系統已采集9.9億人信息。但這一數據同時也顯示,我國仍有4.6億自然人沒有信貸記錄。這部分群體的信用數據多數難以依靠傳統手段獲得,而實踐顯示,通過發展消費金融采集其消費金融信息并建立起個人信用記錄,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

  消費金融,尤其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憑借其觸及長尾群體的優勢,利用高頻的、線上的交易,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產生、沉淀和儲存了許多“信用白戶”的個人金融及相關數據,充分填補了征信空白,完善了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并且,長尾群體通過接觸此類金融服務,可以逐漸提高其金融和商業信用意識,提高金融素養。這都有助加快我國完成征信體系全覆蓋進程。例如,螞蟻金服為我國數億“信用白戶”建立數字信用,并通過金融產品大規模培育其守信意識,對我國加快全民信用體系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

  四、我國消費金融行業展望

  從行業整體發展空間來看,預計我國消費金融行業整體仍會有五年以上的高速成長期,預計表內消費金融占總信貸規模有可能突破25%以上。當然,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監管環境將日趨嚴格,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的運營會越來越規范。在這個過程中,合規經營的消費金融機構的優勢會愈發明顯。

  從監管角度看,消費金融行業未來規范的重點將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完善監管政策。按照“金融業務由持牌機構開展”的總體原則,出臺相應管理辦法對電商消費金融平臺、分期購物平臺、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及其他主體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進行規范,包括準入條件、人員資質、業務范圍、內控制度、監管標準、市場退出機制、消費者保護等,彌補監管政策缺失。要注意不同類型機構在監管標準上的統一,避免引發不公平競爭。

  第二,加強消費金融業務信用風險管理。引導消費金融機構以真實消費場景為支撐拓展業務,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渠道建立消費場景,實現消費金融業務與消費場景的融合,引導資金真正流向消費領域。降低和限制無特定用途的消費貸款業務占比。推動消費金融機構轉變業務發展模式,平衡好業務擴張與風險控制的關系。

  第三,加強行業信息共享,避免過度授信、多頭授信。將消費金融信息納入統一的社會征信體系,實現各類機構在消費者信息方面的共享,從源頭上降低過度授信、多頭授信的風險。制定相應管理辦法,對于各類機構在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過程中的過度授信、多頭授信行為進行約束。百行征信已經接入700余家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征信數據,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互聯網金融“信息孤島”難題,彌補了互聯網消費金融征信的空白,有效防范了多頭借貸等問題。未來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也應出臺相關規范,以進一步建立健全征信體系、化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多頭共債問題,有助于消費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四,防范金融科技濫用的風險。出臺意見規范各類機構開發和使用反欺詐、信用風險評估、風控等方面的技術模型或技術工具,對模型參數設置、數據來源、模型迭代頻率、結果使用范圍等進行指導,要求各類機構對模型或技術工具的有效性進行驗證。

  第五,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一是加強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工作,普及金融知識,提高風險意識;二是加強對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對消費金融機構利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牟利等行為進行處罰;三是完善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相關機構在開展業務過程中應當充分披露信息,引入市場監督機制;四是對各類機構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過程中出現的風險進行及時處置。

  第六,完善多層次征信體系。一是建立并完善消費者個人信息數據庫,推進個人商業信用數據、五險一金數據、人事檔案數據、消費數據、金融數據等多維數據的整合,逐步形成覆蓋人群廣泛、信息多元的征信數據庫;二是加強消費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電商平臺等的跨平臺合作,實現不同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三是有序開放政府數據資源。包括個人稅務信息、保險信息、生活繳費信息等,充分發揮數據資源的作用。

  從消費金融機構角度,未來的創新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深挖有效的消費場景。相關金融機構應根植于有效的消費場景,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調整和完善業務內容,同時在消費場景進行直接營銷。通過對消費者喜愛場景進行深入挖掘,提升對相應金融產品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

  第二,構建完善的風險控制系統。出于“跑馬圈地”的目的,許多消費金融機構存在著“重流量、輕風控”的思路,一味依賴所謂的大數據風控,而忽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這在短期內可能有助于業務規模的快速擴張,但從長期來看,這種模式終將難以為繼。美國次貸危機就已充分揭示了,居民部門過度高負債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對于消費金融行業來說,風控是最為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只有打造成熟、嚴謹、完善的風控模式和風控政策,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具體而言,消費金融機構應真正立足于“以客戶為中心”,圍繞客戶真實、合理的需求進行產品創新和營銷,并加強貸后管理、監控資金流向,嚴格控制過度放貸以及資金挪用可能引發的風險。在避免多頭借貸方面,螞蟻金服開發了業內領先的多頭借貸識別模型,并與商業銀行、主要非銀機構共享數據,在控制多頭借貸方面成績顯著。

  第三,充分利用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發展為我國消費金融和居民消費的增長提供了新的契機。消費金融的核心是征信和風控。從征信來看,金融科技使得征信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靜態數據,任何人瀏覽網頁、線上購買商品等行為均會留下痕跡。從風險控制來看,金融科技可以借助大數據手段,了解客戶整體金融行為,對用戶的行為、偏好、習慣進行刻畫,對用戶的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通過模型的方式進行科學的計量。征信和風控技術的進步有助于促進消費。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都會對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消費金融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稅科技對于消費金融發展和業務創新的關鍵作用。作為消費金融機構,應該對于新興技術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勇于創新和實踐,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

  [1] 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統計口徑包括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電商系、消費分期平臺及其他各類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的個人消費金融業務放貸規模。

責任編輯:張緣成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09 交建股份 603815 5.14
  • 10-09 八方股份 603489 --
  • 10-08 佳禾智能 300793 --
  • 09-25 晶豐明源 688368 56.68
  • 09-25 科博達 603786 26.89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