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CC講壇”第25期于2018年6月28日在北京東方梅地亞中心M劇場舉行,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后、機器人大講堂發起人孔祥戰出席并演講,題目為《擁抱機器人新時代》。
面對人們對機器人的無邊想象、恐慌和期待,他告訴我們,在圖靈機的人工智能世界里,那一切都只是傳說。
以下為演講實錄:
孔祥戰:2013年的時候,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到2014年,AlphaGo這個產品,在全球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動。波士頓動力研究的Atlas,也是在整個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一個震動。
當時趁著我們吃飯的時候,有很多朋友在問:孔博士,機器人是不是真的能把我們人類取代了,我們的工作是不是就沒有了,甚至機器人是不是,會奴役我們人類?這樣的問題非常的多,包括很多的媒體,也在宣傳這樣的思想。還有很多大佬,科技圈的大V也在宣傳這樣的聲音。
如果人工智能的未來會替代人類,會毀滅人類,都是非常可怕的一個事情。科學,我們要不偏不倚,沿著科學的邏輯探討這個事情。包括前段時間的Hanson Robotics,研發的機器人叫Sophia。沙特給她發了一個身份證,成為沙特第一個機器人公民。這種事情,也在網絡上、媒體上非常的多。
到底科學界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機器人是否會奴役人類。事實上在科研學術圈,跟大眾的認知之間,其實是存在著一個鴻溝。因為大家底層的認知就有差別,那就會有很多人用很多的比喻,用很多很形象的例子。好萊塢大片里面,科幻形象給大家去講、去展示的,所以大眾的認知就會向這個方向來靠攏。正因為這樣我覺得作為科學的從業者,更需要去做傳播,科學現在的主航道在哪。所以說科學普及從我做起,我覺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首先到底什么是機器人,什么是人工智能。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很火,AlphaGo擊敗了人類的圍棋冠軍,成為了以后在棋類游戲里面,人類再也無法戰勝電腦,戰勝機器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這兩個概念,現在投資圈都說,人工智能是個大概念,它們下面應該包含機器人。但是在學術圈,機器人其實它有三個要素:感知、認知和執行。感知就是從外界如何來獲取信息。我們可以通過視覺的方法,可以通過用麥克風,聽覺的方法獲取信息。激光的傳感器,各種的傳感器獲取信息。獲取這些信息以后,對這個信息進行處理有一個認知的過程,然后去決策,接著執行給一個裝置。它是一個掃地機器人在掃地,還是一個無人駕駛車在路上跑,還是一個機械臂在工廠去干活,這就是執行的層面。
人工智能應該是機器人技術非常關鍵的一部分技術。這兩年的技術也是在這方面有了比較大的突破。人工智能其實講起來也很簡單,四句話:機器像人一樣去思考;機器像人一樣能看懂;機器像人一樣能聽懂;機器像人一樣去運動。Atlas它主要是在智能的控制方面,它真的像人一樣雙足地行走,這是在控制方面。像人一樣來思考,現在可能就是AlphaGo,Reinforcement learning這些算法,機械學習這個領域。像人一樣看懂,就是機器視覺這個領域,人臉識別,然后圖像識別等等這些。還有像人一樣聽懂,像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我可以聽懂你說話,語音識別以后,后面還有語音合成,我可以發出像人一樣的聲音,然后中間可能還有自然語意理解這一部分,把這個聲音變成字等等,還有像翻譯,概括起來就這些部分。
但是科學的主航道在哪,回歸本源來看,未知的世界還非常非常的大,我們已知的世界還很小。我們已知的世界里面,其實有一小部分是數學問題,數學問題里面,大量的可能都是沒有解的,還有一部分是有解的。有解的這一部分,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計算機來解決?這就是80年以前,圖靈博士思考的問題:這個解我是不是通過有限的步驟去給它解決。在計算機學科里面的又一個分支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解決的問題,它還是計算機能解決的問題的一部分。已經發展了80年,現有的所有計算機,別管多快,還是局限在圖靈博士劃定的圖靈機的范圍以內。理論上可計算,工程上可實現的這一部分。我們計算機的硬件架構,現在是建立在馮·諾依曼博士的基礎之上,整體而言,人工智能能解決的這一部分,還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問題。我們也不用擔心,人工智能是不是會取代人。圖靈博士那時候也想,意識是怎么產生的。因為他當時在普林斯頓,看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原理。看完以后,他說,這個測不準原理,有可能跟人類的意識是相關的。他只是一個推測,所以在現有的人工智能現在研究的航道上,意識是不可能產生的,這是我們的一個認識。
我也做了一款智能機器人的產品。這個產品叫YOBY智能服務機器人,YOBY就是Your baby的意思。它有四個方面的創新:一是純中文語音操控下的機器人產品;二是基于雙目視覺的定位和導航;三是對話、表情和肢體語言的復合情緒表達;四是基于用戶自定義的智能問答系統。這四個方面的創新都是工程上的創新,從科學方面是沒有什么創新的。因為我們的技術是有產業邏輯的。從科學研究科學實驗室這一部分,它來拓展人類的認知,這個是基礎科學的科學研究;另一塊叫產品研發,這個就屬于企業行為,就是說我這項技術怎么包含到一個產品里面去。你還要考慮這個產品對人類有沒有用,它有沒有價值;下一步就是大批量地、規模地生產,就是產品要復制;最后是全球化市場;這四步是一個產業起來的重要過程。
比如說美國的基礎科研能力非常強,它的產品的研發能力也很強。但是在大規模批量生產這一塊,可能我們中國的實力就非常強,因為我們有一個比較完善的、開放的一個智能產品、復雜類電子產品的產業鏈。我們的長三角、珠三角,產業鏈在這里非常的聚集。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基本上全是中國生產的。
