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序茅:生態文明的尺度在于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

趙序茅:生態文明的尺度在于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
2018年04月13日 17:37 新浪財經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科普作家、第五屆梁希科普獎一等獎獲得者趙序茅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科普作家、第五屆梁希科普獎一等獎獲得者趙序茅

  新浪財經訊 CC講壇第24期于2018年4月11日在北京東方梅地亞中心M劇場舉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科普作家、第五屆梁希科普獎一等獎獲得者趙序茅出席并演講。

  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如果還是無知、誤解、利用和剝奪,那么生態文明就無從談起。他說:“生態文明的尺度在于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

  以下為演講實錄:

  趙序茅:非常榮幸我能在這里,給大家做個分享。我碩士期間主要研究鳥類,我博士期間改行主要研究獸類,因此我生命當中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禽獸。很多人不屑與禽獸為伍,我卻發現它們的世界很精彩。我到過咱們中國很多的保護區,也看到過很多的珍禽異獸,我發現無論何種動物,它們對待人類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就是看到人類就跑。在咱們國內,人與動物之間的距離,它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今天談綠水青山,談生態文明,那么什么是綠水青山,什么是生態文明?

  2013年的時候,我在新疆木壘縣荒漠草原,觀察一種鳥,這種鳥它叫波斑鴇。它們的身上有一種天然的保護色,可以和環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也給我們平時的發現,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是到了繁殖期的時候,我們卻很容易發現這種鳥,我們只要注意到,草原上那一團飛舞的白色羽毛,一定能找到波斑鴇。這是為何?

  原來在繁殖期的時候,雄性波斑鴇,它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它會進行炫耀,會將胸前白色的羽毛,盡情地展示。白色在野外穿透力很強,這樣它就會把周圍的雌性波斑鴇給吸引過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不僅周圍的雌性波斑鴇,可以注意到它,它炫耀的時候,天敵也能注意到它。因此每當求偶期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的雄性波斑鴇被天敵所獵殺。這也驗證了我們人類當中的一句話,叫做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很多時候動物它們的求偶,并不像我們人類理解的那么簡單,它們有時候也需要為愛情付出,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那么求偶之后,動物就開始進行一生當中,最為重大的時刻交配。交配在人類當中,被賦予更多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比如我們人類說,行周公之禮,赴巫山云雨。在人類當中,交配那不僅僅是為了繁殖,據說還能帶來很多快樂。

  難道動物的交配,它僅僅是為了繁殖嗎?我們看這種猴子,它叫藏酋猴。我前段時間,到四川白水河國家級保護區,去尋找這種猴子。我在一個河壩里,看到了這一群猴子,它們正在交配。這群猴子,它不僅在這個時節交配,它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但是它們只能在一月到八月份,才能進行生育、產仔。這就意味著藏酋猴,它的交配不僅僅是為了繁殖,還有其它的目的。在藏酋猴的社會當中,雌猴它會通過性關系,和群體內的高等級雄猴,建立一種友誼,給自己尋找一個靠山。在猴群里高等級的雄性,它和低等級的雌性,它們之間交配的幾率,要遠遠地大于,低等級的雄性和高等級的雌性交配的幾率。這可能有些拗口,換句我們人類的話說,就是富家子和窮家女在一起的機會,要遠遠地大于,窮家子和富家女在一起的機會。這種事情不僅在猴子當中出現,在我身上也曾經出現過。我上大學時候,有一個同學是校長的兒子,他每過幾天就可以換一個女朋友,而我追一個女生,苦苦地追了三年也沒有追上。

  說到交配,更為神奇的是倭黑猩猩,在倭黑猩猩的世界當中,它們的交配更加隨意,更加的具有社會性。在倭黑猩猩的世界當中,它們通過性關系來表示慰問、表示道歉、來表示獲取食物,也就是說在它們的世界當中,奉行一個原則:要做愛、不要戰爭。