其實機器人并不是非常新的一個概念。機器人在60多年以前,像工業機器人就已經出現,這么多年,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而發展。在國外,它主要是在汽車工業的應用,包括汽車的噴涂、焊接、裝配、搬運等等這些方面。對于我們國內的工業機器人產業來說,事實上只是我們沒有,其實國外已經成熟了。所謂一個產業的成熟,就是它已經出現了行業的巨頭,經過了充分的競爭。比如ABB、庫卡、安川、發那科,這都是國際上工業機器人的巨頭。但是服務機器人這一塊,屬于一個新興的產業,現在是比較熱的一個產業,因為它是一個藍海市場。
2015年,軟銀的孫正義買了一家法國公司,研發了一款產品叫Pepper機器人。當時他就預測,未來機器人進入家庭,將開啟一個萬億級的大市場。你有一個機器人,或者一個服務員,來到了你的家庭里,它入口的商業的價值有多大,這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在服務機器人這個行業的創業,在2015年到2016年這兩年的時間,就有幾千家公司起來,大家都在探索機器人怎樣進入家庭。
這是一個藍海市場,只要找到航道,那你就可以收獲巨大的寶藏。中國的科大訊飛、大疆創新、納安博這樣的公司,都已經找到了它的細分航道。
這個產業其實我們不用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的工作,這個歷史上也都發生過。在工業革命的時代,也有一部分人非常擔心機器的出現會把我們的工作都取代掉,那一小撮分子叫盧德分子,去打砸工廠的這些設備。歷史也已經證明,正是因為有了工業革命,有了這些機器,才把我們人類從特別繁重的勞動之中解放出來,社會的生產力得到大大地提升。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第一就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摩爾定律的驅使,使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大大地得到了提升。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有了海量的結構化的數據,這也是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一個數據的大框。有一些新的算法的出現,讓人工智能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另一塊對于我們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機器人在一個合適的狀態進入了一個工廠,填補了這部分生產力方面的短缺。
我們從IT時代,就是互聯網時代,進入一個DT時代。這個大數據的時代,海量數據的出現,下一個時代應該就是機器人時代,就是RT時代。在IT時代,我們標志性的產品是PC,DT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都是DT時代。這些都鋪好了,那下一步在物理層面,它總有一個物理的單元幫我們去辦事,所以它會進入一個RT時代,這個時代的標志就是PR的出現,機器人進入家庭,它開啟一個機器人時代。
技術的革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技術也是活的,它并不是以我們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有它的客觀的規律在往前走。雖然有時候看似是在倒退,它是曲折地在往前,不停地在往前走,就是在這個RT時代。
這個新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世界?我認為機器人時代,是一個人機共融的時代。機器人能做的事,很多是人不愿意做或不能做的,而人能做的事很多是機器人也做不了的。比如人有創造性的能力,我們人大腦的右半側的大腦控制著我們的情感、情緒、直覺、頓悟、靈感,這是現有的機器人沒有辦法來代替的。
在農業時代,農民在一塊地里干活,這是他的特點。在工業時代就是機器大規模的工廠化,我們的工作狀態就是工廠里面的工人。在IT和DT時代,我們是可以坐在咖啡館辦公的,我們是可以在寫字樓里面,拿一臺電腦就可以去工作的。進入RT時代以后,可能需要繁瑣的腦力勞動的工作,大部分都要用機器人去做,你可以閑出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有創造性的工作。
機器人時代的到來,生產力肯定是提升一個比較大的臺階,物質生活也會成為一個極大豐富的時代。人的個性解放,我覺得也會成為現實,這個時代將會是非常美好的一個時代。馬克思講過,這可能是一個共產主義的時代。
每個人能得到個性的解放,也是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你可以基于你的興趣和愛好,去做一些事情。
那個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人能做一些什么事?比如社交互動,人和人之間關系的鏈接,我覺得會非常非常重要,甚至成為一個職業。社交能力非常強的人,可能在這個社會中勝出的比例會非常的大。還有科學研究,小孩玩玩具,他玩一會就扔一邊了,但是你們有沒有發現,他是在很認真地去探索這個玩具的本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所以科學研究也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類的一個大的方向。還有藝術創造,我覺得藝術家,會進入一個繁盛的時代,而這同樣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匹配上去。這里面真正需要的是我們人的好奇心,能不能把我們從孩子那個時候就具有的這種好奇心,和對這個世界探索的欲望都保留下來。
我們對這個未知世界,還要保持著敬畏。在現有的科學基礎之上的變化,未知世界是怎么樣,就像圖靈博士說意識的產生,可能是在量子層面的一個問題,不確定性可能是產生的意識,確定性可能產生的是數學。現在比較前沿的方向,像量子計算,還有類腦計算,這些技術、科學,有了一個極大突破的話,那我前面說的這些科學的基礎,又將重新構建起一個大廈。那個時候機器人會不會取代人,我覺得這又成為了一個哲學層面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其實我們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知,還非常的淺顯,甚至還比不上我們對整個宇宙的了解。我們用我們自己的大腦,制造一個能超越我們大腦的東西,這個能出現嗎?這是不是在哲學方面就是一個悖論?圖靈博士我們計算機之父,我們向人類夢想的踐行者們致敬!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謝長杉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