  動物交配完之后,有些動物就要成為母親了。我們人世間母親是偉大的,母愛是偉大的,那么動物它有母愛嗎,它的母愛是不是也偉大呢?圖片上這是滇金絲猴,它生活在中國的云南和西藏地區。這是兩只青年猴,在冬季的時候它們抱團取暖。像我們組從2008年開始,主要研究滇金絲猴。2012年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一位滇金絲猴母親,剛產下的孩子不久后夭折了,而這只母猴它抱著死去的嬰猴,不肯放棄、不肯遺棄,一直在攜帶。不僅我們難以理解這種行為,就連這只母猴的家庭,也難以明白,因為這種行為,不具備多少生態和行為上的意義。攜帶死去的嬰猴,會額外消耗母猴的能量,并且死去的嬰猴還有可能在種群內傳播疾病。那它為何還會有攜帶死嬰這種行為?其實這僅僅是母猴,在產后激素刺激下的一種單純的母親的行為。此刻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是不分物種的。

  滇金絲猴它們以家庭為單位的,我們還有一次觀察到,有一只八個月大的小嬰猴,它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它跑到別人家庭去了。而沒過多久,這個家庭接納了新來的小嬰猴,并且這個家庭里邊的母猴,還會親自給新來的小嬰猴喂奶。這讓我想起了孟子的一句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想說動物界它們也擁有人性,人類當中的幾乎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在動物當中找到原型,這是有進化依據的。那么同樣人類也有獸性,那么如何區分人性和獸性,一句話可以解釋得很清楚。人世間但凡能用物質和利益衡量的事情,用進化論大多數能解釋得清楚。也就是說這種行為在動物上,也可能發生。人性的光輝,就閃耀在那些用進化論無法解釋的地方。比如說尊老敬老,比如說關愛殘疾人,這種現象在動物當中,很少能夠找得到。人類社會當中,如果老人倒下都不去扶,這種行為不屬于人性的光輝。

  動物擁有人性,而人類由于自己的高傲,不能去正確地認識動物,對動物充滿無知,這是造成人與動物距離的一個原因。人類不僅對動物充滿了無知,還對動物充滿著誤解。

  在中國受誤解最深的幾種動物中,肯定有貓頭鷹。時至今日,在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還流傳著貓頭鷹是害鳥,貓頭鷹是不祥的兇兆,貓頭鷹只要進家,就沒有什么好的事情。關鍵是這種謠傳,這種不科學的認識,它對貓頭鷹的生存,正在帶來巨大的傷害。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是非常愛護鳥類,有一只貓頭鷹,在他家里筑巢,已經筑了三年了。但是迫于周圍鄰居的壓力,他不得不將這只貓頭鷹給趕走。這也就是說,對動物的誤解,已經深深地傷害到了動物。而人對動物的誤解,是造成人與動物之間距離的又一原因。很多時候動物它不會說話,無法給自己辯解,因此作為研究動物的人,我要為它們說話,為它們去代言。

  如果說人類僅僅對動物是無知,僅僅對動物誤解會造成傷害,但是還不會產生大規模地屠殺。很多時候人類不僅認識動物,還千方百計地去利用動物,去消費動物。看我們圖片當中,這是一只穿山甲。在古代缺衣少藥的年代,古人就把穿山甲當做一種藥材,尚可以理解。那么時至今日,國人對穿山甲的迫害、食用,已經到達令人發指的地步。中國境內的穿山甲,已經幾乎被吃絕了,現在國人開始轉向,去吃東南亞的穿山甲,去吃非洲的穿山甲,也給那些地區的穿山甲,帶來了滅頂之災。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不能因為自己的一己之私,給萬千生靈造成傷害。藥用價值不是選擇殺戮的借口,并且現代醫藥發展的今天,有很多藥物,可以作為一個替代品。和穿山甲共同命運的,是這只黃色的鳥,它叫禾花雀,學名叫黃胸鹀。早在2000年的時候禾花雀,它是南方很常見的一種鳥類,到了2004年的時候,它就成為了一個叫近危物種。到2008年的時候,又成為易危物種,易危物種什么概念呢?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它就屬于易危等級。到了2017年的時候,禾花雀直接成為極危物種。極危物種什么概念,再往前走一小步,那就是野外滅絕。人類僅僅因為貪食這一口肉,而就將上百萬年來進化的物種,即將吃絕。想想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這是一種怎樣的諷刺。人對動物無限制地利用和消費,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距離。

  人與動物存在距離,很多時候動物也不愿意與人類為伍。動物有很多智慧,很多時候它的表現,遠遠超過人類。動物的一大智慧在于,它懂得與環境和諧相處。我們組常年在白馬雪山,研究滇金絲猴,畫紅圈的地方就是滇金絲猴。滇金絲猴,它很懂得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滇金絲猴的主要食物是松蘿,松蘿寄生在冷杉和云杉之上,如果松蘿增長過快,它會對樹木、對森林造成危害。如果滇金絲猴,把這一塊區域的松蘿全部吃光,那么就會影響它下一輪的食物。因此在常年的進化當中,滇金絲猴會定期地游走,就類似于人類的搬家。它不等到在這一塊地區的食物吃光,它就會遷到下一塊地方,這樣既能滿足自己的食物需求,又可以保護森林,真正地實現與環境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

  很多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你是不是有選擇地報道物種,據我們所知,像蝗蟲、老鼠、旱獺,這些所謂的害獸,它們也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其實在自然界當中,這些無論蝗蟲、老鼠、旱獺,由于受到復雜的食物網和環境因素的控制,它們很難為害。我們以旱獺為例,旱獺它是幾十種猛禽和猛獸的食物,它處在一個復雜的食物網控制下,它很難對環境帶來破壞。反而是由于人類進入草原之后,開始大規模地投毒滅鼠,間接地將旱獺的天敵,猛禽、猛獸驅逐殺害,造成了旱獺的繁殖失去了天敵的控制,無限期的繁殖,破壞了草場、傳播了鼠疫,人類反過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動物不僅懂得與環境相處,它們還懂得,如何找準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遙遠的新疆,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做卡拉麥里。在卡拉麥里有一塊美麗的紅山,我們研究猛禽的時候稱它為鷹山。2013年的時候,我到達這塊地方,讓我很驚奇。我發現這一塊小小的鷹山,它是幾十種猛禽的巢穴,這里邊有金雕,有棕尾鵟,有大型猛禽,也有小型猛禽,那么這么多猛禽,如何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生存的呢?在長期的進化當中,每一種猛禽,都能找準自己的生態位,大致地等同于人類當中,根據自己的喜好、性格特點去找工作。

  大型猛禽像金雕,它偏愛一些大中型的獸類,比如說鵝喉羚,比如說旱獺;那么像棕尾鵟,它偏愛于像田鼠之類的;像再小一些的紅隼、黃爪隼,它們偏愛一些蜥蜴,一些爬行動物。即便是同一種猛禽,比如說像金雕,雌金雕要比雄金雕體型略大,因此雌金雕它的食物,比雄金雕也略大。動物就是通過,精準地選中自己的生態位,而錯開這種惡性競爭。反觀我們人類社會,由于找不準自己的生態位,眾多學子選擇專業,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不是根據自己的能力,而是盲目地追崇社會熱點。平時還好 一到了畢業季,往往會產生惡性競爭,受社會所尊崇的,像一些熱點行業,那幾千人趨之若鶩。像一些真正社會需要的冷門行業,比如像我們動物保護,那就很少有人來問津。那么動物這么聰明,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找準自己的生態位置,那么作為高智慧的人類,他難道不知道嗎?

  其實不然,人類也知道如何與自然相處。早在古代,中國的古人們,就堅持天人合一的觀念,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只是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強了,人類開始狂妄自大,開始崇尚人定勝天,開始無節制地破壞自然,利用自然。前面的鷹山,現在也短短的兩年時間內,2014年的時候,就已經被夷為平地。利益讓人類蒙蔽了智慧的雙眼,正如圣雄甘地所言:“大自然可以滿足人類的一切需求,卻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時至今日,人類也開始慢慢地反省,也開始知道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重要性。現在我們倡導綠水青山,我們倡導生態文明。那么什么是綠水青山,什么是生態文明,綠水青山是人和動物共同的追求。如果綠水青山里邊沒有動物,那只是一片綠色的荒漠。如果人類滿腦子里想著金山、銀山,那也不可能擁有綠水青山。

  人與動物的距離是衡量生態文明的標尺,時至今日,如果人類,依舊不能平等地看待動物,依舊對動物充滿無知和誤解,依舊想著去消費動物,去利用動物,那么生態文明也就無從談起。

  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謝長杉

CC講壇 生態文明 動物保護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